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回流趋势增强,不可避免对农地流转产生影响。文章在理论层面深入剖析了回流劳动力的就业选择与农地转出关系,并采用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的数据资料,实证检验了农村劳动力回流特征变化和回流劳动力就业选择对农地转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受非农就业不稳定的推力作用和与家人团聚的拉力作用,越来越多的外出劳动力选择回流,西部外出劳动力回流率最高,达到47.2%。回流劳动力的农地转出率普遍高于非回流劳动力的农地转出率,回流劳动力从事非农生产的就业选择对农地转出存在促进效应,而兼业和务农的选择对农地转出存在抑制效应,这意味着回流农村劳动力并非一定会选择农业生产,也可能选择在更小的地理半径内从事非农就业,并且长期外出从事技术工的经历进一步增强了劳动力回流对农地转出的抑制效应。虽然回流劳动力更倾向非农就业,但回流劳动力规模的扩大,使得兼业和纯务农的比例增加,对农地转出的抑制效应呈增强趋势。研究还发现,个人特征、家庭因素、社会网络也是影响劳动力就业选择和农地转出的重要因素,基层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推动非农就业的政策合力上存在部分抵消,对农地转出产生了抑制作用。文章为农地流转进程缓慢提供了新的解释,推进农地流转需要关注农村劳动力流动特征新变化,同时兼顾各层级政策目标的衔接性。  相似文献   

2.
肖剑  罗必良 《改革》2023,(8):82-100
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在于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农民工回流作为流出地人力资本的一种补偿形式,能否促进农业经营方式及其现代化转型,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话题。农业专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表征。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6年和2018年两期数据分析农民工回流对农业专业化经营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农民工回流显著促进了农户农业专业化经营,且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第二,机制分析表明,农民工回流通过提升信息获取能力、风险承担能力,以及借助农地转入和农机采纳等路径实现专业化经营的转变。第三,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不同年龄段的回流农民工中,中年群体对专业化经营的作用最为显著;务工时长与专业化经营呈倒U型关系;务工时的工作变换更有助于农业经营专业化。第四,情景分析表明,在家庭互联网接入和村庄合作组织相对完善的情境下,农民工回流将进一步强化农业专业化经营。推动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应重视回流农民工异质性人力资本的内生性作用。中国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将是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持力量与可动员的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3.
杨辉 《北方经济》2013,(6):3-4,32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的过程中,部分地区出现青壮劳动力缺乏的现象.务农收益低,而城市生活丰富多彩使得外出务工的农村优质人力资源不愿再回家务农,农村留守的是由家庭养老的老人和看管小孩的妇女,农村人力资源下降,农业现代化进程减缓.要解决农村有效劳动力缺失问题,必须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业生产社会分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生产收益,从而吸引青壮劳动力回流农村,改善农村人力资源组成,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禀赋差异与农村经济相对贫困缓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以缓解相对贫困为重点的后扶贫时代,农村经济相对贫困问题仍不容忽视。农机社会化服务作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桥梁,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有序衔接具有重要作用。文章讨论的核心议题是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如何缓解农村经济相对贫困,并尝试建立了“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禀赋差异缩小——农村经济相对贫困缓解”的理论分析框架。为此,文章首先对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影响农村经济相对贫困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利用2750份河南省农户问卷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实证检验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对农村经济相对贫困的影响,并通过替代核心自变量和变更样本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运用PSM模型和IVProbit模型以及ERM模型进行内生性讨论,最后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对其作用机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对农村经济相对贫困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缓解了农村经济相对贫困。考虑内生性后,结论仍具有稳健性。进一步的机制验证发现,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通过缩小劳动力禀赋差异和技术禀赋差异,缓解农村经济相对贫困,劳动力禀赋差异缩小和技术禀赋差异缩小的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21.22%和7.36%。可见,应将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供需体系纳入农户相对贫困治理机制考虑范畴,引导农户从传统家庭化生产转向现代社会化生产,扩大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范围;同时完善就业服务等相关配套体系以吸纳释放的弱劳动力,促进农户收入增长,缓解农村经济相对贫困。  相似文献   

5.
培育土地流转市场 努力提高集约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举峰 《发展》2008,(6):37-37
一、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拉动土地流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确立和巩固了农户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些农户的生计不再主要维系于农业,不少劳动力长期离土离乡,有的务工.有的经商,已经很难说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农民大多数是所谓的“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无力从事土地经营和管理,使农村大量土地闲置。特别是一部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降低,以至放弃田地,完全脱离农业生产,甚至使土地撂荒,浪费资源,影响农村发展。“人动”是“地动”的前提和基础。农村劳动力转移,客观上为推进土地合理流转创造了条件。只有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  相似文献   

6.
农户分化条件下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竹村 《发展》2008,(3):32-3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确立和巩固了农户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些农户的生计不再主要维系于农业,不少劳动力长期离土离乡,有的务工,有的经商,已经很难说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各地农村农户分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呈现出小农户、兼业户、专业大户等并存的复杂结构,逐步打破延续数千年的小农户主体结构及小规模、小生产的传统农业格局。当前,我们应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两个飞跃”的理论,积极应对农户分化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尊重农民的意愿,支持农民的选择,不失时机地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7.
《四川经济研究》2006,(10):41-43
农业企业化.是指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较为充分的地区.在坚持党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长期稳定不变的前提下.按照农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使用权“三权分离”的原则.深化农地经营制度改革.明确农户承包土地的财产权.搞活土地经营使用权.促进农地的流转和集中.加快农业经营主体从传统分散的自然农户向规模经营的农业企业和法人农户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从传统的“自然农户经济”向“法人农户经济”转变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几种类型曹英农业产业化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一大变革,是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农户与农户以及农户与其他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新型组织形式,是一种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户消费转型升级引发各方关注,但鲜有从社会资本的视角探讨农地流转对农户消费的影响及其微观作用机理。文章在理论层面分析了农地流转通过影响农户生计资本变动和生计策略调整对农户消费的传导机制,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三期面板数据,定量评估了农地流转对农户消费影响的社会资本效应。结果表明:(1)我国农户消费基尼系数总体呈缩窄趋势,但农地转出农户相比农地转入农户具有更高的人均消费支出及消费不均等程度;(2)农地流转能够影响农户关键自然资本改变和生计策略调整,从而显著提高农户消费水平,且参与农地流转农户相比未参与农地流转农户具有更高的消费动机;(3)社会资本在农户农地转入和转出过程中对农户消费存在微观中介效应,即社会资本越高的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概率越大,且能够通过提高农地转出户非农就业机会和扩大其多元化收入来源,间接提升农户消费水平。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协同背景下,应积极有序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地转出户非农就业,并强化农户社会资本建设,提高农户多元化收入,从而全面助推农村消费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调查数据为例,从农户特征、农户种植决策行为、生产用工行为、生产投入行为四个方面探寻影响农地流转意愿的主要因素,并对农地流转行为特征与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的土地流转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暂时性流转,农户生产效率低,农业效益不高,土地流转的意愿不强烈,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土地的适度集中,从而转移农村劳动力成为土地流转中需要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不同于以往从农户主体角度讨论诱导农业生产性投资的传统思路,文章从分工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农业服务外包与生产性投资之间可能存在的替代关系,试图为中国小农引入现代生产要素及其投资选择提供一种新思路。基于广东阳山县的农户跟踪调查数据,选用Probit和Tobit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农业服务外包与农户生产性投资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效应。具体而言,农业服务外包水平增加10%,农户进行生产性投资的概率降低3.21%,生产性投资总额降低29.24%。采用工具变量法再次验证了这一替代效应。异质性分析显示,该替代关系会随着种植规模的增大而减弱。文章的政策含义是:充分发挥农业服务外包市场的迂回投资功能,以外部投资替代农户的直接投资行为,从而将小农融入现代农业发展。为此,有必要反思和调整农村信贷政策,并适时制定面向新型农业服务经营主体发展的金融支持策略。  相似文献   

12.
史常亮  栾江  朱俊峰 《南方经济》2017,36(10):36-58
文章基于全国8省农户微观调查数据,探讨了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育在优化耕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农民收入方面的作用。实证结论表明,现行土地流转起到了改进耕地配置效率的作用,有助于那些具有较高农业生产能力水平但初始土地禀赋有限的农户获得更多的土地。对农户参与土地流转所可能获得收益大小的进一步估计显示,土地流转同时显著提高了农户家庭的收入水平,在平均意义下土地流转能使任意样本农户家庭和已流转土地农户家庭的总收入分别增加19%和26%左右。此外,文章分别从土地转入和土地转出,检验了土地流转增收效应的非对称性特征,发现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转入土地农户家庭的收入增长幅度要显著高于转出土地的农户家庭。  相似文献   

13.
张梦玲  童婷  陈昭玖 《南方经济》2023,42(1):135-152
从服务分工视角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与农户行为的市场约束,探究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机制,旨在寻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路径。文章利用江西省9个县(市、区)34个村645个水稻种植农户抽样调查数据,构建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农业绿色生产率,同时采用Tobit模型检验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并分析农户土地禀赋下的经营规模、土地细碎化、地块规模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样本农户的农业绿色生产率均值为0.48,仍处于较低水平;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伴随社会化服务参与程度的加深,即采纳社会化服务的农业生产环节越多,农户的农业绿色生产率水平越高;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和地块规模的扩大,能够增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而土地细碎化程度则会抑制这种促进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施肥服务和病虫害防治服务是促进农业绿色生产率提升的关键环节;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诱导农户采纳农业绿色生产技术从而促进农业绿色生产率提升。据此,基于发展农业绿色生产,应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与完善、引导农户开展适度土地规模经营,注重农户...  相似文献   

14.
现代农业在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类安全健康突出、农村与城市发展失衡等问题。文章认为,未来时期以追求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后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导向,应坚持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并重;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同步促进农业发展、扩大就业和民生改善;加强农村教育建设,推进农业产业水平提高和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Self-employment is an essential form of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and its nature has been rarely identified in recent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human capital, social capital, and family assets of rural laborers, this study focuses on determining self-employment by using the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data on the rural labor force in China. Through the static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three groups of laborers in self-employment, wage employment, farming, and the dynamic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laborers entering into and exiting from self-employment, the study shows that self-employment of rural laborers in China is almost opportunity-driven or moving toward opportunistic self-employment. Human capital, social capital, and family assets promote rural laborers shifting from wage employment to self-employment and stimul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high-value enterprises.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increase the investments in rur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and strengthen the availability of rural credit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self-employment activities in rural areas.  相似文献   

16.
吕小锋  朱政  王田富 《南方经济》2020,39(2):108-127
征地后农业收入及土地权益的减少会阻碍农户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但征地补偿的存在可以扩大农户生产经营的可选集,为持续提高农户家庭经济水平,促进农村减贫提供了必要前提。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中2013年的农村住户数据,文章设立了以家庭财富为基础的农户经济水平的衡量指标,并建立三元联合分布计量模型,在处理了内生性问题的基础上研究了征地和征地补偿对农户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征地过程中减贫效应起主要作用,征地能够显著增加农户财富,促进农村减贫。征地的减贫效应存在异质性:征用宅基地形式下的减贫效应最为显著,征用耕地时效果则会下降;不同补偿方式下的减贫效应存在差异,资金补偿和非资金补偿组合下的征地减贫效应最强,而单独资金补偿的减贫效应最弱;征地减贫效应在东部地区、市场化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及高财富农户中更加明显。处理效应结果表明资金补偿和非资金补偿的组合能够为农户带来最多的财富收益,具体为233578.8元。最后文章还检验了征地的影响机制,发现征地补偿是征地减贫效应的重要实现途径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径,补偿在征地的减贫效应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其效应所占比重约为59.5%。文章结论表明政府征地不仅有助于国家现代化建设,还具有促进农户减贫,推动农村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现有文献多关注以城市为主导的人口双向流动与融合,而研究以乡村发展为目标的双向流动与融合却付之阙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向城市的流动与融入经历了从小范围、小规模的就地、就近为主向大范围、大规模的跨省、跨区域为主的历史转变,农村居民的迁徙权和居住权也呈现出从权利限制向权利开放的转变趋势。不过,当前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依然是农村居民从乡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与融入为主,城市居民流向乡村并融入乡村的相对较少,且主要表现为人才下乡、资本下乡和市民下乡。为了深入推进以乡村发展为目标的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与融合,未来有必要促进乡村从打开进城渠道向全面开放村庄转变,深化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和乡村建设制度改革,推动进城农民市民化、下乡市民村民化、农业经营职业化和乡村经营市场化,让乡村出得去、进得来、留得住,并成为各类主体创业的大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