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公司治理层面的制度系统中,内部控制处于一种更为基础性与主导性的地位。文章以中央企业实施 EVA 考核为背景,以 2010-2020 年为研究窗口,采用调节效应模型对内部控制是否影响 EVA 薪酬机制与高管超额在职消费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EVA 薪酬机制对超额在职消费行为具有激励替代效应,且内部控制对二者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地,运用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模型,发现这一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降低代理成本实现的;分组检验发现,EVA 薪酬机制对超额在职消费的激励替代以及内部控制的调节作用在商业类企业、产权制度相对落后的地区以及 2013 版《考核办法》修订之后更为显著。文章从公司治理角度补充了业绩考核制度发挥约束功能有关影响因素方面的理论成果,对促进内控、考核、合规的融合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从外部制度环境动态变化的角度考察高管在职消费隐性薪酬契约的激励有效性,对高管在职消费的现状、成因及经济后果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治理高管过度在职消费的相关措施。从而为深入研究在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企业高管在职消费薪酬契约的激励效果提供理论分析框架,为解决高管过度在职消费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3.
房地产上市公司由于其行业特殊性,可能会产生大额在职消费,通过对薪酬激励情况分组可以分析在职消费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完善激励体系。通过选取沪深两市2013-2015年房地产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STATA软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在不同的激励情况下,在职消费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4.
从负债融资通过对经理人员工资和在职消费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公司绩效的激励效应出发,研究负债融资的工资和在职消费激励效应,并以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负债融资的工资激励效应并不明显,而在职消费激励效应具有显著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5.
甄丽明  杨群华 《南方经济》2014,32(12):82-95
本文基于委托代理关系,考察了薪酬制度中货币性薪酬比重以及薪酬差距对管理层代理行为的影响,最后还进一步考察了产权性质对薪酬制度的间接作用。研究发现:(1)货币性薪酬比重与企业研发行为呈倒U型关系;(2)薪酬差距为正时,盈利的薪酬差距对管理层的研发投入有拉动效应,但这一拉动效应有临界值。在薪酬差距较小时未能发现。(3)薪酬差距为负时,“问题式研发”动机存在,薪酬差距对研发有促进作用,且在职消费的替代作用明显。(4)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薪酬制度的激励影响相对较小,薪酬差距的促进作用不如非国有企业。这些结论表明应合理设置薪酬体系,从而为理解转轨制度背景下的管理层代理行为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2009—2013年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企业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从管理层货币薪酬、持股比例、在职消费三个方面,基于国有与非国有控股上市企业两个角度分别对比分析管理层激励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分析数据后可以发现,不同的产权基础下,管理层激励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程度不同,由此为我国上市企业加强管理层激励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永妍  周莹莹 《科学决策》2023,(10):205-229
高管薪酬激励是缓解委托代理问题的重要治理机制,高管薪酬业绩敏感度影响着高管薪酬激励的效果。通过实证检验高质量审计影响高管薪酬业绩敏感度的作用渠道与影响机理,发现:高质量审计通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显著增强了高管薪酬业绩敏感度;基于股权结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竞争战略的异质性检验发现:股权制衡、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场竞争地位、创新强度能够强化高质量审计对高管薪酬业绩敏感度的影响,而管理层持股、市场竞争程度、政府关系将弱化这种影响。研究结果丰富了高管薪酬激励影响因素领域、外部审计治理效应领域以及审计信号效用领域的研究,同时对优化高管薪酬激励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韦欢欢 《广西经济》2023,(4):103-108
基于2012—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讨高管薪酬激励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以及内部控制对该影响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货币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均能促进企业绿色创新,且该影响在非国有、国有企业中均存在。内部控制能增强高管薪酬激励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高管薪酬激励对不同类型的绿色创新均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政治激励与薪酬激励是相互替代还是互补?本文提出,把中国企业高管担任人大或政协代表看作是一种政治激励,是典型的使用关系激励契约的表现,在此基础上,文章使用2004-2010年中国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和企业绩效数据,以及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数据的估计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对于董事长子样本,政治激励和薪酬激励之间没有显著的替代或者互补关系,而对总经理子样本而言,数据显示政治激励的使用可以显著提高薪酬激励的绩效敏感性,说明二者的关系是互补的,进一步的检验还证明二者的结合使用的确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绩效。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上市公司薪酬制度改革,高级管理层的薪酬从单一的货币形式渐渐转变为多样化薪酬形式。此时,高管权力、股权激励强度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就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通过研究高管权力对股权激励强度以及经营绩效的关系,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代理机制,缓解高管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引导上市公司发挥公司治理机制在股权激励计划制定中的监督作用,限制高管人员滥用权力,以期能够为上市公司带来良好的经营管理氛围。  相似文献   

11.
In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irectors (EDs) and excess perks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OEs) in China, we find a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hare of EDs on boards and excess perks, especially in SOEs controlled by local governments and with greater managerial power—as well as in regions with poor legal systems. The share of EDs on boards may have three benefits with respect to reducing the use of excess perks in SOEs: (1) replacing excess perks with monetary wages more aligned with the value of managers; (2) reducing the increase in excessive perks caused by the availability of free cash flow; and (3) reducing the use of excess employees to drive excess perks.  相似文献   

12.
徐珊  黄健柏 《南方经济》2015,33(4):76-92
企业社会责任是否是企业为社会利益而牺牲自身利润的行为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文章尝试从资本市场参与者的角度出发,通过考察我国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来回答这个问题。研究发现:(1)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确实能显著降低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其中改善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起到的作用最为突出;(2)与非国有企业相比,目前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更好且权益资本成本更低,但是积极的社会责任行为在非国有样本中更能发挥降低权益资本成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In December 2006, the SEC issued new rules requiring enhanced disclosure by public U.S. firms of perquisites granted to their executives. The rules applied to perquisites granted in fiscal year 2006 and thereafter. Because the rules were implemented quickly, the perks disclosed for 2006 reflect the arrangements firms made under prior disclosure rules: firms could not revise perks to reflect the new rules until 2007. For firms that disclose for the first time in 2006, we predict and find that perks decrease in 2007, reflecting both the costs of increased disclosure and enhanced monitoring. This decrease in perks is offset by higher levels of non‐perk compensation, however. We also predict and find that the effect of perk disclosure by formerly non‐disclosing firms in 2006 leads to higher perks in 2007 for firms that were disclosing perks prior to the rule change.  相似文献   

14.
巩娜  刘清源 《南方经济》2015,33(1):85-103
本文以手工收集的2012年中国民营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数据为例,以行为理论、锦标赛理论以及堑壕理论为基础,以高管团队规模和控股股东为调节变量,实证分析了公司高管团队(TMT)薪酬差距对于企业研发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薪酬差距能够提升高管团队对于风险的接受水平,民营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差距与公司的研发支出显著正相关,。此外,本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高管薪酬差距对于企业研发的正向影响会受到高管团队规模以及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抑制,表明了锦标赛激励实施的局限性。本文的研究为理解民营企业高管薪酬差距与企业研发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5.
市场化进程、企业绩效与高管过度隐性私有收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环境是影响我国高管薪酬契约发挥激励作用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市场化进程为背景,检验企业绩效与高管过度隐性私有收益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市场化进程对上述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我国上市公司高管隐性薪酬契约普遍缺乏有效设计和监督,企业上期绩效与本期高管过度隐性私有收益负相关;随着市场化进程深入,民营企业绩效与高管过度隐性私有收益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显著缓解,并且当民营企业高管权力较大时,市场化进程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企业绩效与高管过度隐性私有收益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但是上述关系在国有企业中并未得到有效改善。进一步检验发现,市场化改革促使企业绩效和高管现金薪酬之间的相关性不断提高。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市场力量在提高高管薪酬契约激励有效性时发挥的作用及遇到的困难,为抑制国企高管过度隐性私有收益提供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王靖宇  刘红霞 《改革》2020,(2):138-148
以2010—2018年我国央企和非国企上市公司相关样本为研究对象,对央企高管薪酬管制政策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并结合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一政策背景,研究央企内部激励机制的兼容问题。利用双重差分模型(DID)和三重差分模型(DDD)检验的结果表明,相较于不受薪酬管制政策影响的非国企样本而言,薪酬管制政策抑制了央企的研发投入水平;股权激励有助于缓解薪酬管制对央企研发投入的负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薪酬管制政策对央企研发投入水平的抑制强度在不同功能定位的央企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有效的管理层激励机制能够鼓励企业管理者努力工作,促使管理者与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是企业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吸引和留住优秀管理型人才的关键。以2008—2017年24家出版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出版企业管理层薪酬契约激励现状,针对管理层薪酬与业绩关联较弱、薪酬激励水平不足及管理层持股比例低等问题,从业绩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薪酬激励力度的确定与股权激励机制的构建等角度,提出改善出版企业管理层薪酬契约的保障机制,以期对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企业治理之合约安排视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合约安排的视角对企业治理进行了研究.主要通过激励合约设计.分析代理人剩余分享系数、努力变量、激励变量、努力成本和激励成本等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经济意义,从而得出了一些主要的基本结论:第一,委托人设计的激励合约具有一定的状态依存性。第二,委托人的监管效率是合约设计的重要因素,且监管本身具有概率性。第三,委托人要关注边际业绩分享系数的作用,进而必须关注“剩余标的”本身的选择。第四,一旦委托人也对产出做出自己的贡献,代理人的风险中立性就不能保证带来最优的结果。第五,委托人“先行一步”的优势是激励合约效率最大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Both soft, noncontractible, and hard, contractible, information are informative about managerial ability and future firm performance. If a manager's future compensation depends on expectations of ability or future performance, then the manager has implicit incentives to affect the information. We examine the real incentive effects of soft information in a dynamic agency with limited commitment. When long-term contracts are renegotiated, the rewards for future performance inherent in long-term contracts allow the principal partial control over the implicit incentives. This is because the soft information affects the basis for contract renegotiation. With short-term contracts, the principal has no control over the basis for contract negotiation, and thus long-term contracts generally dominate short-term contracts. With long-term contracts, the principal's control over implicit incentives is characterized in terms of effective contracting on an implicit aggregation of the soft information that arises from predicting (forming expectations of) future performance. We provide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soft information to have no real incentive effects. In general, implicit incentives not controllable by the principal include fixed effects, such as career concerns driven by labor markets external to the agency. When controllable incentives span the fixed effects of career concerns, the latter have no real effects with regard to total managerial incentives—they would optimally be the same with or without career concerns. Our analysis suggests empirical tests for estimating career concerns that should explicitly incorporate noncontractible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