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从理论层面分析了财政分权、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利用中国2005—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就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第一,财政分权度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方向依赖于经济发展水平,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环境污染程度与财政分权度是负相关的;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环境污染程度与财政分权度是正相关的。依据数据测算,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2007年达到这一临界值,即财政分权度越高,环境污染越严重。第二,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当人均GDP分别为4.9万元和1.3万元时,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达到最大值,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将下降。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分析了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行为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并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分析验证。动态面板实证分析表明:其一,财政分权改变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和模式,降低了环境治理的投入,并最终影响环境污染水平;其二,财政分权对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在环境方面的投入强度和方向也形成较大的制约;其三,财政分权明显改变了区域产业发展结构,带动了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加剧了污染物的排放。此外,本文多种稳健性检验结果也基本支持了财政分权背景下地方政府行为与环境污染间的关联效应。 相似文献
3.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7,(10)
基于中国2001—2014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矩估计实证分析方法,通过支出角度和自有收入角度来构建财政分权指标体系,探讨财政分权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效果。研究结论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财政分权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地区层面来看,东部地区的财政分权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与全国作用效果保持高度一致。中西部地区作用效果则不然,该地区的财政分权对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提高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最后,依据实证结论提出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研究》2019,(12)
基于2007—2017年中国西部地区11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中国西部地区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并采用广义钜估计法(GMM)对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显示:环境污染存在严重的"滚雪球"效应和治理的滞后性,且结果具有稳健性;财政分权加剧了西部地区环境污染水平,且财政支出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大于财政收入分权。通过分析发现控制变量中经济增长能够优化环境质量,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右半部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会加剧环境污染水平且结果具有稳健性;城镇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在考虑环境污染滞后期后逐渐由显著的正向影响转变为影响不显著,说明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化对环境污染的不利影响逐渐减弱。据此,提出优化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结构、坚持绿色发展、完善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周东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4):30-35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财政分权无疑对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深刻影响。本文采用中国27个省、市、自治区1986~2010年的面板数据,分析财政分权对省际名义人均GDP增长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总体上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支出分权比收入分权对经济的影响更大;财政分权对各区域经济影响不同,财政分权的系数西部地区最大,中部地区居中,东部地区最小,表明财政分权将会对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和中部地区较东部地区带来更高的经济增长率。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Barro、Davoodi和Zou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构造了一个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并利用1980-2004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随机效应回归方法,分阶段实证研究了我国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财政分权总体上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而且我国财政分权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显著的跨区差异,东部地区的财政分权经济增长优势高于中西部地区.作者认为,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财政行为的差异与公共支出构成的差异是造成我国财政分权经济增长效应跨区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何庆光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7):36-42
本文以1985—2008年我国25个省域面板数据为对象,采用面板单位根及协整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各省域及省以下财政分权与地方公共投资之间存在长期且相互影响的内在作用机制,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本文通过面板误差修正模型(PVECM)进一步得出结论:财政分权与地方公共投资的长期均衡具有显著的短期修正效应。 相似文献
8.
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6,(5)
基于2003~2013年26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了城市扩张、财政分权及其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发现,以城市人口密度衡量的城市扩张显著降低了环境污染,以建成区面积衡量的城市扩张显著加重了环境污染;随着财政分权度的提高,人口城市化对环境污染的改善作用不断增强,但是空间城市化对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仍表现较强的持续性;随着人口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财政分权由加剧环境污染向遏制环境污染方向转变,而在空间城市化的不同阶段,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均保持稳定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利用省级样本地区1993—2008年的面板数据对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收入分权和支出分权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关系分别为倒U型和正U型;地方官员的晋升环境越好,并不必然带来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高;分税制改革、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规模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具有显著影响;而市场化水平的影响不显著;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明显低于东部地区。这表明,中闼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不仅取决于公众需求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设计和支出偏好。 相似文献
12.
13.
14.
在可以“手脚并用”的约束条件之下,财政分权有利于提高公共品的供给水平是一般性的结论.而在我国,“经济的增长与竞争”成为地方政府的约束条件之后,财政支出关注的对象倾向于经济而非民生类公共品似乎是合理的.本文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分析财政分权对医疗供给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剔除了“市场”方的供给因素,财政分权与医疗供给负相关;地方的财政能力对医疗供给有正的影响,而经济增长速度往往与之负相关;医疗供给结构偏重于医疗设施的“硬件”增加而非医务人员的“软件”增加是一个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15.
16.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5,(10)
通过我国30个省份2000~201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综合运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人口因素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规模、家庭小型化是加大我国环境污染程度的主要人口因素;年龄结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促进工业废气和工业固废的排放,而对工业废水的排放起到抑制作用;此外,收入水平、研发强度、工业结构和贸易开放也是影响我国环境污染的其他重要因素,只是对于不同的环境污染指标而言,它们对其影响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的稳定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文章在面板回归的基础上,选取2009—2017年中国省级数据,运用经济增长影响的固定效应模型,探讨金融发展对中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金融发展规模与金融发展效率、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回归结果表明,金融规... 相似文献
18.
财政分权是促使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有效制度安排,实证发现,不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区域上,我国财政保障社会性公共服务供给的能力得到了增强,但无法判定这种能力的增强是来源于内在机制还是外在压力。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行政管理体制也直接影响了社会性公共服务的供给。我们应降低财政分权度、建立一套协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行为的激励机制,通过提高人口密度来提升社会性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改善其供给质量。 相似文献
19.
《经济研究》2016,(2):42-55
分税制改革激化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的争夺,继而影响金融分权结构,导致地方金融体系膨胀,是区域性金融风险不容忽视的隐患之一。本文通过建立中央-地方两级政府的差异性目标函数,求解各级政府的最优选择与财政、金融行为取向,分析财政分权和金融分权的内在逻辑,在空间效应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中国1978—2012年的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中央-地方两级政府的政策目标不同,其最优选择与财政、金融行为取向存在差异,财政与金融成为地方经济增长框架下可以相互替代的融资工具,财政分权制度必然影响金融分权制度;财政分权制度构成了各省财政差异的基础,导致省际财政变量存在一定的空间效应;金融的显性集权隐性分权和财政分权导致各地竞争金融资源,省际金融变量也表现出一定的空间效应;金融显性集权隐形分权与财政分权的不匹配引发多种财政风险、金融风险。因此,明确金融分权边界、落实地方政府风险责任是预防和控制财政风险、金融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使用1999年到201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研究财政民生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的影响,并将影响分解为互补效应和替代效应,评估财政民生投入改善农民生活和扩大内需的效果。本文发现,财政民生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地区差异较大,东部地区财政教育投入较为有效,西部地区财政卫生投入较为有效,民生支出效果主要反映为替代了居民的自有支出,而尚未起到优化经济结构的作用。进而提出,在加大财政民生支出同时,应注意不同地区民生支出的结构优化和比较优势发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