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宝树 《现代商业》2024,(2):151-154
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数字普惠金融是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的重要方式。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改善农村融资难问题,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有利于乡村产业振兴。针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困难,如农村金融体系供给不足,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数字治理能力发展滞后,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有待提高等,应从完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普惠金融数字治理建设,提高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和应用意识四个方面实现突破,使数字普惠金融更好地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2.
对照乡村振兴战略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金融机构和相关部门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农村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明显提高。然而,农村普惠金融供需矛盾、组织体系不完善、基础设施不健全等问题依然突出,因此,要不断加快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优化农村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加强农村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力度,以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但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与支持,单一的政府扶持资金还无法满足农村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数字普惠金融指的是以计算机、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所提供的普惠金融服务,只有在结合了新农村建设需求上,进行现有数字普惠金融模式的不断优化与完善,这样才能够让数字普惠金融对乡镇振兴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确保我国乡村振兴工作的有序开展,本文主要就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进行了探究分析。  相似文献   

4.
当前三农工作成为了农村领域的落实重点,而要实现这一具体目标,对于乡村的发展振兴需要有足够确切的引导力量,同时寻求对乡镇发展最具促进性的产业,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具体发展效果作为出发和落脚点。另外,在普惠的基础上促进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将农业的发展态势进行根本性的转变,加强农村建设过程中对环境以及资源利用的效率,尤其是对于种植意识和时代观念的转化,发展现代的生态绿色农业,以建立农村的生产、金融、经济等全方位的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5.
当前正处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阶段,产业振兴作为防止返贫、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手段,是衔接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然而我国农村仍长期存在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抵押约束等问题,制约着乡村产业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出现,为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带来了转机。文章将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助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在机理,识别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存困境,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旨在引导数字普惠金融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产业发展赋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针对泰安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现状及二者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制定绿色普惠金融支持标准、建立农业融资主体绿色信用体系、打造绿色普惠金融信息共享平台、整合金融机构部门、创新绿色普惠金融产品等建议,旨在促进泰安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深度融合,为泰安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有效资金支持,保障泰安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7.
“十四五”期间,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将为传统农区破解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创新障碍提供新机遇。传统农区,尤其是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的农区,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小微企业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风险抵押物少,传统金融的信贷抑制性强,使得乡村振兴中的普惠金融形式不活、作用不强、创新不够。将结合国家“十四五”战略谋划,探索一条传统农区乡村振兴发展可复制、可推广的普惠金融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王红满 《现代商业》2023,(21):120-123
依照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构建湖北省乡村振兴指标,本文利用熵值法对2011—2020年乡村振兴各指标进行赋权测算综合得分,得出湖北省乡村振兴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普惠金融支持湖北省乡村振兴的动态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普惠金融对乡村文明建设作用最显著,对产业兴旺与生活富裕作用次之,对生态宜居与治理有效的作用最弱。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潘娟  张婷婷  郭伟 《对外经贸》2023,(12):104-106+122
“乡村振兴”是我国实现农业强国的重要发展战略。黑龙江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应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数字普惠金融是“乡村振兴”实现的重要支撑,分析黑龙江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提出加快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和数字素养、完善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创新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加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人才建设、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促进黑龙江省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施若  舒龙龙 《对外经贸》2022,(11):90-92
数字普惠金融是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数字普惠金融改善了乡村金融环境,丰富和创新了乡村金融服务。但在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农村数字建设水平,农村居民对数字金融的认识等问题。为此,应扩大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面,拓展使用深度,防范数字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3.
14.
左瑾瑶 《上海商业》2023,(1):101-103
“乡村振兴”不仅要靠国家的大力支持,还要靠财政的支撑。而农村金融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乡村振兴”是与财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普惠金融是当前我国最重要的一种金融形式,具有包容性、普及性和公平性,对中小微企业、三农和低收入群体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要积极开发和推广小型企业的信贷产品和服务,要使其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才能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普惠金融发展的必要性,并从五个层面针对普惠金融发展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有效发展策略,供相关学者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乡村产业振兴为研究视角,结合湖北省目前的普惠金融状况,从信贷产品、农业技术、互联网建设和相关政策四方面对普惠金融和乡村振兴进行研究。运用数据分析和数据对比,寻找问题根源。最后对四个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为发展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深化数字普惠金融业务是实施乡村振兴产业战略的关键措施。相较于传统的金融服务,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大幅降低产业经营成本,使得金融服务能够渗透到农村产业的各个方面。但是,在实际的开展中也会存在金融监管不足、农民素养不高以及推广效能不好等现实问题,因此应从农户金融服务和产业链金融服务入手,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和数字普惠金融深度融合,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本文首先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振兴产业建设的成本优势与作用,其次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分析架构,最后给出了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振兴产业建设的路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2011-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乡村地区的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且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的提高,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正向促进效果也会越明显;从区域异质性估计结果可知,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欠发达地区中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程度更大。因此,本文认为通过依托乡村资源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地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乡村产业保障体系,可进一步助力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18.
谢升峰  汪乐乐 《商业故事》2021,(4):27-28,31
文章主要展示了湖北传统贫困地区的贫困与乡村振兴的现状以及湖北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分析了湖北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缓贫中存在信息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金融机构业务与产品创新力度不足、数字沟壑问题明显、居民金融素养程度不高且提升难度较大以及数字普惠金融监管难度大的问题.为应对出现的问题,就应该加快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  相似文献   

19.
“十四五”以来,国家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在普惠金融背景下,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确保可持续发展。但乡村地区的金融设施建设较为落后,部分村民缺乏金融知识,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的潜力始终不能被充分释放出来。为此,本文基于农村居民金融素养视角,通过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分,进而对居民的金融素养进行综合判断:针对当前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现状,提高农村居民资产性收入,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创新农村金融产品,金融教育的普及是提升其金融素养的有效措施,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本研究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当前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普惠金融是巩固脱贫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之间过渡的重要方式和路径。本文综合运用DEA-BCC-Malmquist模型,测算了近十年来我国金融发展对支农惠农效率的效率水平。同时,利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财政投入对金融支农惠农实施效果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的金融惠农效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受生产率效率提升因素的影响,从2015年起金融惠农效率水平不断提升且保持较高增速水平。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民生财政支出显著地提升了金融惠农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