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IPCC碳排放系数法和贸易转移系数矩阵,测算了2000—2014年中国省域间的贸易转移碳排放量,分析了省域间碳转移的密切关系,核算了各省的共同责任碳排放量,利用加权变异系数、Theil指数和Gini系数考察了省域碳排放的公平性,并基于世袭制、平等主义、支付能力和综合公平等原则对2020年中国的碳排放配额进行分配。结果表明:可将中国30个样本省域划分为9个碳排放集结域;省域碳排放处于"比较公平"状态;要实现"十三五"减排目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促进碳排放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2.
宋杰鲲  梁璐璐  牛丹平 《技术经济》2017,36(10):100-106
考虑CO_2排放的非期望产出特性,以最大化整体平均效率为目标,构建省域碳排放权分配的环境固定成本分摊模型(FCAM)。对世袭制、平等主义和支付能力三种公平分配原则下的省域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结果进行加权组合,从而获得综合公平原则下的省域碳排放权分配方案。以基于环境FCAM的分配方案趋同综合公平原则下的分配方案为目标,构建优化模型,以融合效率和公平。2020年省域碳排放权分配结果表明:最终分配方案在达到效率最优的同时,属于"绝对平均",较好地融合了效率和公平;基于强度减排压力和总量减排压力对30个样本省进行分类的结果基本一致。最后,针对四类省区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减排建议。  相似文献   

3.
4.
本文基于Kaya恒等式,找出与碳排放相关的因素,然后以这些因素为指标,对中国省域碳排放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从而将国内各省市分为4个区域,并根据不同的区域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我国省域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的GWR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仅是对变量均值估计,不能反映省域碳排放量在空间上的非平稳性。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技术引入空间效应,发现GWR模型比OLS模型具有明显优势:省域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外商直接投资和能源价格之前存在内生经济关系;影响碳排放量各因素在省域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最后对模型进行验证并为低碳经济实现提出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6.
深入研究居民对现阶段分配公平满意程度的认知、判断与评价,对于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调控政策、促进分配公平、提高居民满意程度、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浙江省11个地区958份居民家庭问卷调查数据,对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与分配公平满意度现状进行统计分析,构建Ordered Probit模型,从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等方面对分配公平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较大,但居民对收入分配公平满意度相对较高。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保障对分配公平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人力资本、起点公平、结果公平、社会保障对分配公平满意度的正向影响程度较大,过程公平对分配公平满意度的正向影响程度次之,而家庭劳动力人数、物质资本对分配公平满意度的正向影响程度较小。这一研究结果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我国省域碳排放差异性及其转型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宏涛  王会芝  徐鹤 《经济地理》2012,32(12):21-26
通过对区域碳排放模型的讨论,提出了适合我国省域尺度的碳排放计量模型,并根据碳排放不同将我国划分为发达型低碳发展、均衡型低碳发展、资源型高碳发展和发展型高碳发展等四类模式。研究认为,省域经济发展要向低碳发展转型,促进碳排放目标实现。其中,发达型低碳发展区域要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提升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均衡型低碳发展省份则应充分重视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型高碳发展模式需强调碳排放的削减绩效和碳强度的下降幅度,而对于目前尚处于发展型高碳发展阶段的我国大部分地区,则应全面分析低碳转型的基础条件和机遇优势,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低碳转型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采用我国30个省份2011—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数字经济对省域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省域碳排放的影响呈现“倒U型”关系,即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具有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数字经济对省域碳排放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此时“倒U型”结论仍然成立;数字经济对省域碳排放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其中我国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9.
邢通  何楠  陈坤  林丽琼 《时代经贸》2013,(22):236-236
碳排放权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节能减排手段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采用,但是如何公平合理同时兼顾高效的分配碳排放权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发电企业碳排放总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38.76%,所以如何分配碳排放权关系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效益和公平的发电企业碳排放权初始分配优化模型,以期获得兼顾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公平性的优化分配方案。通过算侧分析,该模型能够公平分配碳排放权的同时满足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1年中国31个省域截面数据,应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人力资本对碳排放密度的影响。我国省域间碳排放密度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即一个地区的碳排放密度受相邻地区碳排放行为的影响。采用不同指标测度出的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对地区碳排放密度的影响作用不同:基于教育年限法衡量的通用性人力资本对碳排放密度影响系数显著为正,即现阶段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碳排放密度也较大;以R&D人员为代表的异质性人力资本与碳排放密度之间存在弱负相关关系,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异质性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对该地区减少碳排放的影响力度有限,也难以对相邻地区的碳减排产生正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中国省域碳排放的空间演化规律,以二氧化碳为测度指标,利用空间统计方法和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分析了碳排放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其未来变化趋势,最后运用空间杜宾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碳排放空间格局总体上较为稳定,HH类型省域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LL类型省域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西部地区,中国省域碳排放在空间上的集聚性和集群效应增强。碳排放的重点调控区域包括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地区、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宁夏、内蒙古和辽宁等。(2)1997-2007年中国省域碳排放标准差椭圆的中心向西南移动,2007-2012年向西北移动;碳排放沿X轴呈分散趋势,沿Y轴呈集中趋势;转角大致在21.516 0°~30.852 6°之间变化;碳排放的空间密集化程度增加,空间分布形态呈现"圆化"趋势,空间相似性降低。(3)2013-2020年碳排放标准差椭圆的中心主要在中牟县内移动;碳排放空间格局呈现一定的空间拉伸趋势;转角大致在20.661 3°~22.482 7°之间变化;形状指数总体上呈轻微增加趋势,空间分布形态呈现"圆化"趋势,空间格局相对稳定。(4)空间面板模型的结果表明,碳排放强度、人口总量、产业结构和经济水平是影响中国省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因素。其中,降低碳排放强度是控制碳排放量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和人口总量对碳排放量表现出了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利益的公平分配问题日益突出,政府必须加强对利益分配的重视,尤其需要通过财政手段来促进利益的公平分配。政府通过财政公平调节利益分配,首要的问题是扩展财政公平的内涵,从仅重视财政收入公平到同时注重财政支出和财政预算公平,同时要把这三者的公平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联系起来,通过财政的公平促进利益的公平分配甚至社会公平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对省域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的准确测度是各省制定物流业减排策略的基础。基于2010—2017年面板数据,结合环境DEA技术,构建Super-PEBM模型对我国省域物流业碳排放效率进行测度,并分析省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的时序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物流业碳排放效率总体偏低,呈缓慢上升趋势,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部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的分布格局,东、西部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相差较大,但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5—2015年中国大陆28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分别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GIS空间分析法和莫兰指数对渔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时空差异和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渔业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渔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总体上不断上升但整体水平不高,高效率省份呈现出由分散布局向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集聚的显著趋势,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渔业碳排放效率依次递减且差距逐步减小;(2)在空间关联格局上,中国渔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空间集聚存在交叉分布,且空间依赖具有动态性,逐步形成较为明显的H-H区和L-L区集聚格局;(3)渔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与渔业节能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和渔业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与资源禀赋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收入分配是一个大众非常关心而又十分敏感的问题,收入分配的状况如何又与收入的分配方式紧密联系。因此,如何把收入分配方式与公平分配目标统一起来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一)在历史上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曾经出现过不同的分配方式,人类社会发展早期的原始社会,实行的是原始公有制,采用的分配方式是平均分配,即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按人头大致均分生存必需品。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分配方式是按权分配,即奴隶主和封建主凭借对生产资料(主要是土地)和劳动者人身的占有权,王室、贵族和各级官吏依仗国家授予的世袭特权…  相似文献   

16.
1990—2007年中国能源碳排放的省域聚类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本文以能源碳排放的总量和份额为排放数量指标,以排放强度和人均排放为排放效率指标,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各省域的能源碳排放类型进行划分。结果表明,GDP标准下的经济强省大多属于"高排放"类型,其中部分省甚至属于"高排放-低效率"类别。因此,我国较大比重的GDP和人口处在相对"高排放"的发展模式下。这对于我国实现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的战略目标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碳排放权分配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针对我国现行碳排放权分配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具有激励性的碳排放权分配方法,并论证了该分配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通过武汉城市圈环境规划中碳排放权分配的实例应用,说明了该分配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可为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有效实施和排污申报制度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自从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中央与地方的财力分配格局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为了弥补地方财力的不足,中国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以满足地方政府运行和公共服务提供的需要。但是这些数额巨大的财政转移支付到底是如何分配的呢?由于财政转移支付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实现地方财力的均等化,那么财政转移支付的分配遵循了公平原则吗?文章通过对1994年至2006年间中央对各省财政转移支付的面板数据分析,试图找到一些能够解释转移支付在各个地区分配的决定因素。研究发现,财政转移支付的分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遵从了均等化原则并反映了地方政府的议价能力,但更大程度上追求的还是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本文界定了分配公平、经济效率与社会稳定协调性的内涵,构建了分配公平、经济效率与社会稳定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分配公平、经济效率与社会稳定协调性的测度方法,对1990—2012年中国分配公平、经济效率与社会稳定之间的静态协调性和动态协调性进行统计测度。研究结论表明:中国收入分配公平程度得到改善,经济效率持续提升,社会稳定程度缓慢下降,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从静态协调度来看,中国分配公平、经济效率与社会稳定三系统之间总体上处于基本协调状态,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之间处于非常协调状态,分配公平与社会稳定之间处于比较协调状态,经济效率与社会稳定之间处于基本协调状态;从动态协调度看,中国分配公平、经济效率与社会稳定三系统之间总体上处于基本协调状态,从发展趋势看,各系统动态协调度均表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