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郑旭雯 《辽宁经济》2023,(12):71-77
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关键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突破性发展,而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发挥关键作用。通过构建东北三省地区城市人口—经济增长异速增长模型,分析东北三省地区城市人口—经济增长的时空异速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影响其异速关系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1)东北三省地区城市人口与经济增长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空间关联性,整体上呈现东北、西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东北三省地区城市人口—经济增长异速关系整体为经济扩张弱型,异速增长系数呈现“N”型变化趋势。(3)教育投入度、固定资产投资、对外开放度、服务业水平为影响其异速关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王立新  刘松柏 《南方经济》2017,36(10):126-140
文章利用2003~2014年的全国253个地级城市的数据,建立空间联立方程模型,对经济增长、城镇化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经验分析。实证发现:环境库兹列茨曲线客观存在,但不同城市不同污染物到达临界点时间并不一致;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相互影响,环境库兹列茨曲线(EKC)为双向的倒U型关系。城镇化与环境污染也相互影响,但城镇化只有处于较高水平时,环境污染才会阻碍其发展。经济增长、城镇化与环境污染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周边城市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会加剧本地环境污染,周边城市的城镇化发展会降低本地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3.
马志越 《科学决策》2023,(3):99-114
高质量发展需要提高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及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对区域经济增长将产生重大影响。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无法考量其空间相关性,因此需要深入探析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文章构建双向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具有空间外溢性与空间关联性,不论是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对经济增长,还是资本与劳动产出对经济增长均有空间溢出效应。同时,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作为资本与劳动集聚的空间载体,其通过资本与劳动的聚集作用与空间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分空间区域检验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京津冀地区对其经济增长有较强的虹吸效应,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对其经济增长有较强的辐射及空间扩散效应。  相似文献   

4.
经济开放是区域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本的趋利性与资源的配置等因素导致资金流、劳动人口等因素流动的动态综合评价,是城市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动力.利用因子模型从对外经济开放与对内经济开放两个层面对中国36个主要城市的经济开放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回归模型表明,其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城市经济增长驱动下,通过加大对外经济贸易开放程度、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强城市的人力资本空间集聚效应,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经济开放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空间panel data模型和空间矩阵的非嵌套检验方法,对于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三大区域内部各个城市之间,在1990-2006年间的"经济增长收敛性"、"区域产业发展战略选择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空间效应"三个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文章从研究方法上弥补了已有的文献中"缺乏对于空间panel data模型的应用"以及"缺乏对于空间结构以及空间模型的设定与甄别"的不足.研究发现,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在1990-1998年间存在显著的条件β收敛情况,"产业发展战略向着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方向进行调整",是实现区域内部经济增长收敛的重要原因.同时,本文指出,三大区域各城市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区域内部条件相似的城市之间其经济增长过程具有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杨念 《特区经济》2005,(7):81-83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是以货币形式表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增加的过程。区域经济增长主要受区域内外生产和消费的影响,表现为一系列经济指标值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就业水平、人口规模等的量的增加,而最终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的演进。在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始终存在对经济增长产生制约的各种影响因素,如总供给、总支出、政府调控政策等。就总供给而言,因为供给方面的因素变动必然引发区域经济周期性波动。  相似文献   

7.
基于主体功能导引下的我国城镇化发展多维解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章认为,21世纪中国城镇化将进入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不同区域差异很大,根据每一个区域鲜明的城镇化发展特性,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将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主体功能区的概念,目的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相似文献   

8.
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经济发展受人口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地区经济发展不一致、不均衡这一客观现象。文章利用GIS技术,开展了佛山市人口分布与经济重心耦合性、人口与经济发展不均衡性分析,为佛山市的人口均衡布局、经济均衡发展、城市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2005~2015年珠三角城市的面板数据和两种空间权重矩阵,研究了知识溢出对经济的增长作用,文章使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回归,并将知识产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解为总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实证结果发现,总效应为正并且很显著,在经济权重矩阵下作用更大,说明知识产出能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直接效应为正但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作用效果不同;间接效应为正但不显著,一个城市知识产出增加能正向促进相邻城市经济产出增长。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乡镇为基本单元,运用GIS和统计分析方法对天水市人口与经济分布现状进行了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并对人口密度与经济密度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计算了主要经济部门的基尼系数和地理联系率,对其均衡性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城镇化战略是天水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也是人口—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有所下降,但各个城市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的表现并不相同,本文从人口集聚的视角研究城市经济韧性。首先利用空间均衡模型分析集聚如何影响生产率进而作用于城市经济韧性,在此基础上建立长差分模型识别集聚和城市韧性的关系。研究发现:集聚不但有助于提高城市抗冲击的能力,也能够提升城市经济恢复的能力以及冲击后状态转变的能力;与经济下行时期相比,经济调整时期集聚与城市韧性的关系更为密切;市场需求效应、高技能劳动力的流入及知识溢出是集聚影响城市韧性的主要途径;集聚效应存在空间异质性,集聚对全国总体经济韧性有明显影响。本文研究表明,促进人口集聚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强城市韧性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2.
薛乾明 《科技和产业》2023,23(19):128-135
随着信息化、大数据以及数字孪生技术的快速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国家城乡一体化与协同发展的重要课题,传统的城市空间规划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因此城市转型既是必然要求也是时代所需。通过对数字孪生、智慧城市等文献的梳理,认为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相应的城市空间规划研究方法,应运而生了一种新的数据思维理念和城市规划方法,并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解决新形势下的城市问题。因此,以智慧城市规划方法研究为主线,从智慧城市空间规划背景概述、智慧城市规划方法与建设重点以及智慧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策略3个框架,对传统城市的框架进行丰富和补充,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数字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昊冉  周金城 《科技和产业》2023,23(24):245-254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地区构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和固定效应模型探究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区域差异、动态演进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8-2020年两系统发展指数均呈上升趋势。2)耦合协调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具体表现为沿海下游省市>中心省市>上游省市。3)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并且绝对差异缩小,梯度效应减弱。4)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聚集程度、产业结构升级和城镇化水平对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台湾的城市发展走的是一条以中小城市发展为主体的道路,这对于国民经济的均衡增长与分配有着积极的意义,也使得台湾的经济发展呈现出相对稳定与富有活力的态势。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资源与人口向中心都市集中的现象日益显著,从而对台湾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带来巨大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台湾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互动历程的分析,力图揭示台湾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与规律,并从中获得对大陆发展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高春亮 《南方经济》2020,39(5):65-78
人口红利下降被认为是新常态下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然而劳动投入不仅包含劳动数量,还包含劳动质量,分别对应于人口红利与人力资本。由于在测量上忽视了高速城市化对人力资本积累的积极影响,在机制上忽视了人口红利和人力资本分布趋同的叠加影响,容易造成人口红利贡献高估且人口资本贡献低估。文章从人口迁移视角出发,参考拉姆齐无限期界模型建立人力资本积累方程,将城市化对人力资本积累的积极作用纳入分析,得出转换效应、迁移效应和共振效应,阐明人口红利和人力资本空间分布趋同的微观机制,得到检验人口红利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一致性框架。以2013-2016年272个样本城市进行计量检验:固定效应回归分析和内生性检验表明人口红利和人力资本的增长弹性排序不确定,中介效应检验表明人力资本的增长贡献超过人口红利,分组检验进一步证实人力资本贡献超过人口红利,且存在相互叠加共同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共振效应。结论表明,若充分考虑城市化对人力资本的积极影响,则人口红利的贡献确实被高估,而人力资本的贡献被低估。由此得出政策建议,应持续推进城市化高质量发展,加速人力资本积累,构筑劳动质量替代劳动数量的机制,以更好地应对新常态下人口红利下降的负面冲击。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化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我们有限的农业资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城区扩建以及非农建筑用地的增加、城市人口的膨胀以及工业产业的发展挤占了大量的农业耕地,消耗量了大量的淡水资源,与此同时,城市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相似文献   

17.
赵祥 《南方经济》2016,35(10):109-120
作者利用动态空间偏离/份额模型对珠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发现:在2001-2013年间,珠三角城市群城市间经济互动显著增强,但其空间格局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珠三角城市群大部分城市都形成了正向的产业结构效应,除了广州和深圳以外,各市在第二产业发展上具有较大的优势,弥补了第一、第三产业的劣势。珠三角城市群内多数城市未形成空间竞争力净效应和空间区位效应,尚不能充分利用其他城市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城市群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有待提高,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调整有待深化。基于上述发现的政策建议是推进珠三角城市群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和产业空间结构调整,构建错位发展、高效互动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六普"分县人口数为基础,通过预景的研究方法,模拟不同情景下,我国城镇化未来格局分异。认为,我国人口城镇化将在2032年左右接近尾声,城镇化率约为70%,届时全国城镇总人口共约10.3亿。人口城镇化的区域格局上,据模拟,东部地区城镇化增速仍将保持快速增长。2032年左右,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三个区域城镇化水平分别为50.2%、28.7%、21.0%,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总数分别增长59.0%、54.7%、40.6%,城镇化水平分别增加+1.7%、+0.2%、-1.9%。研究结论可为未来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