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艺术品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让艺术品的购买群体和目的都发生着变化,投资属性不断被强化,而收藏属性则日益边缘化。其实,不妨看看叱咤股市的巴菲特,这位大师已经进入了一个"收藏股票"的境界,而以这份收藏的心态去投资,也为他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相似文献   

2.
除了古玩市场、古董店、典当行以及拍卖场之外,艺术品的收藏渠道还包括与藏友互通有无、网上拍卖、通过专门媒体买卖等.不论通过什么渠道、采取什么策略,万变不离其宗,收藏所需的眼光、心态与财力均缺一不可.收藏如果可以作为一种理财方式的话,它既不是一种纯粹的投资,也不应成为全民化的行动.  相似文献   

3.
印章,一种具有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艺术品,随着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的升温,已逐步走出"深闺",成为人们收藏和投资的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雾里看花》中的那句"借我一双慧眼吧"的歌词,用在如今的艺术品收藏市场中十分贴切。自2011年8月12日文化部发布《关于撤销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的公告》,阻断了正式和官方的艺术品鉴定途径后,"金缕玉衣"骗局、"王刚砸宝"事件相继发生,而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民间收藏热潮的兴起,艺术品鉴定乱象更是暴露殆尽。规范不严,骗局层出如今的艺术品鉴定,既不看年代是否悠久,也不看文化底蕴是否深厚,往往只要出钱就可获得艺术品鉴定证书,  相似文献   

5.
一幅市场价600万元的画作<黄河咆哮>,分为600万份,向普通投资者发售,每份权益售价1元.1月26日,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的首批艺术品份额正式上市.有人惊叹"艺术家/艺术品上市了",有人遗憾艺术收藏已沦为纯粹的投机行为,更多则在质疑作品选择和估价的合法性.绝大多数的声音都表达了对这个新兴事物的反对,而极少数的支持者则认为这是应市场需要而自然产生的事物,是一种分拆权益的金融技术.对此艺术评论家、策展人吕澎毫不留情地反驳说:"问题不在权益分拆,问题是分拆的是狗屎.文交所的这个举动无异于公开诈骗."  相似文献   

6.
据统计,目前我国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和投资者达70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6%,年交易额近200亿元.参与人员和成交额还在以每年10%一20%的速度递增.在"艺术品能保值增值"的投资动机下,这个市场迅速繁荣.  相似文献   

7.
每年的春拍被认为艺术品拍卖市场的风向标,春拍成绩如何,直接影响当年的秋拍,进而影响整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表现。今年的春拍,市场以令人咋舌的成绩让人们看到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潜力,特别是中国书画部分,不少名家作品落槌价创出新高。很显然,真正的艺术品不惧怕市场的考验,以中国书画为例,名家书画因其本身具备良好的欣赏及收藏价值,很容易获得市场认可。不过,随着艺术品价格的水涨船高,收藏风险随之而来,一味追高并不可取,另辟蹊径做收藏十  相似文献   

8.
在不久前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明代画家仇英的画作《赤壁图》以7952万元落槌,创下了中国画家作品拍卖的全球最高记录。国内艺术品收藏热潮已悄然而至,艺术品成为继股票、房地产后的又一个投资热点。然而艺术品市场是一个专业化、小众化的高端市场,一些初涉艺术品收藏投资者极易走入以下这八大陷阱: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艺术品市场迎来了百花争艳的春天.然而,艺术品市场也涌动着一股浊流,这就是赝品充斥艺术品市场,令一些收藏爱好者很伤脑筋,稍有不慎,就会上当受骗.因而,掌握一些书画鉴定的基本知识十分必要.归纳起来,书画的鉴定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异常火爆,这个曾经不被大众所关注和了解的市场,在投资收藏的引领下,收藏品价值增长惊人。艺术作品被赋予"理财产品"概念之后,立时有了更多与公众接近的机会。随着中国民生银行向艺术品市场的出击,艺术品与金融市场对接的序幕就此拉开。这种理财产品究竟会给投资者带来怎样的收益,银行如何规避投资者的风险,艺术品投资市场是不是下一个"金矿"呢?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民生银行负责艺术品基金产品的项目经理高蔚然。  相似文献   

11.
新年伊始,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就又进入了“春拍”模式,而率先打头阵的是每年2月初在伦敦进行的春拍。以前我们观察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春拍行情的走势,往往只将目光聚焦在5月份纽约艺术品市场的交易情况,对伦敦这个全球第二大艺术品拍卖中心的市场行情则关注得不够深入。其实,伦敦春拍行情走势的高低,对判断一年全球国际艺术品拍卖的市场行情也非常重要,不仅因为伦敦是佳士得和苏富比两家拍卖巨头的“老基地”,而且伦敦也有着很悠久的艺术品交易历史和深厚的收藏底蕴。更为关键的是进入21世纪之后.伦敦吸引了欧洲各地乃至全世界大量的高净值人士到伦敦定届和置业,资本市场中汇聚了“老钱”和“新钱”。老藏家和新贵富豪都对艺术品收藏兴趣盎然,就购买力而言,伦敦市场是相当的充沛。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热衷古玩和艺术品收藏的队伍不断壮大,古玩市场的发展前景也十分广阔。通过法国媒体Artpice机构的统计,十年的发展,我国古玩艺术品市场2010年已从全球第九跃升为全球第一,据我国相关机构统计1,我国大城市收藏人群的比例为10%,即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搞收藏的。目前,我国收藏队伍日益壮大、收藏品种日益丰富、民间收藏越来越热.已成了不争事实。本文,重点从现阶段我回古玩艺术品收藏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从古玩和艺术品收藏与保值中的角度给予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卞文志 《金融博览》2021,(14):91-93
2021年春拍已经落下帷幕,回望今年的春拍,艺术品市场走出了一波火爆行情,令包括艺术品基金在内的投资者竞相追逐,这不仅给拍卖业再次创造了机会,也为艺术品收藏投资提供了丰富之选. 翰海春拍:品质齐整 6月2日至5日,北京翰海2021年春拍举行.投资机构着眼于挖掘艺术品"潜力股",使得一些质量上乘的艺术佳品成为竞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盛世收藏,乱世黄金。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稳步增强,国人对艺术品定价权的获取热情迅速迸发,具有良好收藏潜力的艺术品成为各方热捧的对象。在拍卖行,艺术品价格连番飙涨,顶级艺术品迅速跨入了亿元时代。在这个红浪翻滚的春天里,当艺术遭遇资本,两者的牵手变得顺理成章。艺术品抵押、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信托、艺术品"股票"、艺术品份额、艺  相似文献   

15.
珠宝以及艺术品投资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活儿,需要具备兴趣和专业两大要素盘点各种投资渠道,金融产品当前仍是中国大众投资的主要标的。不动产方面,房地产市场因为泡沫论和政府的严厉调控,大众对其产生恐慌预期。而近年来比较火爆的,当属艺术品投资了。艺术品,稳稳充当了"投资第三极"的角色。艺术品收藏同时具有投资和文化两重属性,故称文化投资。由于艺术品的市场价值随着时间而改变,收藏品事实上成为藏家动态资产的组成部分,这是艺术品不可避免的投资  相似文献   

16.
王晓哲 《理财》2012,(1):18-19
2011年,随着宏观形势的复杂变化,自2009年开始暴涨的古玩艺术品市场停住了一路向前的脚步,进入振荡期,多个品类艺术品和楼市、股市一起感受冬天的“寒冷”。艺术品市场可以说是国家经济的晴雨表,随着2012年国家经济形势的转变,收藏市场的发展态势也将随之改变。2012年。收藏市场会何去何从,是继续在冬天里流连忘返还是进入春意盎然的春天呢?  相似文献   

17.
建国初期,我国的艺术品市场仅有少数几家经营字画,如荣宝斋、朵云轩及文物商店等,经营机构数量有限,步入市场的书画家群体也小。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艺术品的收藏价值发生了潜在的变化,艺术品的投资趋势从悄悄升温到渐渐驶入加速阶段。特别是2002年以来,艺术品投资市场的行情一直在走上升态势。从2004年国内的艺术品市场的走势来看,其市场价格在一直攀升,投资者的数量不断增加。为了让众多艺术品投资者对当前收藏市场有更加及时地了解,本刊特开辟此栏目,旨在丰富投资者的文化生活,帮助投资者从中捕捉恰当的商机。  相似文献   

18.
繁华过后是沉淀金融市场的不景气及房地产业遭受严控之后,投资者纷纷捂紧口袋,这给脆弱的艺术品市场蒙上了厚厚的阴影。作为潜在的共识,艺术品市场向来被看作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最无关紧要、锦上添花的领域,在机体存在的根基受到挫败之余,渲染花朵颜色的怠惰自然而然。大环境一定时期的持续稳定,可能会给艺术品收藏带来增长暴利,但艺术品投资相对于股票、房地产等高风险投资,其不稳定性也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当代艺术品的价值不确定性,在作为资本流通时的滞后性,决定了在持有人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时它无法迅速并保值地兑现,这些缺陷都已经在收藏家群体中形成了不争的共识。艺术品价格方面的不菲,也注定了艺术品收藏只能局限在一种装点生活、炫耀富有的奢侈品消费领域。以上弊端决定了注入艺术市场的资金,必定是市场资本流通中所谓的闲钱和金融冒险家们的投机资本。在艺术品市场火爆时,他们将这些资金从社会其他领域抽出,转而追随艺术品市场的炒作;当市场出现危机时,这些资金随着艺术作品的流拍与画廊的关张倒闭,一起滞留到了大大小小的库房中。繁华过后,不应是落寞。唯有真正的艺术,其价值才是永恒的;也唯有真正具备了艺术鉴赏力,才能在艺术品投资的海洋中遨游。鉴于此,投资和收藏艺术品非常有必要提高艺术修养和鉴别力。  相似文献   

19.
象牙雕刻而成的艺术品,向来都吸引着不少收藏人士,而牙雕本身也是杂项收藏中颇有分量的一类. 我的一位资深藏友周先生,从事古玩艺术品收藏多年,目前收藏了几十件牙雕艺术品,大到几十厘米高的的象牙瓶,小到几厘米长宽的牙雕盒子.  相似文献   

20.
在千禧年,全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还只是“局部很热”,进入2006年,这个市场则已是“局部不热”了。从拍卖的场次、成交的数量和金额,以及单件艺术品成交额来看,近两年都表现出突破性的增长态势,宣告了所谓“盛世收藏”时代的到来。在从局部热到普遍热的过程中,企业的身影也不断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