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色旅游是重温中国共产党奋斗史、革命史和光荣史,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贵州省大量的革命文物和遗址会址,构成不可多得的丰富红色旅游资源。绿色旅游是生态旅游,贵州高原的青山绿水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生态环境备受游客青睐。彩色旅游是民族文化旅游,贵州省是多民族省份,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2.
emma 《中国西部》2012,(7):132-133
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要吸引和激发起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就必须拥有魅力无穷且独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内涵,满足人们对科学、史学、文学、艺术、自然和社会学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四川藏区有着不同于中国其它藏区的特点:四川藏区各民族情感交融、文化厚重,无论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集藏羌文化、游牧文化、民俗文化等人文景观为一体,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特色。四川藏区在良好的本土环境资源上,通过巧妙规划设计、精心建设培育,打造出一批世界级的优季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3.
开化县在发展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的同时,要重视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推进当地绿色旅游经济与红色旅游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红色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毕剑 《特区经济》2006,211(8):229-231
红色旅游是一种专项旅游产品,是我国革命历史遗迹与旅游结合的产物,突出地表现为红色性。通过对我国大量红色旅游实例、事例的分析和总结,概括出我国红色旅游开发的几种常见模式:红绿结合模式、红古结合模式、红色演出模式、博物馆模式、旅游节庆模式、红色主题公园模式、体验参与模式。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分析贵州省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基础之上,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展开贵州红色旅游形象感知的实地调查,结合贵州省自身的情况,进行红色旅游形象定位分析,并从创新业态加速融合、产品设计口号宣传、产品开发打造多元化项目三方面进行贵州省旅游形象的策划,提出"重温红色,多彩贵州",以期为贵州省旅游形象的确立出谋划策,提升贵州省旅游形象,真正实现贵州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旺苍县是川陕革命根据地后期首府,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旺苍还有非常丰富且高品位的绿色旅游资源、令人神往的传说和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珠联  相似文献   

7.
师守祥  李朝阳 《发展》2005,(10):31-33
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当前,随着红色旅游的进一步兴起,它已由传统的单一政治教育模式向市场经营模式转化,并逐渐成为兼具政治教育、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等功能的特殊载体。红色旅游资源多分布于革命老区,长期以来这一资源的巨大优势尚未发挥出来。发展红色旅游可促使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老区产业结构调整,带动老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促使老区脱贫…  相似文献   

8.
随着红色旅游概念的提出,学界根据党和国家的相关文件,先后三次掀起红色旅游相关问题的研究热潮,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红色旅游的内涵及外延、兴起与发展、基本功能、实践方式与规划开发、问题及对策等五个方面。综合来看,宏观性与重复性是学界研究的主要特点,整体性、关联性与细微性的缺乏是学界亟需深化的方向。为此,从全域视野考察红色旅游的内涵;加强红色旅游与老区振兴关联性研究;关注文化生态对红色旅游的影响机理;丰富红色旅游的研究方法与视角;加强红色旅游关于共性与个性的研究等是未来一定时期的关注重点。  相似文献   

9.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一曲《沂蒙山小调》让沂蒙老区响遍大江南北。如今,位于沂蒙山区的临沂市把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革命资源予以巧妙的结合,“红色旅游”有声有色。沂蒙老区是全国著名的抗日根据地,是当时中共山东党政领导机关的所在地。65年前,八路军——五师挺进沂蒙山,建立了山东抗日政权,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工作战斗过。从1939年到1942年,日军对沂蒙山区进行千人以上的“扫荡”达157次,万人以上的“扫荡”29次。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沂蒙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生死,共患难,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粉碎了日伪军无数次“扫荡”,打退了国民党反动派千百次进攻,其中比较著名的战斗有大青山突围战、孟良崮保卫战、青口战役等,沂蒙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国抗战史上的壮丽诗篇。当时沂蒙革命根据地420万人,有120万群众参军支前,10多万革  相似文献   

10.
锦州是"辽沈战役"的主战场,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在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锦州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开发模式不丰富、营销宣传不到位、客源市场不活跃等等。因此,针对锦州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挖掘其深刻内涵、加大营销宣传力度、打造精品旅游线路,进而创建锦州红色旅游品牌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记者:您认为红色旅游今后会有哪些方面的变化?石培华:第一,红色旅游的内涵外延会跟随时代发展进行拓展,和时代精神融合。比如说新中同成立以来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精神,雷锋精神,航天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这些时代精神都会逐渐的融人到红色旅游中,成为红色旅游的一个内容。关于这点大家已经达成共识。中央领导对此也有过一些讲话。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雅安市是大熊猫的故乡,自1999年开发的旅游景区已经初具规模。雅安同时还是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但2009年红色旅游在雅安整个旅游中的份额仅占7%。一个各种旅游资源都较丰富的地区,红色旅游为什么迟迟得不到发展?根源何在?出路何在?雅安这份红色旅游调查,对全国其他老区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渝、鄂、湘、黔四省市边区结合部,是重庆市唯一的老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资源弥足珍贵,绿色旅游资源十分富集,古色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县政府大力实施“旅游兴县”发展战略,先后接待游客3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3亿元。走出了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新路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信阳市红色旅游精品线全面飘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我们要以红军的志气、红军的精神,搞好旅游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加大旅游投入,强化旅游推介,把信阳红色旅游做精做特,做大做强。”河南省信阳市市长王铁在接受记采访时充满信心地表示。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大众旅游进入常态化的阶段,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着诸多的发展瓶颈,原有的红色旅游资源供给同质化现象严重,红色旅游对游客的综合吸引力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滞后于旅游发展的需要,已经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归根究底是红色旅游业供需矛盾问题,而解决此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积极推进红色旅游业供给侧改革。文章在大多旅游发展背景下,结合河南省红色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改革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井冈山红色旅游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全国主要红色旅游景区的井冈山,在发展红色旅游的进程中对其红色旅游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重视不足,如红色旅游的商标、专利、著作等被侵权,域名抢注等等。本文从商标、地理标志、专利、著作权、域名保护等五个方面提出“一时一”的保护策略,以加强对井冈山红色旅游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  相似文献   

17.
说到云南的优势,“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等等赞誉,早已耳熟能详。但实际上,云南真正可宝贵的,真正具有持续发展力的资源之一,就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了,这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最大资源。在39.4万平方公里的红土高原上,26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其中有十几个民族,是云南特有的。各民族独特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艺术、语言文字,这些都是最令人神往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旅游文化资源及其特征 上林县位于广西中南部,地处南宁市东北部,大明山东麓,县内山川秀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按历史文化内容、特征进行归纳整理,上林县旅游文化资源可分为以下类型。  相似文献   

19.
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是宁夏全域旅游"大景区"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重要组成维度和实施抓手,协调发展好该组旅游共生单元对实现上述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旅游共生及协同发展理论为视角,在梳理总结宁夏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实践现状的基础上,指其存在全域"红-绿"文化旅游共生顶层设计不足、"共生"基础设施不完善、"红-绿"文化及共生价值发掘不够、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以及共生关系协同发展程度低等方面的问题。为此,提出做好红绿文化旅游共生系统顶层设计,完善旅游"共生"基础设施,挖掘"红-绿"文化及共生价值内涵,开发"红-绿"文化体验性产品以及打造智慧乡村旅游平台等举措,以便在"红-绿"文化旅游共生单元协同并育中实现乡村振兴与区域旅游共生系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城乡旅游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途径,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文章在城乡旅游一体化互补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查阅、调查研究阐述了南昌市城乡旅游一体化的现实条件,突出南昌城市红色旅游这一特色,提出了城县乡联动发展模式和旅游小城镇模式,并探讨了城乡旅游一体化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