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区域文化资源与江苏省南北经济发展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苏省历史悠久,地方文化内涵深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省域内部差异较大;以淮河为界将江苏省分为南北两个文化区,对区域间文化资源的差异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文化差异的地理背景因素以及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探讨,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和持续发展的一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农业公园作为一种新型农业旅游形态,是乡村休闲和农业观光的升级版,是农业旅游的高端形态。近日,连云港印发《连云港市农业公园建设方案》,要求在东海、灌云、灌南、赣榆、海州各建成一座集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创意、田园景观、农产品展示、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农业公园,深挖农耕文化内涵,突出农业与旅游、文化  相似文献   

3.
正中华文明属于典型的农耕文明形态,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经济贡献率最大的生产部门,从古至今,对农业的认识不绝于史册。农史是以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的观点研究农业生产与技术、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及农业思想历史演进及其规律性的一门交叉学科1。农业历史的综合研究需要贯通自然科学尤其是农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且在农史学理论、农业科技史、农政史、农业经济史、农业考古、农业文化史等诸多领域有专精的造诣和功力,因而,有能力对中国农业历史进行多视角、多领域的综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化作为以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为出发点的文化形态,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宁波滕头村以生态文化为指导,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并实现了农村经济、生态、社会和谐协调发展.滕头村的发展路径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较大的示范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家庭农场在世界农业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家庭农场与公司制农场是国际上两种主要的农业经营方式。国际上对于家庭农场并没有统一的概念。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义家庭农场为主要由家庭劳动力管理经营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生产的农业经营方式。家庭和农场结合为家庭农场,融入了经济、环境、社会和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6.
一、都市农业的由来都市农业的形成经历过一个渐变的过程,其前身可以追溯到经济发达国家或近代西洋文化启蒙较早的一些国家中出现的"市民农园",城郊农业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基础。从世界上看,日本是出现都市农业最早的国家之一。"都市农业"最早作为学术名词出现,是1935年由日本学者青鹿四郎于其所著《农业经济地理》中提出的,他对都市农业作了明确的定义:"所谓都市农业是指分布在都市工商业区、住宅区等区域内,或者是分布在都市外围的特殊形态的农业,即在这些区域内的农业组织依附于都市经济,直接受都市经  相似文献   

7.
刘道全 《农业经济》1995,(10):32-33
农业经济地位是否摆得正,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进一步加强和摆正农业的经济地位,扭转和抵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忽视农业经济基础地位的现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极为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七月末,北京地区农业经济学会举行的一次座谈会上,倡议开办外国农业经济培训班和在农业经济系中设立外国农业经济专业。 参加座谈会的代表在发言中提出,培训外国农业经济专业人员十分必要和迫切,因为:一是要进一步开展研究世界各国农业经济,以提高我国在这方面的学术地位;二是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要加强我们的发言权和扩大我国的影响;三是当前我国参加国际性农业组织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江苏正处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江苏、促进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时期。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在服务居民、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保护生态、传承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与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正在实施的发展战略密切关联、高度契合。近年来,江苏休闲观光农业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目标任务,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农村流通是一个很广的概念。它包括:1.广义的商品流通,即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流通;2.资金、人才、硬件技术、自然资源等实物形态的生产要素流通;3.信息、管理方法、软件技术等非实物形态的生产要素流通;4.一般的货币流通等,综合而为农村经济流通。农村流通结构即农村各类经济要素流通的组织形式、流通渠道、流通手段及其相互之间内在联系的总和。我国农村经济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文化建设却有意无意地被忽视,造成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和文化的失衡,以致于现实社会管理方面出现诸多难题。社会管理的实质是对人的管理,社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固然与制度、体制、机制有一定的关联,但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建设尤其是人的思想出了问题。要破解社会管理难题,途径之一即必须加强文化建设,运用文化建设的手段引导、调整、培养形成全社会上下相谐、理性平和、开放包容、奋发进取的健康的社会心态,以改善、推进社会管理及其创新。  相似文献   

12.
孔孟文化旅游区旅游资源分布集中、等级高,层次丰富,但内部旅游产业水平相差悬殊;据此综合分析了孔孟文化旅游区在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旅游区开发整合,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云南具有发展绿色经济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结合绿色区域经济优势实施绿色名牌产品战略是云南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云南绿色区域经济比较优势出发,探讨分析了与绿色资源富集不相适应的区域经济劣势与名牌产品培育的诸多限制因素,对积极实施绿色名牌产品战略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辣椒是我国的重要蔬菜作物,早在明代末期就传入中国,但是关于其传播路线却未形成统一认识。本文通过分析认为辣椒最先登陆于浙江一带,而后传入到长江中上游和云贵高原地区,并逐渐形成重辣区。辣椒在我国的选择性传播受到经济、自然环境、群体迁移等多方面的影响,而辣椒的传入也对我国的经济、文化、种植制度等多方面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广东省梅州市客家文化旅游景区当地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根据Doxey愤怒指数理论,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从旅游经济正负面感知、社会文化正负面感知、环境正负面感知及整体感知四大方面分析旅游景区农村居民对旅游发展状况的感知与态度。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处于“融洽”阶段;农村居民对旅游的正面经济影响感知强烈,对旅游负面经济影响感知也有所认识;居民对社会文化正面感知和环境正面感知强于负面感知,但其负面影响也开始有所彰显。基于此,分别从政府视角、旅游企业管理视角及个人视角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系统工程。土地生态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土地生态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生态系统安全研究的重要组成,对其研究有利于提高区域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土地保障。[方法]文章以塔城市为研究区,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从自然、经济和社会3方面构建土地生态安全影响因素,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揭示2009~2014年塔城市绿洲土地生态安全影响主要因素。[结果]塔城市土地生态安全主导影响因素为农业机械总动力、耕地面积、牧草地面积、农药施用量、林地面积、第一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化肥施用量等因子。[结论]构建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管控机制,包括绿色经济发展机制,土地资源"三位一体"保护机制和科学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监管机制。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实现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保护措施、科学利用土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客家文化旅游在"客家热"和文化旅游背景下蓬勃发展。本文分析了客家文化旅游发展历程、开发特征及客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客家文化旅游动漫产品开发的主要特征及开发意义,从客家文化旅游动漫的开发内容、产品营销、衍生产品开发及动漫产业链构建的角度提出了客家文化旅游动漫产品开发的构想。  相似文献   

18.
论渔港经济区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渔港经济区是一种以渔港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功能区.它为转产渔民的发展、渔业产业化、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海洋经济聚集带形成提供了平台.现代渔港经济区建设,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科技领先,文化提升.  相似文献   

19.
产业园区土地利用政策模式的比较分析及改革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园区的健康、持续发展与有效的土地利用政策密不可分,在我国土地政策业已作出重大调整的时期,如何更为科学地开展产业园区土地利用政策设计,对于园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园区经济与非园区经济的协调、统筹发展,都将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本文介绍了世界闻名的美国硅谷、台湾新竹、日本筑波、新加坡工业园、韩国大德以及中国的苏州工业园、天津新技术开发区、上海浦东新区等产业园区在土地利用政策设计方面的经验模式,并对这些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提出土地利用政策创新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化对传承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当前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不仅能够帮助双方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还能够在了解文化的前提下更好地开展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活动,对促进中西方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中西方饮食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对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方饮食文化进行了对比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