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建设和营造一个更可持续的社会是今天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要议题。中国在绿色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目标和要求,并倡导生态优先和协调发展。通过文献综述,梳理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设计学科引入并结合生态理念和系统性思维方法的演进路径,对比分析不同阶段生态理念与可持续设计思想的关联,探索其中以生态理念为核心的主导性逻辑,提出从单体到系统、从局部到整体的演进趋势,并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分析可持续转型趋势和创新设计需求,尝试构建中国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可持续设计发展思路和转型方案。  相似文献   

2.
关春玲  温惠淇 《经济师》2014,(6):48-49,51
生态美学是中国学者结合了中西方生态文化思想的精髓进而提出的新型学科,生态美学在生态学与美学之间找到了共同的研究契合点———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文章在生态美学与满族文化之间寻求到了共同点。满族萨满文化历史悠久,意蕴深远,并衍生出许多艺术升华品。本文主要从满族萨满神歌、满族服饰以及满族的尚柳习俗中深入挖掘其中饱含的生态美学意蕴,并从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视角探求满族文化中内蕴的生态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实施生态移民,特别是将位于生态脆弱区的贫困人口有计划、有步骤地迁移至环境宜居新区,是摆脱生态贫困和人口贫困恶性循环的必要举措,是我国西部落后地区新时期移民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新探索。通过对国内外生态移民研究与实践进展分析,探讨了生态文明视域下生态移民的定位和内涵。围绕生态移民新区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生态移民三个环节,即原住地的生态修复、安置区的开发与移民的安置以及安置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探讨了迁出区的生态修复和安置区的扶贫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4.
重新认识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并进行现代化的应用转换是当前发扬中国设计的首要任务。从现代家具创新遇到的问题出发,通过"审势、明道、解术"分析传统文化进程中的当代审美需求,并探讨立足传统文化探讨当代家具设计的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推动设计学科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探讨基于我国国情下可持续设计参与“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的路径,“2021绿色发展与生态设计泉州高端论坛”于2021年7月24日在福建省泉州市举行。论文立足于会议研讨内容,梳理了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现状,以及实现“双碳”目标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讨了可持续设计在能源转型、经济转型和后疫情时代的设计方法和理念,总结并提出了面对改善、解决不同社会问题的可持续设计战略和实施路径,提出了可持续设计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新方向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6.
探讨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产品生态设计理念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理念是环境保护概念下促进制造业和产品生产向更大规模和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生态文明警醒于后工业时代给人类带来的诸多环境困境,在生态文明的视域中提出的产品生态设计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种生态观念所包含的绿色设计领域,是在结合现代工业发展的需求条件下提出的绿色产品概念诉求,它在更高意义上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协调,逐步成为生态观念下生产制造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利用问卷法对秦巴山区五个县的"生态贫民"可持续生计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生态贫民"生计可持续状况困境突出,发展遇到瓶颈。另外,通过文献资料研究与理论性分析,对秦巴山区"生态贫民"可持续生计问题进行了系统描述,从公共政策角度及社会学角度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政策与建议。研究得出:充分重视政策导向性作用,不断完善国家相关政策,推动"生态贫民"可持续生计框架的系统性构建是保证秦巴山区"生态贫民"实现生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措施和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两型社会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遭遇重大"瓶颈"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在社会发展目标上,具有不同于以往的价值追求,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层面构建和谐生态价值观是实现两型社会价值诉求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美丽中国”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确立的国家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我国公民不仅是美好生态环境的受益者,更应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主体基础。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就需要政府加强制度建设、社会构建实践平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推动公民的生态文明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10.
明确乡村旅游新业态——洋家乐的定义,从旅游产品品质提升、理顺管理体制、协调社区参与和促进营销创新四个方面较为系统地总结洋家乐在中国迅速兴起的成功经验,并针对乡村旅游发展提出建议,对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从中国传统的和谐观念出发,阐释了中国传统和谐观在今天的特殊价值和意义,分析了在书籍设计中传统和谐观与生态设计思想的内在统一,重点论述了在中国传统和谐观视域下现代书籍的生态设计问题,目的是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拓展现代书籍设计的维度。  相似文献   

13.
《经济师》2017,(8)
生态系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态资源和生态服务,因此,把生态看作一种新的财富,不仅将财富的范围进一步拓宽,还构建了一种新的财富理念,为我们探讨自然生态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角度。生态财富作为一种有别于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新型财富,具有它特殊的性质,即地域性、整体性和循环再生性。生态财富是全人类共有的,其所有权的界定依据其性质和特点往往采用公有制比较合理,因为只有实现生态财富的公有制才能保证其持续地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物质保证。文章从人与生态系统的关系、生态财富的定义内涵、生态财富的特点以及生态财富的所有权性质四个方面来诠释生态财富观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生态可持续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环境足迹信息是考核与评价生态可持续目标的重要指标;环境会计报告是披露企业环境足迹信息的基本形式;企业财务业绩与环境业绩指标的相互藕合与有机衔接,是目前国际环境会计领域向技术层面研究所呈现的新趋势;实行环境会计报告编报体系的标准化,既是我国适应ISO14000系列环境标准等规范要求的具体举措,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基本国策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5.
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使半个多世纪以来快速推进的经济全球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相应引发了人们对于既往全球经济系统所依托的社会生态及其建构的历史逻辑关系的再思考。全球经济系统并非一个封闭、孤立的存在,而是依托于更为广泛、更具基础性并处于动态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社会生态,包括良好的国与国之间关系、对市场经济的价值共识,以及相对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等等。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以来经历了资本主义主导下的三次经济全球化,同时也是全球经济系统与其社会生态之间的一次次“建构—危机—崩溃—重构”过程。本文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梳理人类社会各类共同体之间的关系,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观点,在分析既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全球社会生态构建历史逻辑基础上,阐明全球化新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及其特点和成因,并立足于新发展理念,指出应当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合作目标,以多边主义为行动原则,构建未来经济全球化应当遵循的价值导向、国际合作目标与基本行动原则。  相似文献   

16.
建设和营造一个更可持续的社会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要议题。跨越三个世纪,从"可持续"(sustainability)概念的萌芽到"新生态"(eco+)思维的融合,"生态"的概念逐渐沿着非线性的复杂路径发展。基于联合国发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计划"等行动纲领,我国也形成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等治理体系框架,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演进和深化,可持续发展模式显示出充足的宏观驱动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17.
<正>在“双碳”政策的引导下,绿色节能成为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中一项重要的考量要素,企业在生产、管理上都更加注重可持续性。“数字孪生”为可持续性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更多可能。西门子虽是一家外企,但在与中国共进的过程中也积极履行和本土企业一样的责任,通过数字孪生实现可持续设计。  相似文献   

18.
生态危机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安危,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生态治理奠定了前提和基础,它能够成功破解生态格局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重塑生态秩序,推动生态治理的创新发展。在精确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于生态治理价值的基础上,可以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寻找应对措施:聚焦生态危机,探寻治理路径;构建全球生态治理体系,推进整体发展;重塑生态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担当;深化绿色发展,共建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9.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也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脱贫攻坚及交通强国的政策指引下,民族地区的交通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民族地区现已整体脱贫,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阶段,可持续交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双碳”目标下,民族地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完善可持续交通规划总体布局,拓宽可持续交通发展资金筹融资渠道,助力乡村振兴及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确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推进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与城市化的相融,是中国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市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多中心分级城市结构,但也出现诸多环境问题。哈尔滨市要把生态城市建设作为世纪工程,就要在生态文明的理念下营造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浓厚氛围,建设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城市基础环境,加强城市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建设,完善生态城市建设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