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8月20日至21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粮食工作会议。会议的任务是,以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统一思想,明确任务,部署工作,确保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  相似文献   

2.
论全国统一粮食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乔娟●研究与探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积极培育粮食市场,促进粮食有序流通”,“坚持全国粮食市场的统一性”。本文试就培育和发展全国统一粮食市场的有关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一、培育和发展全国...  相似文献   

3.
国务院《关于改革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是国家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管理,保护农民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的重大举措。《通知》从供需总量平衡、流通环节、作价原则及市场管理等多方面规定了农资流通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和具体操作方案。不仅从理论上进一步澄清了人们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问题上的模糊认识,而且对于加快农资商品流通体制改革,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知》对农资生产、流通体制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充实了许多新内容。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通知》精神,领会实质,统一思想,理直气壮地抓好农资流通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一、改革农资流通体制是发展农业、稳定农业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将对长期以来由国家统一管理的棉花流通体制带来冲击。棉花既然作为商品,决定它必然与市场经济相联系,所以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目前的棉花流通体制,是国家高度统一集中的计划型经营体制,棉花的价格、市场、流通渠道、质量标准等全部由国家委托供销社统一经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棉花流通体制的诸多方面和环节与涉棉工,农业生产的要求已难适应,特别是在调节供求、实现棉花资源消费的合理配置等方面,矛盾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棉花商品生产和消费的桎梏。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始终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运用这一观点看待我国棉花流通体制的产生、发展与改革,可以充分看出联系着的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一定条件下棉花流通体制产生、发展与改革的历史必然。棉花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长期以来实行国家统一定价、供销社独家经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大致经历了棉花自由购销、国家统购统销、政策调整和改  相似文献   

6.
《中国粮食经济》2011,(5):33-35
“十一五”期间,按照同务院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意见中关于“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粮食市场体系”精神,各地各有关部门切实加强了对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的规划布局、引导扶持,有力地促进了粮食市场体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十七号”文件,各方面都反映文件“写得好”。说文件“写得好”,通常指的是文件的政策层面。因此,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准确把握政策,对于我们坚定不移地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指导粮改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毫无疑问,“十七号”文件确立的“放开购销市场,直接补贴粮农,转换企业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的30字改革思路,比“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的体制,市场化程度更高,开辟了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改革道路。这轮粮改对于建立全国相对统一的粮食流通市场,促进…  相似文献   

8.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2004年是我国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国务院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并召开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进行部署,决定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这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坚持市场化取向,坚持“有利于粮食生产、有利于种粮农民增收、有利于粮食市场稳定、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原则,提出“放开购销市场…  相似文献   

9.
响水县供销系统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深化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的文件精神,以农资公司为龙头,基层社农资服务中心为依托,在系统内推行“六统一”的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新体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把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行到底日前,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六个配套文件。各级政府、政府的负责人和粮食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要学好文件,吃透精神,弄懂政策,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把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行到底,当前的...  相似文献   

11.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一些地方以县为单位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购销公司,所辖收储站实行报账制。对此,农发行及时采取了“双向监管”,确保收购资金的封闭运行。随着改革的深入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粮食企业的内部关系和运作方式出现了一些调整和变化。因此,农业发展银行相应的“双向监管”巫待进一步完善。一、粮食企业内部关系、运作方式的变化,及对信贷管理的影响粮改初期,主附营业务分离,有些地方将原来的粮管所的部分人员、资产及相应的负债、粮油购销企业进行合并,组成了购销公司后,收储企业形成了“大一统”体制,即“业务统一经营,经济统一核算,利益统一分配,人员统一管理”。经过一个时期的运作,这种管理体制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主要是统得过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前阶段我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今年5月以后,我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按照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已陆续在全区各地广泛铺开。四个多月来,各地通过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得到了顺利进展,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抓思想统一,形成搞好粮改共识。(二)抓方案制定,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有章可循。(三)抓重点,使“三项政策”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四)抓审计,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创造良好条件。(五)抓市场管理,打击非法经营粮食行为。(六)抓内部改…  相似文献   

13.
高腾 《齐鲁粮食》2002,(4):19-21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粮食主销区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是当前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推进。”全面放开粮价、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笔认为,当前粮食企业必须做到“三个突破”和“三个确立”。  相似文献   

14.
我国目前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需求大于供给,因此,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最为严峻,新旧体制并存的“双轨制”巳成为理论界争论的焦点。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对粮食“流通双轨制”的内涵,有四种观点(一) 粮食收购双轨制,即保住合同定购部分,放开议购和市场收购。  相似文献   

15.
一年来,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重点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完全正确的,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按保护价...  相似文献   

16.
近几个月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了确保“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的贯彻落实,把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最近国务院又发出了《当前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之一,不仅说明市场体系和秩序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提出了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严峻任务。  相似文献   

18.
《中国粮食经济》2004,(6):10-17
这次全国粮食局长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领会国务院领导 ,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和粮食流通 》《管理条例研究如何落实中央提 》,出的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一、充分认识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1998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 , 、务院的部署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按照市场取向积极稳妥地推进 。从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到放“ 、 ”, “开销区保护产区再到完全放、 ”,开粮食收购市场一直在积极稳 ,妥地探索粮食购销市场化改…  相似文献   

19.
根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省粮食局起草了《关于制止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新增亏损挂帐的意见》和《关于做好国有粮食企业减员分流工作的意见》两个配套文件,这两项工作,既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化粮食企业自身改革重中之重的两大主要任务,同时也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预期实现的两大主要目标。为了便于大家讨论和提出修改意见。我就这两个配套文件的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20.
对农发行参与和支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建议●邵强陈树宏1.吃透文件精神,视粮改为机遇,全方位参与粮改。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是对粮食收购企业几十年“大锅饭”体制的彻底打破,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粮食流通体制的客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