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9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成为拉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引擎。虽然乡村文化旅游亮点频现,但仍存在部分问题,这是阻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症结所在,保护乡村文化、创新产品形式、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加强产业融合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起来的新型旅游方式,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陕西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探讨了陕西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机制与路径。研究发现: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乡村产业的转型、空间结构的转变、居民人文素养的提高、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以及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助推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据此,从构建和完善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体系、产业体系、治理体系、市场体系和人才保障体系五个方面提出了陕西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对促进民族地区乡村的振兴与繁荣有重要意义。通辽市位于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的东部地区和科尔沁文化的中心地区,不仅有草原、沙漠、森林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同时还是我国蒙古族集中度最高的区域,具有浓厚民族文化底蕴,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良条件。据此,分析通辽市乡村旅游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发展乡村旅游,无论对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对城市居民而言,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为其提供一种全新的旅游体验和生活方式;对农村居民而言,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为他们创造经济效益,乡村旅游的发展符合农村振兴战略。本文主要探讨农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重点,旅游业是民族贫困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依托,乡村旅游在推动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美丽乡村建设、村民脱贫致富、乡村产业聚集等方面。黔东南州是典型的民族贫困山区,根据其旅游资源禀赋特点构建合适的乡村振兴模式对黔东南乡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发展乡村旅游是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有效方式,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源。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分析河南省乡村旅游扶贫的优势、成绩及不足,从产业融合、产品转型、基础设施完善、人才智力支持等四个方面提出河南省乡村旅游扶贫转型升级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石林  杨冰 《北方经贸》2022,(4):146-148
乡村旅游作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成为促进北京农业转型、农民收入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业态。本文在分析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智慧旅游并实现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优化乡村旅游空间格局、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建立完善乡村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加强生态保护并注重生态效益等优化路径,以期为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乡村旅游业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兴隆乡是吉林省下属的行政乡之一,旅游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但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突出问题。现分析了兴隆乡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指出其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建立健全投资引导机制;重视营销推广等对策建议,以促进兴隆乡乡村旅游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发展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又是必须响应的新要求。本文以舟山群岛为例,从乡村旅游的现状、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来阐述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品牌》2019,(16)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致力于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明确了要建设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宜居的乡村战略任务。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品牌化建设迫在眉睫。乡村旅游品牌化作为乡村战略实施的重要途径,承担着推进乡村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和振兴乡村的重要职责。针对现阶段山东省聊城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有关人员应当做好乡村旅游品牌调研,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进一步完善聊城市乡村旅游品牌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刘乙一 《现代商业》2023,(19):39-43
乡村振兴战略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本文为研究江苏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相关作用机制,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发现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仍存在许多影响制约因素,如部分乡村交通不便,缺少相关技术人员等等,从而进一步阻碍了乡村振兴的发展。为此,积极筹备多元化模式发展,引进新的技术和新兴产业便成了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2.
乡村是中华传统文明的根基所在,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乡村不仅具有为城市提供衣食之源的经济功能,更具有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发展的根基在于乡村性的挖掘。乡村性作为体现乡村独特个性的文化体系,其精神内核被升华为当下愈演愈烈的"乡愁"情愫。打造"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是新时期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13.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红色乡村旅游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领域,是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赣州地区作为革命老区,红色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红色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基于此背景,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整理,结合实地调研长冈乡独特的地形及丰富的红色乡村旅游资源,对长冈乡红色乡村旅游发展做出分析,指出长冈乡发展红色乡村旅游中存在的五大问题:第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智慧化程度不高;第二,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缺乏专业人才;第三,旅游宣传力度不足,营销手段落后。同时借鉴其他地区优秀的经验,从政府、旅游开发商、农户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促进长冈乡红色乡村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饮食文化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是中国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二者互促共进。饮食文化振兴彰显旅游价值、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则发挥文化价值、推动饮食文化振兴。但中国乡村建设发展的实践显示,饮食文化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协同面临二者目标效应有差别、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有冲突、乡村建设人才队伍有缺口、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利用有偏颇等现实困境。因此,需要坚持政府引导文化主航,利益协调赋能村民,内外聚力人才为先,多元业态品牌创意。  相似文献   

15.
因近年来全域旅游的大力推行,如何有机整合各区域旅游资源已是当下旅游发展的重要课题。而旅游局和文化部的合并也意味着中国旅游发展将进入新阶段。而在这个新阶段中,以全域旅游为指导理念,基于对徐州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发展现状的分析,对徐州乡村文化旅游提升发展提出建议,促进文化保护传承,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助力徐州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6.
杨慧 《商展经济》2023,(11):40-42
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乡村振兴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优势,同时也为乡村旅游业发展指引了方向。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中,乡村旅游产业要与乡村振兴战略进行融合,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因地制宜地采取策略,以不断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健康和持续发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而努力。本文重点从六个方面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开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乡村旅游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体现在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农产品的增绩,同时对促进文化、道德和环境变革与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湘西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基于湘西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通过文献归纳、实地调研等方法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提炼,进而从优化空间格局、优化产品供给、优化旅游交通体系、做响乡村旅游品牌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乡村振兴,促进乡村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以溧阳市上兴镇为例,通过文献资料搜集、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上兴镇乡村旅游现状,挖掘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为溧阳市上兴镇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本保障。旅游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乡村旅游能引导乡村治理体系的重构,促进现代化乡村治理进程。文章将以乡村旅游发展为基点,以三瓜公社为研究对象,对标乡村振兴的五个要求,从乡村环境、文化和管理三个方面出发,探讨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如何作用于乡村治理,总结归纳出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治理的路径,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交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而人力资源开发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以句容市14家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为调查对象,分析了句容市乡村旅游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而从乡村旅游企业的内部盈利能力、培训体系、多元化经营主体和企业外部的政策等方面建设一支高质量的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