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专业化和多元化是企业的两种战略选择。这一问题也是这几年在企业界争论比较多的话题。据我所知,讲多元化讲得最多的可能要算海尔的张瑞敏;而讲专业化讲得最多的可能要算我。浙江华立集团总裁汪力成以前强调专业化,批判多元化,最近似乎也在倒向多元化。张瑞敏不仅是主张多元化的代表,也是做多元化的典型。据海尔集团公布的数据,集团拥有86大门类1.3万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有冰箱、冰柜、空调、洗衣机、电  相似文献   

2.
企业经营,究竟多元化好,还是专业化好,一直有争议。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企业经营之道千变万化,多元化专业化各有各的做法:多元化关键在于能否实现资源共享并发挥协同效应;专业化关键在于能否把产品定好位并集中资源打造出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3.
仇勇 《中国新时代》2004,(11):42-43
《中国新时代》:走多元化或者专业化道路在中国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在您看来,在中国有哪些现实原因使得民营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多元化? 赵晓:如果绝对化地认为多元化一定就是不好的,这种判断肯定不对。如此武断地得出结论的人,不是神仙就是江湖骗子。经济学中的一个常识就是,任何最大化都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专业化好还是多元化好,完全取决于约束条件。国外企业多元化、专业化的都有,不同阶段流行的理论和实践均有不同。而且,他们的理论和实践,不一定能简单地套用在中国。 在中国,企业搞多元化的较多。分析一下,有若干条件使…  相似文献   

4.
我国企业发展的专业化与多元化战略选择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京文 《经济界》2002,(6):11-16
在企业发展战略调整中,特别要处理好多元化经营与专业化经营的关系。任何一个企业都会面临多元化或专业化的选择。 一、企业专业化经营和多元化经营的含义、意义与分类 一般来说,所谓企业专业化经  相似文献   

5.
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多元化战略概述 企业多元化战略相对于专业化战略而言,指的是企业在多个相关或不相关的产业领域同时经营多项不同业务的战略。现代组合投资理论指出,采取多元化的组合投资,是达到降低投资风险并获得预期投资收益目的的一种重要投资策略。该理论自1952年被马柯维茨提出,后经夏普和米勒的进一步发展,至今已经被推崇为证券组合投资的经典理论,并且已被人们普遍应用于企业界。企业越是在多个领域中实现“多元化”,越是可能比集中于某一领域的企业做得更好,如海尔的相关多元化战略。然而,反观我国近年来许多企业在  相似文献   

6.
<正> 入世以后,市场竞争势必更为激烈,与国外大企业相比,中国很多企业还是相当弱小的。那么中国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是做“强”还是做“大”?“强”和“大”能否得兼?这涉及到企业在运营当中是把精力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还是进行多元化经营和扩张的问题。我们认为,专业化是多元化的前提和基  相似文献   

7.
专业化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途径。跻身于世界500强的企业绝大多数为专业化公司,其中也有部分企业有过多元化的插曲,但最终“回归”专业  相似文献   

8.
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外界环境下,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企业应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是一种战略选择,正如企业的专业化发展一样,这两种战略的选择都是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采取的手段。那么,企业到底采取专业化发展战略好还是多元化发展战略好呢?不论是专业化还是多元化,都是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所  相似文献   

9.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分析比较了众多企业的兴衰历程后认为,我国企业因多元化而失败的案例比成功的案例要多得多。比较有名的是巨人集团,因此而由“巨人”变成“矮子”。成因固然复杂,但从内因分析,心态不专也是其致命要素之一。他认为,专业化分工是国家富强的一种秘诀,同时也是企业成功的秘诀。处理好专业化与多元化的关系,是企业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问题。一个人、一个企业的精力有  相似文献   

10.
我们认真地回顾一下过去三年里面所取得的成绩和问题,我们不能不正视三个问题,我叫做三个悬念。第一个是中国物流发展的未来是成功还是失败;第二个是很多制造企业比如说海尔,进军物流是一种正确的战略还是一种错误的选择;第三,很多的物流企业正在转型,正在走专业化的经营。比如说过去做货代的现在做第三方物流,很多做仓储的也做了第三方物流。那么,这种未来的战略发展,多元化还是专业化?这三个问题比较集中地反映在过去这三年中。我们知道物流热的现象在过去三年内体现得非常充分。其一,政府关心、企业用心、市场热心,物流园区发展几年内赶…  相似文献   

11.
几乎所有优秀的中国企业都或多或少地进行着多元化的努力,而几乎所有优秀企业的危机与衰亡都与企业的多元化扩张战略有关.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奇怪,做企业的目的无非是做大做强做优,而做大做强做优的出路只有两种:要么是专业化,要么是多元化.下面就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及多元化经营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并指出企业在战略层面上必须弄清如何多元化,这样,企业的多元化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
夫于企业多元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的争论由来已久,有的还相当激烈。这些争论大多将专业化与多元化视为对立的两极,然后比较孰优孰劣。显然,这未免有些简单化和情绪化。其实,作为一种战略行为,多元化和专业化本身并无所谓孰优孰劣,有的只是动机和时机是否成熟,方式是否恰当的问题。动机决定行为,企业作为人格化的组织,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多元化动机决定了其贸然的、过急过快的多元化行为,这往往会给企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本文列举了企业多元化动机四种常见病,对其做形象化的描述,然后为之把脉。 “东方不亮西方亮” 这可以说…  相似文献   

13.
专业化战略和多元化战略到底哪一种好,是人们争论的热点问题.文章通过对比分析了企业选择专业化战略和多元化战略的利与弊以及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对今后企业选择经营战略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宁高宁 《企业文化》2012,(12):83-83
中粮集团的实践。一共是三个部分。第一个是多元化、专业化的问题,第二个是业务组合的问题,第三个是管理架构的问题。多元化企业是很有前途的,目前学术界基本理论是这样的;在专业化后面最终得出来这样一个理论,比完全专业化好一点。  相似文献   

15.
企业专业化成长:利基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康荣平 《经济界》2003,(5):49-53
一、WTO后中国企业的主导战略:归核化与专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从自然成长逐渐转变为战略成长。80、90年代,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上大部分时间处于短缺经济状态,中国企业在自然成长的基础上所做的战略选择,居主导地位的是多元化战略。虽然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成长的一般规律是先专业化成长,在搞好专业化的基础上才可能迈第二步,即多元化发展。由于中国转轨经济的特定环境,使中国企业没有按  相似文献   

16.
姜汝祥 《河北企业》2003,(12):19-23
<正> 几乎所有优秀的中国公司都或多或少地进行着多元化的努力,而几乎所有优秀公司的危机与衰亡都与公司的多元化扩张战略有关。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奇怪,做公司的目的无非是做大做强,而做大做强的出路只有两种:要么是专业化,要么是多元化。我强烈反对海尔、联想等公司进行多元化,但我并不反对多元化本身。为什么?公正地看,多元化和专业化都有成功的可能:GE 和诺基亚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公司,GE 的道路是多元化,诺基亚的道路是专业化,而且是从多元化最后转向专业化。但为什么我反对一些国内优秀企业的多元化?根本的原因在于,国内大部分在学 GE 走多元化道路的公司,并不真正懂得 GE 多元化道路成功的"真正原因",只是看到了  相似文献   

17.
首先,格力电器是一个专业化的企业,因为它只做空调,空调做到从家用到商用,任何一个领域里面需要跟空气有关的产品,格力电器都可以做到.一个专业化和多元化的企业发展,可能多元化的发展比专业化来得有意义.但是专业化更具有挑战性,更具有可持续性,因为专业化逼着这个企业要在这个行业里面,站在领先的地位,要拥有核心技术,它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既具有挑战,又具有了生存的意义.多元化的企业并不是不好,是因为我们选择多元化的时候选择了可持续,今天早上很多人发表演讲的时候都说了'因为这个行业利润高,所以我们去投资了'但是我们格力选择了吃亏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为什么中国企业比较热衷于多元化,或者说中国企业本身和所处的环境是否存在产生企业多元化偏好的因素?有研究表明:发达市场著名企业基本上都是专业化的(通用电气是例外)。专业化在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打造长期、特有的竞争力方面,优势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新兴市场,相当多成功的企业却是多元化的。战略选择不外就是寻找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最优匹配的路径,从新兴市场和处在新兴市场的企业看,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会形成企业多元化战略选择的偏好.  相似文献   

19.
马蕾 《东方企业家》2005,(12):68-70
多元化还是专业化,这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永远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的中国民营企业有过切身之痛。其时,多元化几乎是一个潮流,从王石的万科到史玉柱的巨人集团,都走过多元化的道路,其结果,多是失败和不尽人意。多年以后,在谈及多元化的时候,史玉柱仍然心有余悸:“多元化经营没有几个可以成功的,巨人集团就是典型多元化的失败案例,最后的下场是一塌糊涂。”这并非史玉柱的个人之见。2001年,在段永基发起的泰山研究院一次会议上,与会企业家的共识是:多元化行不通,应该专业化因为“郎顾公案”而在国内名声鹊起的郎成平也一再强调,中国企业不能走多元化的道路。但是,区别于十几年前的是,问题还是当年的问题,企业却已不是当年的企业。与十几年前相比,不论市场环境,企业实力还是企业家的管理能力,都已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尽管多元化似乎声名狼藉,事实上这样做的企业并不少。在这个背景下,对于多元化和专业化的讨论,似乎应该跳出该不该的问题,而关注于怎样做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次华人企业领袖峰会上,GE副总裁陈治、统一执行副总罗智先和杉杉董事长郑永刚关于多元化和专业化的讨论,或可作为外企、台企和大陆企业对于这个问题的多角度思考,提供实践性的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在技术上追求极致,这有好的一面,但千万不要做过头了,更不能孤芳自赏。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多元化和专业化的选择,爱普生从最初的手表制造业,慢慢发展成集手表、半导体、液晶、投影机、打印机为一体的IT产品公司,业务领域渐成多元化扩张。同时,与扩张相配合,在市场拓展上,也表现出用户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