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戴曙光 《经济师》2009,(8):217-217
针对蓝海战略的局限性,文章将“蓝海”及“蓝海战略”进行逻辑及思想延伸。蓝海战略的核心——开拓无人竞争的市场空间;蓝海战略延伸的核心——“蓝海”与“红海”之间的价值输送。  相似文献   

2.
广为流行的观点即认为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能在相同时间创造更高价值的观点 ,误解了马克思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的思想 ,使其陷入“循环证明”的困境。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并不是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 ,而是生产力特别高的具体劳动 ;它不属于价值源泉的问题而是属于劳动力价值生产、再生产问题。科技劳动也不是创造高价值的劳动 ,而是创造高使用价值的劳动 ,不能以科技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为依据来确定科技和管理人员获得多少报酬  相似文献   

3.
管理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劳动是复杂劳动,不仅直接参与创造价值的过程,而且能创造出更大的新价值;管理劳动是创新劳动,不仅能使商品价值高效、尽可能大的实现,而且在实现过程中使之不断增大。管理劳动是价值创造的主导、价值实现的保障、要素组合的“粘合剂”、系统效应的“放大器”。  相似文献   

4.
席卷全球的科技创新和知识浪潮正在蓬勃展开 ,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 ,向马克思的传统的价值理论提出了挑战。笔者在坚持马克思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的一元论基础上 ,认为 ,把劳动“物化”命题的含义解释为劳动“物质形态化”和“实物形态化”是不确切的。劳动的物化 ,应是抽象人类劳动这一商品关系的“对象化” ,即体现或依托于某一媒介或对象中。这种“媒介” ,可以是有形的物品 ,也可以是某种行为、活动过程。基于此 ,笔者认为 ,服务劳动和科技创新活动是创造价值的 ,这是社会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对传统理论的扩展。  相似文献   

5.
王勇 《经济论坛》2006,(20):95-96
品牌延伸是当前知名企业常用的发展战略,它通常有助于充分利用品牌的价值,降低企业扩张成本。但品牌延伸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将造成品牌定位模糊,丧失品牌的意义,因而不可不慎重使用。一、品牌延伸的利好点品牌延伸可以充分利用品牌的价值,降低企业扩张成本,分散风险,促使企业快速扩张,对企业来说,充满了诱因,具体表现为:1.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无形资产,帮助企业实现多元化增长。例如本田公司利用“本田”之名推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产品,如汽车、摩托车、铲雪车、割草车、雪车、轮机等,这一策略的有效实施,使企业快速成长壮…  相似文献   

6.
黄江松 《时代经贸》2006,(12S):62-63
副品牌是指企业拥有多种产品,在所有产品有统一品牌的同时,根据每种产品的不同特征冠以各自的名称。主副品牌策略从本质上讲仍然是一种品牌延伸策略。它是规避品牌延伸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这样既可以使各种产品在消费者心日中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又在各种产品之间拉开一定的距离,使产品在统一中保持差异性。如海尔集团在品牌延伸时,为各个型号的冰箱、洗衣机分别取一个优美动听的副品牌,如“大王子”,“小王子”、“双王子”和“小小神童”等。还有长虹集团所开发的“红太阳”,“红双喜”等系列彩电,乐百氏公司推出的“健康快车”,美的空调的“冷静星”、“超静星”、“智灵星”、“健康星”等。  相似文献   

7.
“新经济”劳动价值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新经济中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应该首先研究创造价值的劳动“微观”运行机制的新特点。对劳动的主体因素劳动力的构成要素“脑力”和“体力”的关系及其在劳动中创造价值的作用分析表明,只有“脑力”的使用和发挥,即“软劳动”,凝结为价值实体。劳动价值的这一特点只有在“新经济”中才得以充分显现。“软劳动”作为直接的抽象劳动的体现,使衡量价值的尺度“劳动时间”也失去直接的意义。这一“新论”本质上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走出品牌延伸的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宇辰 《经济论坛》2002,(15):29-30
一、品牌与品牌延伸品牌是企业的旗帜和象征,是企业与消费者沟通的纽带和桥梁,品牌具有强大的号召和承诺功能。企业品牌若发挥作用,则可能带来实质的附加价值,即所谓的“品牌伞”效应。采用品牌延伸策略,充分发挥“品牌伞”效应,使企业不必从头开始建立知名度,减少消费者对新产品的漠视感,又可降低企业促销成本,并大大提高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成功率。所谓品牌延伸,是指将某一著名品牌或某一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成功品牌使用到与成名产品或原产品完全不同的产品上,以凭借现有成功品牌推出新产品的过程。品牌延伸策略是众多企业尤其是大…  相似文献   

9.
流通领域的劳动包括“生产性劳动”与“纯粹流通性劳动”.后者不仅没有创造劳动价值,反而耗费生产领域所生产的劳动价值,此即“流通费用”,它与西方经济学的“交易成本”概念相呼应.那种认为唯有创造价值的劳动才有意义以及耗费价值的活动全然没有意义的观点是错误的.劳动创造价值的目的是为了被使用与耗费,其中一部分必然耗费在经济系统内部的流通过程中,但其创造了社会经济运行与发展所需的“经济空间”.经济空间由科技文化创新等生产性劳动创造条件,但由流通领域的交往性劳动实际营造.而流通过程受到两种力量的推动,创造了两种经济空间——“建设性经济空间”和“破坏性经济空间”,其对立统一运动能够解释“诺思第二悖论”.  相似文献   

10.
吕学山 《经济师》2002,(5):37-38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创新发展的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创造商品价值的生产劳动的范围应该扩展 ,应明确地将科技劳动、知识劳动和管理劳动纳入生产劳动范围的视野 ,将第三产业 (作必要的“社会扣除”)的发展纳入创造商品价值的范畴中来 ,实现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与时俱进 ,这种认识的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事实上是一个从“价值一元”向“多元”转化的动态的价值分析体系。深化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首先是解放思想,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从“价值一元论”的简单化理解中解放出来。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使马克思的学说继续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为理论依据,论述了科技劳动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是复杂劳动,是高级劳动,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科技劳动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一元”和“多元”的分野,仍然是当前有关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论争的焦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颠覆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源泉的“一元论”,但必须充分重视非劳动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媒介”作用。与此同时,还应当结合新的实际,具体分析“科学劳动”、“创新劳动”、“管理劳动”、“精神劳动”和“服务业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与特点。  相似文献   

14.
马怀礼  马艳 《生产力研究》2005,(6):22-23,10
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劳动存在的形式不断发生变化,劳动复杂程度也不断地提高。这时,商品的价值量就由两种相反的力量决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使之减少;劳动复杂程度的提高使之增加。加之社会分工分业的扩展和深化,社会劳动创造的价值总量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为了比较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劳动复杂程度差别的影响,我们提出一个“劳动复杂性系数”的概念。劳动存在形式的变化,同样会引起价值量计算公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论价值源泉与决定的双重泛化暨剥削多样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器是劳动者肢体和大脑的延伸、模拟、外化和独立,不仅传动劳动,更重要的是替代劳动创造价值。包括劳动自然力在内的各种形态的自然力耗费的凝结构成商品价值实体,自然力作用时间的长短决定价值量的大小;未来生产中直接劳动作用的下降必然导致价值源泉的多元化;现有各种价值论的有机整合构成“双泛化”价值论。实际存在的多种剥削方式无需要借助劳动价值论来说明,要素价值论同样能证明资本主义剥削。劳动价值论无助于劳动者的解放。把理论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不利于学术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有效进行品牌延伸的重要途径是提炼产品品牌核心价值。品牌核心价值能有效缓解品牌延伸引起的消费者心理冲突。品牌核心价值的形成建立在具体的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是对它们的特征进行高度概括和抽象的结果。企业需不断提升品牌的核心价值以提高品牌延伸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价值规定有两个基本前提,即“政治经济学只研究财富的社会形式”和“交换必有共通物”,其价值概念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重性质;价值的本质是社会分工条件下生产者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马克思的价值规定存在着既排斥使用价值又严格依赖于使用价值的内在矛盾。马克思通过从“社会总劳动”到“社会劳动”的概念替代“化解”了内在矛盾,并通过劳动二重性理论构建起价值规定的完整逻辑形式。但事实上,概念替代和劳动二重性仅仅掩盖了矛盾,并没有真正化解它,反而使价值规定更加远离了其现实基础——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商业工人的劳动分为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商业企业在实现产业企业的产品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同时,实现商业工人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商业过程包括商品买进过程、中间过程和卖出过程。对商业工人来说“卖商品”是提供服务的过程;对消费者来说“买商品”是接受服务的过程。商业工人在簿记、通讯等商业活动和“卖商品”过程中,创造了服务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商业工人的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是商业价值的源泉。  相似文献   

19.
产品线延伸的典型性决定了母品牌的品牌联想转移到新产品上的能力,这使得企业往往只能够进行典型的产品线延伸,生产与原有产品线类似的产品。那么,有没有相应的策略可以帮助企业进行非典型的延伸呢?实验研究发现,与某一要素品牌联合的方式推出新产品更容易使企业在非典型性的产品线延伸中获得成功。该结论对于期望通过产品线延伸推出新产品的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关于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提出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性工程是对劳动的含义进行拓展。在此基础上 ,本文认为 ,从总体上来说 ,第三产业的劳动应视为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 ;科技劳动往往含有知识财产因素 ,科技劳动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创新力 ;管理劳动是高级的智力劳动 ,它体现了人类劳动独具的组织力。因此现阶段我国的分配制度必须正确对待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现实性和合理性以及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