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国内知名的民族品牌多次出现危机,许多已经树立起来的民族品牌面临着灭亡的危险,民族品牌的维护同民族品牌的树立同等重要。如何树立和维护民族品牌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2008年,我国众多企业相继破产和倒闭,这里面有国际经济环境疲软、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也有企业自身的产品质量问题,导致企业品牌危机产生,直至破产倒闭.企业危机开始从所谓的"务实"逐步向"务虚"侧重,主要表现在公众对企业诸如在诚信、形象、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更进一步关注,而不仅仅是从以往对简单的服务功能或产品功能的评价.做好企业危机管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获得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加入WTO,外资并购高潮迭起。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并购浪潮中涌现出一大批海外跨国公司,而民族企业和民族品牌却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如何理性而全面地看待外资并购这一问题,吸取以往那些民族企业和民族品牌沦陷的教训,寻求民族企业的出路,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列举了外资并购在六个行业中对我国民族企业和民族品牌的威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民族企业和民族品牌沦陷的原因,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民族企业和民族品牌的生存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品牌出现以质量危机为核心的产品伤害事件,对企业的品牌资产、市场份额、财务绩效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以往研究指出消费者对品牌的情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个体对产品伤害事件更加包容,缓和产品伤害事件对品牌的负面影响,文章探讨了集体主义的东方人对于基于群体的消费者-品牌情感——消费者民族中心倾向——对产品伤害危机中品牌评价的影响。通过两组实验,分别选取中国样本和韩国样本,研究发现消费者民族中心倾向并不能始终维持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偏爱,品牌负面信息消极程度调节民族中心倾向对品牌负面信息认知的影响:面对一般消极程度的品牌负面信息,相比国内品牌,消费者对国外品牌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和负面品牌评价,但是当品牌出现重大负面信息时,消费者对国内品牌的负面情绪和负面评价均显著高于对国外品牌的负面情绪和负面评价。文章研究发现对于产品伤害危机管理和民族品牌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文正 《浙商》2012,(1):120-121
太子龙作为一个要走向国际的民族品牌,就要把具有民族特色的“区域文化”上升为国际通行的“普世文化”。而民族品牌国际化的基本前提就是要担负起世界责任。“让世界责任起来”作为太子龙的企业使命,也为企业自身和品牌文化找准了可持续化发展的命脉。  相似文献   

6.
品牌老化问题严重阻碍了品牌的发展,许多缺乏新意的民族品牌已不再被消费者所关注,一些民族品牌甚至逐渐走向死亡。为了解决其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主要发生在"六零"后和"八零"后两类消费群体身上的民族品牌老化现象,然后从这两类群体的心理视角深刻剖析的民族品牌老化的原因,最后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近年,拟人化沟通逐渐成为主流及常见的品牌沟通方式。在早前的研究中,拟人化沟通已被证实会影响消费者的品牌态度,却少有研究讨论在品牌发生危机之后,此前使用的拟人化沟通方式是否会对消费者的品牌态度产生影响。本研究引入消费者的感知风险作为调节变量,结果证明品牌在发生危机之后,不管消费者如何判定危机责任,使用拟人化沟通都可提升消费者的品牌态度;而根据危机种类的不同,会引发不同的消费者感知风险,品牌应根据情境设计不同的后续处理方式,以防止消费者的品牌态度进一步下降。  相似文献   

8.
任继如 《商场现代化》2008,(13):153-154
本文阐述了品牌危机管理的内涵及特征,介绍了我国品牌危机现状,指出加强品牌危机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品牌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提出加强品牌危机管理的对策,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即品牌危机防御、品牌危机应对、品牌危机恢复。在品牌危机防御中要树立全员危机意识,建立品牌危机防御系统,在品牌危机应对中要组建品牌危机管理指挥中心对品牌危机进行迅速处理,还要加强内部及外部的沟通,通过品牌危机恢复使品牌尽早从危机中恢复过来,进入品牌发展的正常状态。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为企业进行品牌危机管理提供一些对策性支持。  相似文献   

9.
吴丹宁  杨柳青 《商》2013,(5):68-68
本文从品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视角出发,总结出品牌形象新的内涵。通过研究我国当前品牌危机的具体情况,得出影响企业品牌形象的社会责任因素。并在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企业通过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所能塑造的品牌形象,并给出塑造不同品牌形象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睹民族品牌的丧失,我们发现树立和保护民族品牌的责任相当重大.当然,我国也存在一些民族责任感强,并成功树立和发展民族品牌的榜样.本文通过了解华旗公司已经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分析其如何积极的打造和保护民族品牌,呼吁我们要以华旗为标杆,一起树立和保护民族品牌,把我国的民族企业发展到国际,推广到世界,把我国发展成为一个商业大国.  相似文献   

11.
《品牌》2017,(6)
研究以企业社会责任为视角,通过实验研究重点探讨了对品牌丑闻信息的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问题。研究结果认为:①不同的品牌丑闻信息危害程度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影响是不同的;②企业履行积极的社会责任能够有效降低品牌丑闻对消费者的负面效应,即无论品牌丑闻严重程度如何,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都无显著差异;而当企业履行消极的社会责任时,品牌丑闻严重程度对消费者购买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研究结论对企业实施品牌危机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传统手工艺技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各民族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手工艺技能及样式.从产业和市场角度讲,这些传统手工艺技能和样式,经过不断的发展和传播,其产品形成了一个个著名的产业品牌.随着时代变迁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这些传统品牌面临着极大的危机和挑战.因此,需要从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角度对传统品牌保护进行考量和反思.根据社会市场需求和企业自主发展特点,本文认为应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原则下"一个平台,两个支柱"的传统品牌保护模式.为传统品牌寻找传统文化的"支点",将其内涵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展示出来,从而形成传统品牌企业长期发展的品牌资产.  相似文献   

13.
2008,多事之秋,必然伴随着多重选择。向左走,向右走?国家、民族灾难降临之时,是否能够以企业的良心抓住突如其来的品牌提升机遇?企业歌舞升平之际,是否做好了应对危机四伏的准备?跨国巨头虎视眈眈,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品牌(此处不用民族品牌概念,因为民族品牌的概念似乎尚无明确的定义)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有错失良机而平庸如常者、有乘势而上借力爆发者、有危机缠身焦头烂额者、有被外资并购命运未卜者,亦有全面崩盘黯然出局者,各自的命运可谓冰火两重天。  相似文献   

14.
《饭店现代化》2012,(11):11
首旅建国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具规模的酒店管理公司之一。作为首旅集团旗下酒店板块品牌扩张的重要力量,首旅建国既享有国内最大旅游企业——首旅集团的良好声誉和有力支持,同时也吸收了外方股东的国际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和成熟的管理经验。多年来,首旅建国以"铸就中国本土最优秀的饭店管理品牌"为企业愿景,秉承"走国际化路,创民族品牌"的企业宗旨,全力打造"建国"品牌。首旅建国以其优秀的管理业绩,多次获得"中国饭店业民族品牌先锋"、"民族品牌20强"、"中国最具  相似文献   

15.
刘卫东 《中国市场》2010,(41):105-106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品牌危机即为其一,品牌危机管理也就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必修的一课。本文在对品牌、品牌危机、品牌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品牌危机管理的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一天 《中国广告》2004,(6):84-87
大企业是否就是大品牌愈来愈多的行销人运用品牌的力量进入新的领域,以创造新的成长。全球品牌因为领域的扩张而被建立起来:"大品牌"或"超级品牌"则是因跨越多项产品或品类而被建立。这种扩张及延伸,让这些大品牌必须重新重视并保护品牌的资产。随着品牌的扩张,品牌有被稀释的危机,这些危机的因素如下: 外资品牌本土安营扎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危机公关的5S原则,以农夫山泉"砒霜门"危机为案例,详细的说明了农夫山泉在面临危机时,如何通过危机公关手段渡过危险局面,指出了危机公关在企业品牌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任继如 《商业科技》2008,(13):153-154
本文阐述了品牌危机管理的内涵及特征,介绍了我国品牌危机现状,指出加强品牌危机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品牌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提出加强品牌危机管理的对策,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即品牌危机防御、品牌危机应对、品牌危机恢复。在品牌危机防御中要树立全员危机意识,建立品牌危机防御系统,在品牌危机应对中要组建品牌危机管理指挥中心对品牌危机进行迅速处理,还要加强内部及外部的沟通,通过品牌危机恢复使品牌尽早从危机中恢复过来,进入品牌发展的正常状态。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为企业进行品牌危机管理提供一些对策性支持。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品牌危机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和流行,从东芝笔记本电脑事件、光明牛奶、康泰克PPA事件、武汉砸"大奔"事件到杜邦"特富龙"不粘锅等等,几乎所有的主流产业品牌都不同程度地饱受危机的苦恼。  相似文献   

20.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界的商业运作,企业的国界似乎日益模糊。跨国公司演化为"无国界企业"的趋势已经清晰可见。但凯雷收购徐工,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蒙牛所谓的"民族品牌危机",达能和娃哈哈的争端——这些商业案例表明,在中国,全球化和民族性的交汇引发的激烈碰撞表明了中国企业国界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