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泳 《华北电业》2000,(6):42-43
日本企业的成功 ,一个关键是建立以“人和”为目标的“人本管理”制度 ,被西方叫做“家庭式企业”。这种制度 ,笔者感到颇具特色 ,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其一 ,实施培训教育制度。因为日本企业是实行以职工长期连续在本企业工作为前提的雇佣制。所以 ,企业一旦从学校毕业生中接受职工后 ,一般要求工作到退休(大部分为60岁) ,因而 ,被称为“终身雇佣制”。职工一被录取 ,都要进行职业培训。即按每个人的年龄、智能、才干以及发展方向逐级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计划” ,以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直至以后每年或每晋升一级职务或工薪 ,都要…  相似文献   

2.
从追随者变身为领先者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吗?日本企业的答案肯定是NO。2006年,佳能击败比自己年长56岁的柯达成为世界第一的影像器材制造商;2008年,丰田取代通用坐上了世界汽车制造的头把交椅,而通用的历史却比丰田长了72年……类似这样后发制人的例子在日本制造业中并非个例,自上世纪90年代起,日本企业在钢铁、汽车、机床等领域逐步赶超欧美企业,而后者则曾经是日本企业效仿的对象。什么样的基因支撑了日本企业实现快速的超车?丰田的精益制造、稻盛和夫与大田研一的著作与演讲似乎并不能给出全面的注解。也许只有亲身走进日本企业才能为回答这个问题形成丰满的感性认识,笔者走访的世界机床行业排名第五的日本机床企业AMADA也许能为我们提供更多日本企业DNA的鲜活样本。  相似文献   

3.
《IT经理世界》2012,(4):74-75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式管理曾经成为很多国家的很多企业学习的榜样。现在,针对日本企业普遍的窘境,很多论者开始质疑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当年的日本式管理热潮仅仅是由于业绩带来的光环效应吗?日本式管理的生命力究竟如何?日本式管理和日本经济兴衰存在关联吗?日本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下一步会如何演进变化?  相似文献   

4.
祈峰 《广西电业》2007,(12):90-92
企业文化一词,是由美国人提出来的,但它最早的实践者却是日本人。二战中日本国内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世人都以为它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但不久便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当日本产品相继敲开世界各国国门,特别是电视、汽车等占领了美国大部分市场时,美国研究起日本发展的奥秘。最后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5.
张琳 《化工管理》2006,(11):49-52
30多年前,我们曾有过"五年之内超英赶美"的口号.然而,纵观130多年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史,到目前为止在经济技术上真正实现了赶超的,只有日本.经济总规模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日本的成功,使它成为尚在追赶途中的国家学习和模仿的样板.  相似文献   

6.
看来,这世界真是平的!托马斯·弗里德曼向我们描述的场景不仅存在于书中: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企业,一家名列世界500强的日本企业,远隔万里,互不相识,却通过网络走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7.
《轴承工业》2004,(6):34
日本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并真正消化吸收后,形成了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再加上自己特有的高效率、高质量要求等因素,使其制造业产品一度横扫全球市场.罕遏对手,成为继英、美之后的“世界工厂”。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后,日元大幅升值.日本人开始将制造业生产大规模向海外转移,而自己却在国内大肆炒房产、炒股票。九十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不仅金融、房地产行业受重挫,制造业也逐步黯然失色,整个经济一下陷入长达10多年的不景气之中。  相似文献   

8.
日本媒体近日称,随着制造业和建筑业的衰退,日本男性不再是就业市场的“宠儿”。而以女性为就业主力的医疗、保健行业近年受聘人数增长很快,就业市场出现“阴盛阳衰”。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2011~2020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匹配对应的数字金融和数字化转型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发现:(1)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2)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通过人才引进和研发投入的途径促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3)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金融的3个维度都能显著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其中使用深度作用最大;数字金融发展能促进企业的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技术的运用,对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没有显著影响;数字金融发展能促进大中型企业、国有和民营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对外资、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企业没有显著影响,而对小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有抑制作用。因此提出:数字金融从广度朝深度的转变发展、完善数字技术的标准和规范、实现数字系统的产品化、扶持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促进制造业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日本风险投资企业的组织特征和代理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斌 《工业技术经济》2003,22(2):118-120
本文以代理理论为框架,首先分析了日本风险投资企业的组织模式,并结合模式特征,论述了附属型企业存在代理问题,然后,以此为诫,讨论了我国企业中的一些代理问题,最后得出我国应大力发展独立型风险投资企业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2011年12月,日本家电大厂Panasonic、三井物产等约20家太阳能电池相关企业决定,在日本经济产业省支持下,将联手推动太阳能产业,未来将针对东南亚、中南美等区域成立5个联盟,抢食全球商机。  相似文献   

12.
许多业内人士都表示,市场不好时是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在今年不景气的商用车大环境下,众多企业或高调或低调地进行着产品和市场结构的调整。不过,企业生存的重要目的就是盈利,这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从这一角度分析,结构调整也是为了获取更多利润。  相似文献   

13.
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总经理潘晓东日前撰文,把“因争签买方订单,受出版社挤压严重”的印刷厂比做“跪着赚钱”.在编印发整个环节受压追最多.获利却“最为微薄”。他希望编印发能够形成比较健康的“新型合作关系”。为改善印刷企业.特别是书刊印刷企业的生存环境鼓与呼。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业务重组上出现了许多新的迹象,不是局限于对业务的简单调整和改革,而是出现了“顾客满足”、“从根本上”、“重新审视”等新的关键词。日本企业的实践证明,业务重组的失败率很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偏离了顾客满足,因此,只有建立在企业利益与顾客利益相一致基础上的业务重组才可能取得成功,文章根据国外企业的实践,总结业务重组成功的关键因素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当前,由于全球气候的变暖、臭氧层的破坏、热带雨林的减少以及沙漠化、酸雨、海洋及河湖污染的日益严重,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十分紧迫的课题。有鉴于此,世界各国以及各产业界,都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以降低环境污染,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作为对环境有着重大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Informatization)是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最先提出的。这一概念的提出和付诸实践是基于当时日本学术界和产业界对经济发展阶段和日本社会问题的基本判断。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即将来临的信息社会这一概念的理解,认为发达国家经济已开始由以实物生产为核心的工业社会向以知识的获取和出售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社会(Information-BasedSociety)的转变,这一转变将对劳动者的生存状态产生深刻影响;二是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日本认识到作为资源稀缺国发展重工业经济面临的危险,所以寻求一种知识密集型的产业结构成为日本…  相似文献   

17.
18.
日本的质量管理起步较早,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在全面质量管理、推进TQM活动、企业敬业精神等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本文对日本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考察作以归纳,并就质量管理工作谈一点初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机电工业》2021,(4):38-39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此,参会的企业界代表委员们表示,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节省了研发资金,激励企业放心大胆地投入创新研发之中。全国人大代表李燕:税收优惠驱动老牌药企不断创新“‘十四五’时期是中国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十四五’规划将创新放在了核心地位。”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企业更有底气以科技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不断推出新产品,才能使企业实现永续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但实践表明,大约3/5的新产品上市惨遭败绩。有没有办法能帮助新产品跨过这道“生死关”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