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研究了1979—2014年中国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关系及其演变过程,得出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伴随城镇化综合指数提高,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先下降、后上升,经历了"U"型变化过程;第二,中国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度一直处于拮抗阶段,既存在城镇化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胁迫效应,也存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城镇化的约束作用;第三,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度经历了中度失调、轻度失调和临界协调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是复杂人地关系的特殊表现形式,以及地理学面向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综合集成与相互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人地协调、多维视角、综合集成"理念下建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概念模型,运用响应指数和响应度公式,对1991—2014年山东省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运用回归分析得出响应关系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城镇化综合指数整体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2山东省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指数由"正响应"转变为"负响应",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度由相对稳定转变为急剧提高;3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是影响山东省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关系演变的两大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通过合理利用资源、能源和空间,提高社会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发挥聚集效应,卸载生态脆弱区剩余农业人口等,可以产生生态增殖效应,但不合理的城镇化可能造成一系列生态胁迫效应。必须提高民族地区城镇化质量,使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建设相耦合,实现生态环境与城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经济地理》2021,41(2):72-81
文章计算2000—2015年中国省际城镇化质量指数、水资源承载力指数,采用标准差椭圆、协调发展指数及空间差异系数、灰色关联系数分析两个系统的时空演化趋势、整体协调发展状态及交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各地区城镇化质量指数均值在0.11~0.71之间,水资源承载力指数在0.23~0.69之间,均处于波动变化状态。②城镇化质量指数的重心位于河南,偏转方向为"西南";水资源承载力指数的重心在陕西,偏转方向是"东北—东南—西南"。③协调发展度总体属于良性发展趋势;空间整体分布状态先积聚后扩散。④水资源承载系统主要约束因素排序:人均供水量人均水资源量年末供水综合生产能力产水模数,城镇化系统主要胁迫因素排序:城镇恩格尔系数图书馆数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石家庄市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石家庄市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总用水量逐渐增加,水资源需求量的上升,则相应对水资源的胁迫效应也不断增大,城镇化率平均每上升1个百分点,城市总用水量平均增长458.33万立方米。石家庄市城镇化对土地资源的胁迫效应:城市建设用地对经济发展的弹性为0.6,即经济增长1%,城市建设用地增加0.6%;而城市建设用地对城镇化的弹性为0.39,即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城市建设用地增加0.39%。石家庄市城镇化对大气环境的胁迫效应:石家庄市城镇化水平与污染排放量息息相关,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上升,其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4—2020年黄河流域9个省(区)数据,建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关系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相对发展模型和交互胁迫模型,探究二者动态耦合及交互关系。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稳步提升,相对发展度逐步下降,“无序态→无序态与低稳态并存→低稳态→低稳态与中稳态并存”阶段有序接替;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资源要素状态优于生态环境响应,生态环境压力与生态环境状态趋势基本一致,这基本符合黄河流域资源禀赋特点以及能源和粮食战略地位;黄河流域分省及整体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均存在交互胁迫关系且动态耦合关系空间分布不均衡,中下游经济发展较快省份的城镇化水平较高,上游欠发达省份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7.
《经济师》2015,(12)
以新疆整体为研究区,借助环境、经济、城市相关专家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分析城镇化综合水平与耕地资源的协调发展关系;文章采用综合评价指数、Spearman相关性分析、协调度模型建立以及VAR模型的动态计量等方法揭示新疆城镇化综合水平与耕地资源变动的相关性和协调性。结果表明:2002年-2013年新疆城镇化综合水平与耕地资源呈现正向发展关系,同时运用脉冲响应分析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公共生活、城乡一体化对耕地的影响作用,为新疆城镇化发展与耕地资源的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中国城镇化基础理论研究的缺陷,论证了城镇化作为资源空问配置过程的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持,从公众的资源空间配置行为出发分析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约束条件、目标函数、运行机制与规划原理,提出了一个基于公众资源空间配置行为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基础理论构架。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给我国带来巨大社会福利的同时,其背后隐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威胁问题也愈发严重。基于2003~2012年中国工业废水污染的5类污染物,利用熵值法计算工业废水污染指数,然后构建工业废水污染弹性系数和综合变动系数,考察我国工业废水污染与城镇化、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工业废水污染弹性系数总体上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综合变动系数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说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并不能主动促使工业废水污染情况自发好转,生态建设需要国家其他宏观政策的约束和驱动。这一研究成果表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国家需要通过政策的约束和驱动来协调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0.
熊学振  孙雨萌  杨春 《经济地理》2022,42(2):153-162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探究畜牧业生产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时空耦合关系是破解畜牧业资源环境约束的关键。以肉蛋奶蛋白当量度量畜牧业生产布局,构建涵盖资源供给、环境消纳、社会支持三大系统的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分别采用状态空间模型、耦合协调指数测算全国省域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与畜牧业布局的时空耦合协调关系,并采用GWR模型分析耦合协调关系的驱动因素及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1)全国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力现实值小幅增长,多数省区超载状态有一定改善。(2)承载力提升拉近实际承载状态与最优承载状态的距离,全国平均协调度已稳定在0.920上下,畜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由低度协调提升并稳定于中度协调水平。(3)耕地资源配置、畜牧业集聚度、环境治理力度、草地资源配置是影响协调关系的主要因素且影响效果存在地理空间非平稳性。  相似文献   

11.
《经济地理》2021,41(7):10-19
文章以厦(门)漳(州)泉(州)都市圈为案例,通过分析资源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异和时序演变特征,认为厦漳泉都市圈东部沿海的资源环境压力显著高于西部山区,近25年资源环境经历了2000年前的起步耗损、2000—2010年的快速耗损、2010年后的趋缓耗损的阶段。识别出资源环境各要素对都市圈的胁迫关系,认为环境污染因子的影响最大,水土资源因子的影响次之,生态质量因子的影响最小,它们的灰色关联系数分别为0.90、0.85、0.75。在资源环境不断施压的过程中,都市圈主要的响应与反应表现为与资源环境高度关联的产业部门产值和产品结构出现了波动调整、产业链条的中低端生产加工环节加快由资源环境趋紧地区向宽松地区转移、承载上述产业转移的建设用地在空间上打破行政区划束缚并加速向易于接受辐射的地区集聚。最后围绕资源环境禀赋多寡与约束力的强弱关系、资源环境各类要素约束的机制、缓解都市圈资源环境约束的创新方向等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技术进步及其偏向性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协调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文章基于环境约束视角,利用绿色GDP、物质资本存量和生态服务价值加总的资本存量、就业人数等数据估算了2004—2015年间环境约束条件下中国的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对技术进步偏向指数与绿色经济增长的关系和影响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要素存在互补性的基础上,虽然劳动力成本在逐渐提高,但资本要素的快速积累导致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在空间上,绿色GDP和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均存在空间自相关。受到经济权重影响,技术进步的劳动偏向对当地的绿色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而间接效应和总效应上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和人力资本都与绿色GDP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应促进技术的有偏发展,逐步实现绿色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道路是未来中长期中国发展的既定战略,但经济增长的现有规模、模式和速度都使城镇化道路面临更加严厉的资源环境约束,特别是在雾霾围城效应的冲击下,使得体现为"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之路迫在眉睫,集合社会经济各种力量来应对和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已成当务之急。近期以来,资本市场便已即时反应,大量资金开始流向节能和环保领域,这充分体现了当下社会各界对改善资源环境处境的高度预  相似文献   

14.
于强  王金龙  王亚南 《经济地理》2014,(11):69-73,106
将生态足迹理论中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应用于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与环境约束分析,计算近年来水资源足迹及其承载力的变化,探究水资源生态盈亏的变化趋势,利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探索了水资源生态足迹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河北省城镇化进程的内在关联。研究表明,河北省水资源生态足迹长期处于赤字状态。其中,淡水资源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率呈现负相关关系;水污染生态足迹与城镇化呈现明显正相关关系,且是导致河北省水资源生态赤字扩大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降低水资源赤字、加强水污染治理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5.
李为 《发展研究》2016,(5):37-41
阐释绿色化与城镇化耦合互动机理,构建绿色化与城镇化动态耦合模型,建立多指标评价系统,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以福州为例,定量揭示影响绿色化与城镇化系统耦合的主要因素,并对两者的耦合度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绿色化与城镇化系统耦合度呈现比较明显的波动性和阶段性,耦合度变化曲线总体呈现倒“U”型特征;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经济增长是胁迫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生态环境条件以及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是影响城镇化的主要制约因素;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约束较之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相对更为重要而急迫.最后,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强调有质量的城镇化,其理念是"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其支撑是农业现代化,其手段是围绕市场机制深化改革,而其约束则是"美丽中国"。受资源环境条件的限制,有必要厘清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中国两大战略间的理论与实践关系。增量与减量的关系从环境核算的角度来看,新型城镇化做的是增量发展。新型城镇化的直接结果必然是扩大经济和收入的总规模,其间接效应则意味着加大资源环境能源的利用程度。建设美丽中国刚好相  相似文献   

17.
生态型城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谋求新型城镇经济社会的唯一可持续发展之路.民族地区是湖南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生态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扶持范围.本文以湖南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在相关理论概述的基础上,基于生态胁迫效应的实证分析,对该地区城镇化过程中遇到的资源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并从生态保护视角提出实现城镇化科学、高效发展的合理建议,以期为湖南民族地区生态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绿色发展是城市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通过对小尺度空间区域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从经济发展、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四个方面建立小尺度空间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南京市11个市辖区为例,对城市小尺度空间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合理测度及特征分析,找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和不足,引导发展正效应。结果显示:2016年南京市溧水、高淳和江宁3个市辖区的绿色发展综合指数排名前三位,而栖霞、雨花台和六合3个市辖区的绿色发展综合指数排名后三位,这与南京市的产业结构布局以及各辖区的自然禀赋有关;各分项指数评估结果中,主城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得分较高,而郊区在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方面得分较高,总体评价结果与南京市实际情况较为符合。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0—2017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对城镇化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和相应的政策讨论。结果表明:中国环境污染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类型,西部地区主要表现为低—低集聚类型;城镇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外溢效应,且区域间的溢出效应大于区域内的本地效应;城镇化与环境污染呈倒"U"型曲线关系,拐点发生在城镇化水平达到86.16%处;城镇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存在门槛特征,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城镇化对环境污染的正向影响逐渐减弱,随着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比值的增加,城镇化对环境污染的正向影响先增强后减弱。基于此,提出建立区域环境污染协同治理机制、制定差异化的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加强环保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理清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关系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提供决策参考。在分析2003—2019年东北地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格局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剖析了二者耦合关系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03—2019年,东北地区综合城镇化水平提升了114.29%,总体呈现“东高西低”、辽中南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核心城市引领全域发展的局面;资源环境承载力呈增加趋势,增幅36.09%,空间上聚集于哈大线周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与综合城镇化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近年增幅有所下降,且辽西北、吉林南部和黑龙江西北部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核心城市和重要城市耦合协调度普遍较高。亟须提升核心城市对中小城镇的辐射引领能力,并加强生态退化地区的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