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基于大汕头湾区5个城市2006—2016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引力模型、空间偏离份额法、就业弹性系数、结构偏离度和协同系数等定量测度湾区城市之间的空间经济联系、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同关系。研究发现:第一,大汕头湾区5个城市的经济空间联系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加强,在2006年增加较多,且湾区城市的空间经济联系具有路径锁定效应;第二,从产业结构上看,湾区5个城市中,汕头和潮州已形成产业结构效应,且汕头形成空间竞争力效应,而潮汕揭未形成空间区位效应;第三,从就业结构上,湾区城市群第一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具有明显负效应,二、三产业对就业具有明显的正效应,但也逐渐趋近于饱和状态;第四,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系数及协同系数上看,整个湾区城市群第一产业的协同系数下降,二、三产业的协同系数缓慢上升,就业结构调整慢于产业结构调整,总体呈现低水平协同状态。  相似文献   

2.
河南就业结构的现状、问题与演进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漆向东 《特区经济》2006,(9):208-210
河南就业结构的现状与问题是:从产业就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占大多数,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不足,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滞后;从城乡就业结构看,城乡就业比例失衡;从所有制就业结构看,国有单位就业比重过大,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非公经济吸纳就业的能力迅速增长;从技术就业结构看,专业上表现为结构性失业问题严重,层次上表现为技术结构水平低。总体上看,就业结构正朝着合理化与优化的方向发展。政府应按照市场规律促进就业结构优化,实行既有利于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政策。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十一五规划”的一个重点。通过对重庆市历年经济数据的分析,发现:直辖以来,重庆市的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符合三次产业变动规律;就业结构的变动也基本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不同的是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逐渐下降,有向第二产业流动的态势。本文具体从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相对劳动生产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以期为重庆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政策的制定和途径选择提供有效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1986—2010年兰州市就业数据,建立ARIMA模型,对兰州"十二五"时期就业的产业人数变动趋势进行预测,研究发现:兰州就业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就业的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过低;就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存在较明显偏离;二、三产业均具有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和城镇就业比重过低;兰州第一产业人数和第二产业人数所占比重均处于逐渐下降的趋势,第三产就业人数处于不断上升趋势。在此基础上,针对兰州就业结构优化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使用1978—2008年山西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员和产值数据,运用回归模型以及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两个分析工具,实证分析了山西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分析表明:山西就业结构的转变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一产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劳动吸纳能力不足,第三产业正在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部门。要解决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矛盾,缓解就业压力,必须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就业结构的产业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第二产业从业人员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体制转轨等因素稳步有序地流向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内部,工业进一步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受此影响,从业人员总体人数有所下降。基础工业吸收就业能力稳中有降,都市型工业成为吸收就业的一支主要力量,新兴高科技制造业的产值增长与就业增长良性互动。第三产业方面,2000年该产业从业人员数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起到了吸纳就业的中坚作用。其中,社会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和就业增长率均较为突出、金融保险与房地产业则在基数较小的情况下保持了很高的就业增长率。因此,就政府而言,应顺应产业结构的提升趋势,加大力度建设职业培训体系,鼓励和宣传到劳动密集型三产就业,兼顾就业弱势群体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结构偏离度为工具,研究天津1984-2011年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性。结果表明:天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性,且总体不协调性呈上升趋势。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逐渐加剧,从1984年的0.69上升到2011年的0.85,劳动力有持续向外转移的潜力;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呈先抑后扬的"U"型走势,虽近年来产业偏离程度有所加大,但还基本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三产业结构协调性总体较好,但值得关注的是自2005年以来,由于高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产出份额增长慢于就业份额的增长,即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于就业结构变动。本文针对这种不协调的状况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宋艳菊  谢剑锋 《科技和产业》2010,10(2):35-37,53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促进就业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必然要求,是考察一国或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化水平的重要指标。针对辽宁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出现的不协调性问题,利用1978-2007年相关数据,采用结构偏离度、就业吸纳弹性等实证分析方法,得出二元经济体制惯性、资本密集型主导、科技含量低等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熊健益 《改革与战略》2009,25(9):159-161
文章从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就业的弹性、单位增加值带动的就业人数、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度等三个方面比较了四川省三次产业对就业增长影响的差异,发现将有更多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退出,而第二产业也拒绝接受更多的从业人员,只有第三产业还可以容纳较多的劳动力就业。因此,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助于改善四川省的就业状况。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与中国就业结构: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首先比较分析了三次产业划分法和波拉特四次产业划分法下的中国就业结构状况,之后运用投入产出法对信息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信息化对中国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信息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相对其他产业正由弱变强。并据此提出了一些通过信息化改善中国就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成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结构偏离度指数对成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成都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呈微弱相关,就业人口继续向第三产业转移。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实现成都产业结构调整与充分就业目标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杨丽艳 《特区经济》2011,(9):204-206
本文从宁夏产业结构的演变入手,通过考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第二产业内部结构"重型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是造成宁夏就业规模难以伴随经济高增长而不断扩大的症结所在,并据此提出了一条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相协调的产业结构调整路径。  相似文献   

13.
香港就业结构转化特征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安余 《特区经济》2006,(11):45-46
香港产业结构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由此导致就业结构的转化,并出现了新的就业特征与矛盾。香港政府实施了就业促进政策,较为有效地解决了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协整检验模型、VAR模型、脉冲响应分析等实证方法对上海市就业弹性系数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生产要素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经济增长、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就业弹性系数上升,促进了上海市就业增加。近年来经济增长及第二产业的发展逐渐进入了稳态,对促进就业的效应出现了边际递减,资本投入的增加对劳动力产生替代,影响了就业的稳定性;长期趋势来看,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强于二产业,产业结构变动的就业创造效应会增强。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兆良   《华东经济管理》2008,22(2):23-27
近年来,安徽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外商直接投资(FDI)纷纷涌入,特别是"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安徽吸引、利用FDI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但FDI在三次产业间及各产业内的分布并不均衡,主要集中于一般加工制造业及房地产等行业.计量分析表明FDI时安徽总产值有较明显拉动作用,并促进其产业结构升级,但时就业的拉动效应并不显著.安徽今后应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并按产业发展规划引导FDI的流向,似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就业结构滞后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庆丰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9):36-39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通过计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灰色绝对关联度,测算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滞后时间。结果表明,灰色关联分析不但可以说明两者之间的滞后关系,还能准确反映滞后时间的长短。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性,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滞后时间分别为9、8、3年。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动力需求的最大特征就是其派生性,因此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必将对劳动力的需求产生很大影响,并进而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和稳定。本文分析了对于山西这样的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应优先考虑重点发展就业弹型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以及关联度高的产业等,从而使得产业结构调整中所创造的新的劳动力需求能够与供给相匹配,从而避免给劳动力市场带来巨大冲击与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勇  罗坚毅 《改革与战略》2008,24(4):100-103
就业结构是由产业结构决定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相应就业结构的变化。文章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和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浙江省就业的产业结构的现状、演进以及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联性,指出浙江产业结构调整应坚持的方向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