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兴杰  谢高地  岳书平 《经济地理》2015,35(2):71-76,91
为评估经济增长和人口集聚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寻求源头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可行路径,以第一阶段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为例,基于输出导向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以经济和人口指标为输入,以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为输出,计算城市经济增长和人口集聚的整体效率,表征经济增长和人口集聚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中,京津冀的环境影响比长三角大26.0%,长三角比珠三角大11.2%;省会城市中,中部地区的环境影响最大,东北地区其次,西部地区第三,东部地区最小。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投资拉动冶金、能源重化工产业和房地产业高速发展,土地财政助推人口密度不断提高,使得大气污染物在城市局地范围内、短时间、大量集中排放,远超城市大气环境容量,是造成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下降的根本原因。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必须从环境影响源头入手,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适度、有序推进人口城镇化。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人口转移以及各种生产要素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在城市各项基本功能逐渐完善、城镇化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甘肃省城镇化发展面临不协调不充分的问题,发掘一条创新、高效、绿色、协调可持续的区域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甘肃省14个市州2005—2017年的相关数据,运用等权重法,从人口、经济、社会、基础设施、资源环境五个方面选取变量指标对甘肃省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并构建pls-sem模型分析各指标对甘肃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度,实证结论表明:(1)2005—2017年甘肃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小波动快速上升趋势,年均增速5.82%,12年间经济因素一直处于最高发展水平,人口因素处于最低发展水平;(2)经济因素(0.637)和基础设施(0.363)因子载荷最大,对新型城镇化水平贡献最大;(3)从路径系数看,对城镇化水平影响力依次为环境、经济、社会、资源、人口,人口通过影响社会和环境间接影响经济,最终实现更高的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人口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5年的56.1%,城市已经成为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围绕我国中央城市工作提出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目标,通过分析美国匹兹堡、山东枣庄和黑龙江大庆三个资源型城市个案的经济结构转型之路,为正面临资源环境约束的城市发展转型提供一些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空气质量和城镇化质量问题成为当前全民关注的焦点。基于《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对全国城市城镇化质量的评价结果和按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测度的全国73个主要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通过协调度计算公式计算二者的协调度,对73个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与城镇化质量的协调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我国目前的空气质量问题不容乐观,绝大部分城市的空气质量不达标;(2)东南沿海地区的城镇化质量优于中西部地区,73个城市的城镇化率和城镇化质量总体上匹配良好;(3)大部分城市的空气质量与城镇化质量的协调水平处于中度协调和勉强协调,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以京津冀地区为圆心的环状分布,越接近圆心协调度越差;(4)空气质量指数和城镇化质量指数相关关系不强,73个城市的空气质量与城镇化质量匹配度较低。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50%,城镇碳排放已经成为我国碳排放增长的重要来源。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入手,选择人口、空间、产业、居民消费结构、生态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新型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机理,并分析了碳排放增长对城镇化发展的约束作用。选取1980-2014年相关数据,分析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对全国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进而将全国区域省份以城镇化质量为标准划分为三组,通过STIRPAT模型选取城镇化水平、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分别代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人口集聚、城镇区域拓展、产业聚集、生活质量提高和生态建设等内涵,分析了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特征。研究表明,新型城镇化发展程度不同,不同因素对不同区域的影响也差异巨大。本文依据分析结果,从提升低碳意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完善碳排放市场等方面提出了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与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内涵的理解,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包括城镇化发展水平和效率两个子系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重庆市1996—2014年统计年鉴数据,通过计算机拟合计算并根据结果对重庆市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综合测评,将重庆市与其他中心城市的城镇化发展质量结果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应综合考察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贡献率、发展要素产出率、社会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等城镇化效率及其区域协同程度;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虽然在快速提高,但仍远落后于东部中心城市;重庆市的人口、土地、产业发展要素与资源利用方式、生态环境之间匹配度相对较好,可持续发展潜力较大,应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要素配置和城镇体系格局,推进城乡统筹进程,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7.
《经济师》2017,(6)
基于新型城镇化内涵的界定,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居民生活质量、基础设施四个方面19个指标构建了区域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原理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对各城市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8.
简讯     
《环境经济》2012,(11):8-9
环保部:74个城市按新标准监测并发布环境空气质量 在日前召开的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现场会上,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强调,开展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一阶段监测的74个城市,要如期开展监测并发布数据,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按照新标准监测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相似文献   

9.
《环境经济》2005,(2):20-20
进入冬季以来。由于燃煤量增加和气象条件不利等因素的影响,各城市大气污染趋重。为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各地应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努力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确保元旦和春节期间的环境空气质量。让人民群众呼吸清洁的空气,度过一个温暖、干净的冬季。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盛科荣  金耀坤  纪莉 《经济地理》2013,33(1):66-71,65
基于57个国家和地区的截面数据,构建了首位城市规模、首位度、4城市指数、变差系数和偏态系数5个指标来分析城市规模分布的多维度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区域人口规模、经济发展阶段、对外经济联系、区域政治因素和基础设施条件对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城市的发展直接与生产条件的区域组合联系在一起.区域人口规模和人均GDP规模的扩大将提高首位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城市人口在高序位城市的集聚程度,对外贸易联系的增强倾向于降低城市人口在高序位城市的集聚程度,首都虚拟变量影响着首位城市和其他高序位城市的相对规模,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民主化程度的增强倾向于降低首位城市规模和首位度.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城市人口容量引发的生态安全问题越来越显著。文章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利用2012年数据测算青藏高原门户城市西宁市的适度人口容量,结果表明,西宁市现居人口超过适度人口容量。分析影响西宁市适度人口容量的因素,发现西宁的区位要素、环境污染、经济发展三个因素对人口容量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界定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动态修正的协调度模型,利用全国30个省会城市2004—2015年的人口、土地数据测算出各省会城市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度,实证分析了房地产经济对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全国省会城市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度虽然呈逐年增长态势,但整体水平偏低,且协调度水平存在地区差异,即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2)三大区域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协调度增长速度最慢,区域间协调度差距也最大;(3)不管在全国层面还是区域层面,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的增长都能促进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这种促进效果在中部和西部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4)除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之外,房地产经济其余相关变量对东、中、西地区城镇化协调度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各不同,对此,地方政府在制定城镇化协调发展政策时应采取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人口经济数据分析我国城市收缩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收缩作为城镇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受到广泛关注。为了解我国城市收缩的现状,加深对我国城市收缩问题的理解,文章选取329个城市研究其人口变化表现,并从中筛选出64个收缩城市,进一步利用人口和经济两个特征对已识别的收缩城市的本质进行界定。其次分别从绝对收缩和相对收缩两个性质分析收缩城市形成的关键原因,发现绝对收缩城市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城市经济结构的瓦解,相对收缩城市的形成原因在于城市劳动力的大量外流。  相似文献   

14.
从人口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空间特征出发,以长江经济带130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长江经济带2006—2013年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的全局和局部空间演化特征及差异。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研究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全局空间自相关显著,局部集聚态势减弱,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且正向溢出效应大于负向溢出效应。其中城市面积、教育水平对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存在负向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创新能力、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会对人口城镇化的空间格局产生正向影响,且目前绿色发展水平对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资本市场》2014,(9):41-49
<正>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实施,经济协同效应将逐步显现,直接受益的产业为房地产、水泥、绿色建筑以及生态园林等。房地产受益和产业迁移两大受益因素房地产行业受益于京津冀一体化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河北房地产市场整体发展相对落后,北京转移人口的购房需求对河北相关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敏感度较高;二是通过产业转移,带动当地的经济增长,加速城镇化进程,促进房地产的需求释放。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实施,经济协同效应将逐步显现,有助于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一系列城镇化发展目标,从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以及科技创新五个方面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对河北省11个地市的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土地城镇化超前发展的大背景下,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视角研究城镇化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甘肃省1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用DEA模型从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视角评价城镇化动态效率和静态效率,并建立面板Tobit回归模型分析城镇化静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结论表明,2009—2014年12个城市整体城镇化效率年均下降9.5%,其中在2014年有7个城市属于非DEA有效发展类型;经济发展水平、外资利用规模变量对城镇化综合效率并未表现出显著影响,城市规模与城镇化综合效率呈现"U"型曲线关系,金融发展程度、第二产业比重和第三产业比重与城镇化综合效率正相关,投资率、产权结构变量与城镇化综合效率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2014年3月25日,环保部发布了42013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空气质量报告》,首次对我国自2013年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的74个城市进行评价。从74个城市卒气质量临测结果看.  相似文献   

19.
基于效率与协调性视角,构建了土地市场助推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框架,从土地市场效率与城镇化协调性的内涵出发,运用SE-DEA模型对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土地市场效率进行测评,以城区人口与建成区面积的比值表征城镇化协调性,分析了二者的时空特征,并运用面板模型对二者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2006—2014年我国城市土地市场效率与城镇化协调性均呈下滑态势,土地市场效率、城镇化协调性提升的城市占比仅分别为21.75%、9.12%,但区域差异逐渐缩小。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低效率与低协调性城市的集中分布地。高效率城市散见于东北、陕甘宁、成渝等地,而高协调性城市则散布于胡焕庸线两侧及两广地区。②土地市场通过价格、竞争与流转机制以及吸纳、集聚与累积效应促进土地城镇化的精益发展与人口城镇化的相对快速提升,并触发城市经济与城镇化协调性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③城市土地市场效率对城镇化协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且兼具累积叠进的时间滞后效应,城市土地市场效率每提高1%,城镇化协调性将提升6.9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财政分权则呈负向影响,城镇化协调性的影响因素区域异质性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20.
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 城乡结构城镇化与户籍结构市民化是中国人口结构变动的三大趋势特征, 并将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多重冲击与交互影响. 考察人口多个维度结构变动对经济的综合影响, 对更好地把握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人口经济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2001—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这种交互影响进行了考察. 结果表明, 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市民化趋势会对经济增长分别产生负面、 正向以及U型影响. 从交互影响看, 随着人口城镇化与市民化进程的推进, 将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 而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会弱化城镇化与市民化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 市民化则有助于改善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正面影响. 这表明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 尽早以市民化助推城镇化是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