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ETER NEWELL 《Journal of Agrarian Change》2008,8(2-3):345-376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role of agrarian and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in contes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through trade liberalization in Latin America. Organized around themes of mobilization, particip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it raises key questions about who mobilizes and how, and about the strategic dilemmas that arise when movements with different histories, membership bases and cultures of protest attempt to work together. Issues of accountability, representation and participation ru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trategies of organization and claim-making adopted by an eclectic range of groups seeking to contest the role of biotechnology in the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institutions that manage that relationship and the discourses which sustain it. In particular, analysis centres on their responsiveness to the concerns and agendas of poorer groups in the front line of the 'gene revolution' as it plays out in the Latin American countryside, in particular in Argentina and Brazil, the key players in biotechnology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2.
3.
防治土壤退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鹏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4):32-33
目前全球土壤退化问题较为严重,我国也无例外。针对不同的土壤退化类型提出了治理措施。组织培养、微生物、基因技术的应用将更有利于解决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解决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主要围绕产量展开带来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突破农业生产力提升的不可持续性和空间有限的困境,从而有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理论分析推导,实践归纳总结,政策引领分析。[结果]农业是与自然关系密切的产业,农业可持续生产力的提升也必须从资源、环境和生态这些方面寻找根本驱动力,紧紧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三型\"农业展开。[结论]提升农业可持续生产力要突出3个创新:(1)体系创新,即用生物农业和物理农业构建高效生态农业体系,以逐步替代化学农业;(2)产业创新,即以建立在农业废弃物循环经济基础上的静脉产业促进生产农产品的动脉产业,形成高盈利静动脉产业联合体;(3)模式创新,即创建高效生态农业特效模式,为提升农业可持续生产力找到特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世界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海洋生物技术的主要产业链、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海洋生物技术产业的渗透性、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关联带动作用等方面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海洋生物技术产品开发的过程、海洋生物技术产业结构和资源潜力、海洋生物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系,阐明了海洋生物技术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对当今世界海洋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发展特色农业是西部农业开发的重点,是推进西部地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挥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建设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四川省攀枝花市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近几年已经筛选出了德热28、墨西哥11号、印度S288、卡蒂莫79635、蓝山5个适合推广种植的优质小粒种咖啡品种,发展咖啡产业条件优越。运用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首先从种植的自然条件,政策机遇、区位,市场需求前景等方面分析了攀枝花咖啡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并在介绍攀枝花咖啡产业发展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攀枝花咖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产业认识不高、基础设施薄弱、争地、产品附加值低、融资困难等问题,从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种植模式和技术、、品牌建设、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组织、融资渠道等方面提出推动攀枝花咖啡产业发展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9.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农业是实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该文以安徽省淮北市为例,从农业循环经济理念的角度分析小麦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投入减量化,产出最优化,主副产品再利用、再循环,构筑小麦产业经济利益共同体以及优惠政策支持等小麦产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目的]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实践和创新中突飞猛进。通过调研分析京津冀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近10年农业领域的科技文献,挖掘该地区的农业核心科研机构,判读农业科技热点和新兴技术等发展态势,旨在为京津冀地区未来农业科技发展布局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信息支撑。[方法]文章分别选取2008—2018年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SCI和CPCI论文,运用DDA和VOSviewer等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结合EI算法、Cosine算法和共词分析算法,对比分析3省市的农业科技发展态势。[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地、水资源和农业就业人员等条件相对缺乏的情况下,京津冀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得益于科技的投入和科研的进步,其中北京市是京津冀地区中对科技高端人才、资源和经费投入最多的地区,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和科技发展态势方面,生物技术及相关研究是京津冀地区农业领域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结论]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进一步优化京津冀地区的农业发展政策、重点发展领域、科研经费使用和科研机构配置。 相似文献
11.
做大做强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是新农村建设寻求产业支撑的根本所在。该文以产业关联度需求收入弹性、生产率上升、区内相对比较优势和环境保护为基准,探讨了现代农业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并以黑龙江省林甸县为例进行了实际测度。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湖北农业物流发展现状,提出了建立1个产业、搭建3个平台、构筑3大体系、建立1个园区、建设3个生产基地、设立9个物流中心的总体发展框架,并围绕湖北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平台、信息网络平台、物流政策平台、湖北农业生产基地、农业物流园区、农业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等6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借鉴国内外区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经验和国家相关政策,结合广东省实际情况,通过对农业特色产业进行识别,提出了影响特色产业发展的6个因子。对如何健康持续发展特色产业,运用\"钻石模型\"进行了系统科学的影响因子分析,确定各个因子对产业发展的起到的作用,形成广东省区域农业特色产业影响因素\"钻石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区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战略和重点发展区域。 相似文献
14.
唐书转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3):221-224
产业融合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其作用不仅有助于促进传统产业的创新,还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与提升产业竞争力。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对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发展都将带来更大的机遇。文章首先从产业融合理论出发,对产业融合的功能与效应进行了诠释。从产业融合的视角,对河南休闲农业的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进行调研,通过对2014年河南旅游业发展数据的分析,指出河南目前包括休闲农业旅游在内的多种旅游新业态发展迅速,河南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独具优势,河南休闲农业旅游业开发亟待加强。并对河南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发展进行可行性研究,提出河南农业与旅游业具备高度的产业关联性,两者融合发展是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的选择结果。基于上述产业融合理念,提出河南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不仅是生态环境人为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也是土地荒漠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根据农牧交错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选择退耕还草、发展苜蓿草业,对该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该文结合农牧交错区的实际,提出了该区苜蓿草业产业化开发的基本模式、阶段特征及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6.
Konstantinos Giannakas Amalia Yiannaka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8,90(1):152-171
We examine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consumer-oriented genetically modified (GM) products into the food system by developing a model of heterogeneous consumers and producers that allows for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 products available to consumers. The model facilitates the estimation of consumer and producer surpluses in the product/utility and product/net returns spaces.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consumer-oriented GM products can chang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M and conventional and organic products from one of vertical to one of horizontal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can enhance both economic welfare and the market acceptance and growth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礼县苹果产业的发展为例,阐述了礼县立足县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选择发展苹果产业作为当地发展经济,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探索形成一条富民强县的产业之路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该文主要采用对比的方法,使用礼县苹果产业发展的具体数据,论述了农业特色产业对促进农民的脱贫致富、激发了农村生机和活力、夯实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以礼县苹果产业为例,探讨分析了在不发达地区,农业特色产业存在区域化发展不平衡、生产综合优势不突出,品牌培育意识不高、营销成效不显著,生产管理水平较低、产品效益有待提高,产区内劳动力不足、产业发展急需提升等一些共性问题,并从政府统筹规划、品牌建设、品种改良和生产技术培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等角度提出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为中西部地区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陈文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1):232-236
近来休闲农业运作模式的不断变革,促使农村经济持续持续进步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也因此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分析休闲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的耦合性关联对于更科学合理地推动两者间的双赢双收意义重大。基于此,文章选取2011~2014年舟山地区休闲农业与旅游业发展相关数据,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概念与容量耦合系数模型来研究休闲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的耦合度,实证结果表明,近年来舟山地区休闲农业与旅游业评估值及其二者的耦合性均在大幅度地改进。并从实际出发提出若干促进舟山地区休闲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发展常态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costs and benefits of the genetically modified (GM) soy model in Argentina and its impact on grievance form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contestation. In the 1990s, Argentina transitioned into a neoliberal agro‐industrial model based on producing GM soy for export. Though celebrated as a success, the expansion of GM soy monocultures has brought widespread socio‐ecological disruption. Various social actors have started to mobilize against the resulting environmental injustice. I focus on the peasant–indigenous movement in the north of the country, which is struggling for land rights, and the movements against agrochemical spraying in the central Pampas region. These groups, which are relatively powerless to control resources where they live, and that experience little or no benefit from GM soy production, nevertheless bear most of its social and ecological costs. These struggles link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becoming struggles for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as well as social justice and equit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