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概述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环境经济相关理论,回顾了美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历程及"最佳管理实践措施",并分别从财政补偿、政策补偿、技术补偿、项目补偿四个方面分析研究美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措施的经验,从而提出对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启示。重视激励促进作用,运用多种有效手段,构建监督执行机制,完善技术保障体系等对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措施的建立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经历从"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逐步转向"清洁生产"为主的污染预防管理模式。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环保制度、模式、机制及环境外交政策等经验,创新中国生态环保发展机制,建立全民参与环保行动的动态机制;经济与环境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生态环保发展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以及国际间的合作机制,对于促进科学发展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生态补偿是跨界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政策工具。迄今为止,京津冀大气治理生态补偿机制仍未出台,严重制约着京津冀生态环保协同发展做深做实,创新思维方式、构建非传统领域生态补偿理论体系是当务之急。厘清了传统生态补偿认识误区,创新性地提出了生态补偿支付原则统一框架,将"污染者付费原则"(PPP)和"受益者付费原则"(BPP)统一在"改变者付费原则"(CPP)分析框架中,为京津冀大气治理生态补偿机制设计提供了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通过构建京津冀大气治理CGE模型具体测算了特定大气质量控制目标下河北应获得的生态补偿额。这对于加快补齐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短板、有效弥补河北大气治理资金需要、强化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全国和其他重点区域大气治理具有普遍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前,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农业生态补偿即是运用经济手段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实施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实质就是为完善和确保农业生态补偿顺利运行所进行的政策安排。文章在阐述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现状的基础上,从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及政策支撑三方面对当前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构建了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运行路径。  相似文献   

5.
通过梳理海洋生态补偿研究动态,在原有生态补偿基础理论上从海洋生态补偿的基本理论、补偿量化标准、国际经验三个角度进行文献述评。研究发现:(1)关于海洋生态补偿的基本理论研究进展较为成熟,观点较为一致。区分增益型补偿与抑损型补偿,进而确定补偿方式是国内外较为普遍的生态补偿实践。(2)海洋的流动性、立体型、自然性使得海洋生态补偿量化标准的多学科交叉十分必要。现有研究以量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标准和海洋生态损害修复标准为主。量化海洋资源代际补偿是生态补偿新兴方向,目前该研究领域较为薄弱。但现行补偿标准计量方式仍具有一定争议性,未来应建立多元化海洋生态补偿模式,改善生态补偿模型的适用性。(3)国外主要沿海国家的海洋生态治理由污染预防导向转为生态保护导向,并在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相关生态补偿和治理实践可为中国下一步经略海洋及实现海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
生态补偿被普遍认为是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实现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均衡发展的一种有效政策手段。近十年来,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有关部门都出台了不少生态补偿政策文件,其中国家层面的文件较少且多是一些综合性的指导文件,地方层面出台的政策文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涉及领域较广。政策文件的出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态补偿工作的受重视程度和推进情况,为了了解生态补偿政策进展,本文采用政策计量分析方法以及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近十年来国家和省级地区出台的生态补偿政策做了梳理并加以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7.
全面总结中国生态补偿制度的变迁过程与执行效果有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生态补偿在中国的缘起促成了中国产生了早期的以国家为主导的生态补偿模式。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环保意识的觉醒,生态补偿制度逐渐从"国家导向"转向"社会导向",国家与社会组织之间逐步形成"伙伴关系"。通过考察中国在生态补偿制度转型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征,为当前中国的生态补偿制度建设带来"制度与执行并重""宏观与微观并重"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环境经济》2014,(Z1):42-46
正生态补偿被普遍认为是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实现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均衡发展的一种有效政策手段。近十年来,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有关部门都出台了不少生态补偿政策文件,其中国家层面的文件较少且多是一些综合性的指导文件,地方层面出台的政策文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涉及领域较广。政策文件的出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态补偿工作的受重视程度和推进情况,为了了解生态补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高速推进,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递增,垃圾处理能力相对不足,一些城市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境。近年来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引发的"邻避"效应日渐凸显,环境利益补偿成为周边公众最重要的诉求之一。文章从探讨生态补偿内涵着手,借鉴国外有关经验,分析我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环境利益补偿现状和问题,建议拓展生态补偿内涵,将具有明显负外部环境效应的生活基础设施环境利益补偿纳入生态补偿范畴,逐步完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生态补偿政策体系,完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推动涉环保项目"邻避"风险防范与化解。  相似文献   

10.
"荷兰病"的本质是由资源繁荣部门所引致的经济结构变化。"荷兰病"研究主要可以划分为经验观察、实证研究和政策探讨三个层面。经验观察类文献有三个维度,即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经验和转型国家的经验。实证研究从经济理论的角度提出"荷兰病"形成机理的解释模型,这类研究文献最多,内容最丰富,理论价值最高。政策探讨倾向于"描述"、"解释"而不是"应对"这种经济结构变化,即主要关注解释"荷兰病"的发生原因、形成机理,而不是如何治理"荷兰病"。未来的研究主要侧重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耗竭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相似文献   

11.
多年的经济大开发使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不堪重负,作为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重要手段的生态补偿,其实现路径仍主要依靠纵向的财政支付,横向生态补偿难有大的进展。目前长江流域的生态补偿政策措施多集中在省内或省际间的水污染治理,缺乏全流域治理的制度安排。应考虑基于国土治理与产权视角,通过确认计量长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的权利责任,探索一条政策引导、市场主导的长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准市场化路径,以期破除地方"各自为政"的利益藩篱,提高其生态补偿效率。  相似文献   

12.
草地退化严重威胁我国的生态安全。"生态奖补"机制作为实施草原新政的主要措施,能否起到恢复草原生态的作用?基于2012年锡林郭勒盟调研所得到的224份牧户问卷调查和2013年对呼伦贝尔市牧户和有关部门进行的开放式访谈,文章从补偿对象、补偿方式以及补偿标准三个方面对"生态奖补"政策在牧户层面的落实情况进行分析,并从补偿对象、补偿方式、载畜量标准以及补偿标准四个方面研究牧民对当前"生态奖补"政策的偏好。研究发现,在"生态奖补"政策的实施中存在补偿对象单一,部分地区补偿金不能按时按量发放,以及载畜量标准制定与牧民意愿不相符等,这使得"生态奖补"政策难以为牧户自觉保护草原提供有效激励。  相似文献   

13.
正新环保法在不同章节多次分条款强调了不同的环境经济政策,并时现行环境经济政策进行了切合实际的完善与修改,这说明国家正在从法律层面进一步促进环境经济政策的落地。第三章"保护和改善环境"中的第31条提出,"国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国家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落实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确保其用于生态保护补偿","国家指导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人民政府通过协商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贫困治理历经五大阶段,取得了突出成效。但随着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农村贫困治理随之发生阶段转型,在治理对象、治理范围、治理任务、治理目标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新难题,客观上要求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构建"大扶贫"格局。但是,反思现行的农村扶贫政策,却存在政策残缺乏力,甚至政策性致贫现象。为破解政策障碍,构建一个功能互补、多元合作的扶贫政策体系,必须从财政税收、金融保险、产业投资、生态补偿、社会事业等多个层面探索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15.
生态补偿是环境领域有效的经济管理手段,然而在省域层面实施过程中,一般采取以政府转移支付型的纵向生态补偿为主、多种补偿手段为辅的补偿机制,存在多种补偿途径重复低效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一套适于省域综合生态补偿的保障度—响应度双向绩效评价体系。以青海省为例,量化了多个保障度及响应度指标,解析生态补偿力度与生态环境状况的关系,评判生态补偿政策有效性。研究结果发现在2011—2015年,青海省转移支付类生态补偿绩效水平总体向好,但整体水平仍偏低;其中,海西州和玉树州的保障度及响应度指数较其余各洲偏低。该评价体系以生态保护成效为导向,可有效辨识区域政府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水平,可望促进区域政府提升生态补偿政策执行力度。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对三峡流域上下游政府保护(补偿)行为演化博弈过程进行研究,构建未引入中央政府参与机制和引入中央政府参与机制的"三峡流域上下游政府行为"演化博弈模型,运用系统动力学Vensim软件进一步验证,借以探究三峡流域上下游政府在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中的政策行为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中央政府制定合理的奖惩机制可以有效抑制上下游政府政策行为波动;三峡流域上下游政府在合作时初始意愿值对生态补偿建设的发展有显著影响;签订有约束条款的治理协议可以提高三峡流域生态补偿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17.
生态补偿是对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生态服务提供过程中各参与者的相关利益进行调节以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从而解决环境问题。使生态补偿从理论走向实践是新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的重要内容。立足于国外生态补偿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从对比使用者付费项目和政府付费项目差异的角度对部分国外生态补偿案例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提出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重视市场机制在生态补偿中的作用发挥、重视中介机构的培养、明确生态补偿的环境目标、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和付费形式及采取多种措施注重项目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18.
王芳 《经济师》2014,(10):77-78
文章简述了生态补偿机制的内涵和国外生态补偿机制,分析了我国在生态补偿机制下相关林业财政策与实践,提出建立林业财政政策保障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利益补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目前我国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相关利益补偿的成效和问题我国针对不同类型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敏感地区实行了一系列带有补偿性质的政策,如林业部门的"六大工程"、水利部门的水土流失治理、发展改革部门的生态移民等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必要全面  相似文献   

20.
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加强对西方国家生态治理理论成果的吸收与借鉴,将有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生态现代化作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盛行的现代环境治理理论,其成功的经验在于利用现有成熟的市场机制、实施预防为主的环境政策、依靠技术革新和实现渐进式变革。与此同时,也存在诸如执行赤字、无力解决持久性环境难题、"N"型曲线困境、地域局限性和缺乏全球正义等缺陷。它给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启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需要强势的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和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