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入90年代后,亚洲“四小龙”的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呈上升趋势,并对亚太地区国际分工的发展日益起着积极的影响。 一、九十年代亚洲“四小龙”经济 保持快速增长的原因 过去几十年来,亚洲“四小龙”坚持推行出口带动经济发展的道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进入90年代后,从总体上看,亚洲“四小龙”的内部和外部经济发展的环境已不如80年代那样有利,但其经济依然充满活力,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尽管略低于中国等周边一些发展中国家,但还是明显高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据亚洲开发银行估计,90年代香港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7.5%,台湾为6.5~7%,韩国和新加坡为5.5~6.5%。  相似文献   

2.
西方国家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每个年代都出现经济“奇迹”:50年代出现了西德;60年代出现了日本;70年代相继出现了被誉为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和台湾省;到了80年代,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在经济上又崭露头角,他们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引起了世界关注,名噪于世,被称为亚洲的新“四小龙”,……  相似文献   

3.
一、背景介绍亚洲崛起有四段故事,一是日本自二战前后开始迅速发展壮大,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成为世界一流经济强国。二是亚洲四小龙(韩国、台湾、新加坡和香港)以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迅速发展壮大。三是人口均超过10亿的中印两国进入高速增长阶段,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1年,中国和印度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亚洲崛起的第四段故事还没有形成。当前美  相似文献   

4.
<正> 1.市场定向经济的发展与新型国际经济合作:作为国际公共动产的项目型援助 亚洲已成为世界经济成长的动力,尤其是本世纪80年代以来更是如此,这种区域性动力以东盟国家和中国为发展的核心,以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家(亚洲四小龙)为外围,即:亚洲的发达经济与发展中经济之间拥有紧密的经济上相互依存性。这是其经济显著增长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亚洲“四小龙”经济仍有较高增长今年以来在世界经济增长普遍趋缓的情况下,亚洲“四小龙”总体经济仍有引人瞩目的增长,平均增幅达6.5%,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的2%,显示出新加坡、韩国、台湾和香港的经济发展依然允满活力。以对外贸易和制造业为支柱的亚洲“四小龙...  相似文献   

6.
由市场和分析所作的亚洲经济未来的评估一直是摇摆不定的,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人们的情绪是乐观向上的,主要是集中在“日本是东南亚四小龙之首”以及中国在世界经济中脱颖而出出。90年代末,人们的情绪变成了悲观主义,人们预计有一个长期的地区性衰退,但是当处于经济危机的国家实现了Ⅴ型复苏后,人们又开始乐观起来。  相似文献   

7.
本世纪20、30年代,世界拍卖市场的大买家为少数大财团所占据,如美国洛克菲勒财团,其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在世界各地的拍卖会上出尽风头,从油画到珠宝,从瓷器到邮票,形形色色的拍卖品几乎都在他们的收购范围之内。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成为世界的"经济巨人",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使得在世界拍卖市场上大买主这一栏内大多填满了来自亚洲的收藏家,如日本买家对西方近代名画的收购,曾创下天价;韩国是世界上玉器的最大买主;香港买主对世界名葡萄酒的狂热收购等等,常令许多欧美资深人士为之叹服。亚洲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世界拍卖市场中心的东移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另外,东南亚地区近十几年来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加之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数不胜数的文化遗产,也都是"中心东移"必不可少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8.
关于东亚地区高速增长的原因。其说不一,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都有其合理性。本文就东亚地区整体而言,仅从高速增长与产业结构及国际贸易的关联上作一简要分析,其它原因均略而不论。 东亚地区(本文重点分析日本、“四小龙”和东盟)的产业结构具有分层次、阶梯式的特点。这一状况是战后逐步形成的。它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国际间的产业转移密切相关。50年代中期开始到60年代日本接受美国的技术实行重化工业化,使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亚洲“四小”,同时亚洲“四小”也从美国接受了这种产业转移。70年代日本不仅向“四小”继  相似文献   

9.
战后日本主要是依靠发展外向型经济而迅速崛起的。当前,日本企业为能继续占领和扩大国际市场,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准确把握国际市场变化,实施“脱欧返亚”战略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区域经济合作趋势的进一步加强,目前已形成由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三大区域主导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特别是近年来亚洲“四小龙”、东盟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世界贸易重心逐渐由欧盟转向亚太地区,亚洲市场潜力日益巨大。日本及时准确地把握了世界市场  相似文献   

10.
<正> 近年各方均看好亚洲经济。事实上,二战后发达国家生产结构的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哲学的变化等均在促进亚洲世纪的形成。四小龙的崛起及此前的日本产品进入欧美市场均为突出的例子。但是亚洲的经济发展也和其他地区一样,总是受着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过程曲折复杂。 亚洲的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与东盟五国均为出口导向经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也加入了这一行列。1988年以来,它们由于出口和引进资金的增加,都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外资涌入和大量建设项目的上马也使各地出现日益上升的通胀和财政收支的不平衡,于是各地当局只得采取收缩信用提高利率作为对策。现在的情况是日元升值和美国经济放缓,从而使1995年亚洲的经济增长较为持平。中国尽管自1993年中期采取了宏观控  相似文献   

11.
日本不再拥有东南亚机械设备市场的优势本刊讯东南亚制造业结构发生变化,机械类资本设备原本是日本企业的天下,但最近欧美、台湾和韩国产品成功地打败了日本货。日本大企业最近已开始采购其他亚洲国家生产的机械。日立制作所在泰国曼谷郊外设立的冰箱压缩机工厂完工时,...  相似文献   

12.
借鉴亚洲“四小龙”经验发展广东跨国经营文/朱慧强一、亚洲“四小龙”发展跨国经营的特点和取得成功的原因台湾和香港,早在50年代未至60年代初,已开始对外投资;1965年以后,新加坡和韩国也相继开展对外投资。“四小龙”在刚起步阶段,投资规模都比较小,从8...  相似文献   

13.
一、亚太经济发生格局新变化 进入8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美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亚太经济中出现两大趋势:一是美国贸易逆差严重,贸易保护主义加强;二是日元升值后,日本内需渐趋扩大。美日是亚太经济枢纽,其经贸政策的调整,引起了连锁反应。 (一) 贸易结构的调整:“四小龙”降低对美市场依赖,转向渐趋开放的日本市场,亚太国家“对美出超、对日赤字”的贸易结构将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14.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已成为刺激和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日本的崛起主要得益于先进技术大规模地应用于生产,获得了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品,占领国际市场,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四小龙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科学技术这一致富的“魔杖”。我国的珠江三角洲、长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60年代起,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在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的驱动下,创造了跨越式发展的亚洲“四小龙”神话,并在上世纪90年代迎来了海外留学人才的回归大潮,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力量。研究“四小龙”吸引海归人才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加快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归国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亚洲“四小龙”吸引海归人才的成功经验出发,为我国吸引海归人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资生堂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日本知名化妆品企业。随着中国市场开放的不断深入,吸引了欧美日韩的知名化妆品巨头来中国市场排兵布阵,资生堂面临着中外势力的不断夹击。近日,资生堂中国总代表斋藤忠胜表示,为了能在2008年达到70亿元的销售目标,资生堂将要临危发力,采取并购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与欧美品牌全面争锋。  相似文献   

17.
新加坡工资高居亚洲“四小龙”之首根据调查统计,1994年在亚洲新兴经济体中,新加坡工资最高,每小时6.29美元,为亚洲“四小龙”之首。其次是韩国,每小时6.25美元;台湾5.55美元居第三位,香港4.8美元。至于经济强国日本,去年每小时工资高达ZI....  相似文献   

18.
从1966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以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亚洲是接受日本资金最多的地区。约占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0%。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日本的海外投资以资源开发和市场占有为主要目的。进入80年代,由于日本与美欧的贸易摩擦日益升级以及日本自身经济的成熟化,其对外直接  相似文献   

19.
李力  张晶 《北方经济》1995,(1):19-21
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是采用类似于交通管制信号系统的方法即灯号显示法,来反映宏观经济的综合变化状况与变化趋势。此方法在国外又称“景气警告指标”方法,最早见于五十年代美国提出的“程式性调控制度”。五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法国、日本、亚洲“四小龙”及东南亚各国先后建立了自己的经济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在东亚分工中的地位——基于制成品出口数据的衡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东亚各国(或地区)的制成品出口数据,从出口整体技术水平和技术结构两个角度考察了中国在东亚分工中地位。所有证据表明,中国在东亚分工中的位置明显提高,现在大致介于东盟各国和"亚洲四小龙"之间,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各国和中国依次发展的阵形被打乱,"雁行"模式趋于解体。但是,中国出口制成品的整体技术和结构水平与新加坡和韩国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更是远低于日本的水平,中国已经成为日本竞争对手的说法还很难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