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以闽台生产技能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为例,针对闽台生产技能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和生产性开发出现的问题,探讨闽台农业文化资源生产性开发中出现的空巢现象、村官不落村现象、文化资源资本主体问题、申遗成功后的农业非遗安全保护与民俗文化资源资产产权归属问题、民俗节庆文化资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归原问题、古村开发开发商与原住民产权利益问题等,并提出分析对策与方案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新疆坎儿井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效用,以期更好地指导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达到促进区域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方法]文章以新疆坎儿井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为例,分析其资源特征、资源保护及开发现状;采用AHP分析法分析坎儿井农业遗产资源旅游效用,基于上述分析并结合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需求,提出优化其农业遗产资源保护及开发的规划、模式及策略。[结果]坎儿井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中主体旅游资源坎儿井工程(B_1)、辅助旅游资源农业文化资源(B_2)、客源与市场特征(B_3)和外部因素特征(B_4)的权重分别是0.43、0.22、0.10和0.06。[结论]在比较其生态价值、环保价值、旅游价值的基础上,发现在稳固生态价值与环保价值的同时,挖掘新疆坎儿井的旅游价值是实现农业文化遗产有效保护的最佳途径;主体旅游资源坎儿井工程和辅助旅游资源农业文化资源为坎儿井农业遗产资源旅游带来良好的经济收益,而客源与市场特征和外部因素特征权重最低,说明这两个因素是导致旅游效益权重低的主要原因;农业遗产资源旅游的保护和开发两者互惠共赢,但必须建立在重视农业遗产资源的保护及其宣传保护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3.
正为加强农村传统手工艺和生产技艺的挖掘、传承和保护,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日前印发了《四川省农村生产生活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方案》(下称《方案》),重点支持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地域特色、与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农村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和保护。《方案》明确了主要任务,包括建立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名录,落实保护和传承措施,扩大农村生产生活遗产传承人队伍,支持传承人群学习交流培训,提高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品牌价值,支持传承和创新传统技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是茶的起源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遗产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本身在农业和文化两个层面都具备突出的地位和价值,同时具备农业文化遗产的各项特征价值。无论从农业层面还是文化层面而言,茶叶在世界范围都具有重要价值。茶文化遗产兼具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及文化景观综合价值,是重要的、较为特殊的农业文化遗产类型。茶文化遗址遗迹蕴含着丰富的经济、社会、生态和科学研究等价值,对茶文化遗址遗迹主要分布区域进行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5.
重视对原居民生产及其生活方式原生性的活态保护,关注原住民发展愿景,并开展针对性的发展计划,促进保护地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博物馆的核心思想。全球生态博物馆实践已开展近半个世纪,积累了很多有益的遗产保护经验。本文通过对活态遗存的农业文化遗产与生态博物馆思想的产生背景及两类遗产保护的任务、哲学观、社会价值共同性的分析,针对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尚处于探索中的现实,借助成功的国际生态博物馆实践经验,从生态博物馆的区域与整体保护思想、"活态"体系保护方法及其生态教育理念三个方面加以借鉴,以推进对弥足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悠久的农业历史留下了丰富的农业遗产,农业遗产的保护对乡村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的如火如荼,如何在大规模建设中有效保护农业遗产已成为一个严峻而迫切的课题,本文剖析了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遗产保护的内在关系,从政府政绩、土地政策、规划水平、财政投入、管理体制等五个方面,探究美丽乡村建设对农业遗产保护的不利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基于农业遗产保护的美丽乡村发展对策,以达到两者之间的耦合。  相似文献   

7.
基于地域文化的休闲性农业模式的探讨——以苏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因地制宜,发挥地域特色。休闲性农业作为新兴农业发展形势,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和农业文化传承、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现代休闲性农业的发展应该遵循可持续原则,根植于地域农业文化。该文以苏州为例,对休闲农业的特色、建设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效进行了归纳,对休闲农业存在的品牌效应发挥、农业本质体现、文化内涵挖掘、创意力度、推广手段等方面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苏州地区醇香浓郁的农产品资源、悠久动人的农业民俗素材和丰富多样的特色非遗资源,休闲性农业提出了整合休闲农业资源优势、以特色农产品为品牌龙头,融合周边环境文化价值,传承苏州江南文化内涵、深度挖掘苏州农业品牌创新点、组织农业品牌会展,实现休闲农业品牌的目标、引入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品牌信息通道等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8.
正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是当今世界广泛关注的学术热点和现实问题。中国作为人类农耕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其农业文化遗产内涵包含了古遗迹、文献资料、技术器物和思想文化等物质与非物质的各个层面,特别是农业文献类遗产作为重要的物质文化载体,在农业史、经济史、技术史、思想史的研究,乃至整个文化视域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在我国现存的2000多种古农书文献中,南北朝时期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被誉为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分析旅游镇的概念与梳理国内外旅游镇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陕西省旅游镇发展现状的普查结果,将陕西省旅游镇划分山水自然景观类、历史遗址与特色聚落类(含建筑)、特色农业类、社会风情类、红色旅游类及现代康体类等6个主类,并对陕西省旅游镇的功能分区与特色优势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陕西省不仅旅游镇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而且资源在功能分区与组合上形成了明显的地域分异(陕北红色旅游镇特色发展区、关中平原休闲农业与社会风情旅游镇特色发展区、关中平原历史遗址与特色聚落旅游镇特色发展区、秦岭自然生态旅游镇特色区、陕南秦巴汉水风情旅游镇特色区、陕南历史遗址与特色聚落旅游镇特色发展区、陕南休闲农业旅游镇特色发展区)。研究结果有利于预测旅游镇发展方向,并对陕西省旅游镇开发、规划及保护提供决策依据,促进旅游镇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浅析乡村景观建设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乡村景观建设是一项诸多要素交融的系统性建设工程,涵盖多学科、涉及多领域。在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加强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并将乡土文化元素融入乡村景观的建设之中,对于建设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具有重要的作用。方法 文章运用案例法,以安吉县为例,结合永嘉模式、高淳模式、江宁模式,分析地形地貌、水体、植被、建筑物、构筑物和铺装等景观要素的乡土文化元素与景观设计价值。结果 要因地制宜,从完善基础设施、挖掘农耕文化、整治人居环境等方面,将当地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方式等因素与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相结合,突出特色景观设计与文化传承功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结论 传统乡土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得美丽乡村建设与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方式更加协调。  相似文献   

11.
大连市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条件与对策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遗产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潜力;在对大连市工业旅游开展状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工业遗产旅游自身特点,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分别从开拓客源市场、完善媒介市场、开发资源市场等方面对大连市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提出前瞻性建议,同时确保3个子系统相互协调,以促进大连市工业遗产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质旅游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学者也在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文献。本文从地质旅游的含义、活动发展和理论与实践建设出发对中国地质旅游进行归纳和总结。研究表明,地质旅游越来越受到游客、地方和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地质旅游产品不断推出,地质旅游对地方生态环境的维护、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影响,是一重要的生态和可持续旅游形式。  相似文献   

13.
张家界黄龙洞地质遗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龙洞是自然界留给人类的保贵地质遗迹,其奇特的岩溶地貌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旅游景观,是国家旅游局首批列定的"4A"王牌旅游景点之一;鉴于其地质遗迹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特点,对其开发的思路必须是科学可行的,开发模式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观;解释了地质遗迹旅游资源的特征,对黄龙洞地质遗迹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就解决景区淡旺季的问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出了3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系统探讨陕西省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丰富相关理论与实践,按照理论分析-现状分析-对策研究的思路,从陕西省水文化遗产内涵与价值分析出发,对陕西省水文化遗产构成类型进行梳理,指出陕西省水文化遗产历史深厚、类型多样、地域特色明显,河流、水利工程等资源等级较高,诗词、碑刻、民俗等资源存世量大。分析当前在认识理念、管理体制、保护经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陕西省水文化遗产建设应着眼于以生态系统修复、人文系统重构、价值系统重塑、产业系统创新、管理系统再造的"全域统筹、理念重构"和基于遗址遗迹型、工程功能型和非物质文化型遗址功能与特征的"分类保护、层级联动"两大核心策略,兼顾"点、线、面"3个空间要素,构建陕西省水文化"点状布局、线状串联、流域覆盖"大遗产格局。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文物旅游逐渐成为现代人喜爱的旅游形式之一。梅州市拥有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结合实际及目前文物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从文物保护意识、文物旅游宣传、文物旅游资源开发层次、文物旅游资源整合及文物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等方面提出了梅州市文物旅游的开发构想,以期为梅州文物旅游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地质遗迹资源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地质遗迹资源?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非常不利于地质遗迹资源研究理论体系的建立,并影响着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利用中许多具体问题的研究。地质遗迹资源的内涵反映的是地质遗迹资源的地质属性、遗产属性和资源属性,其外延包括《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中对地质遗迹保护内容明确规定的六个方面。基于地质遗迹的内涵和外延,地质遗迹资源的定义可表述为:地质遗迹资源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由于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而形成,发展并保存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并能在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可供人类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遗产。  相似文献   

17.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遗产的动态保护与适度开发已成重要课题;在分析长春市工业遗产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全市工业遗产资源特征及其价值,提出工业遗产开发与旅游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Quantifying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built heritage facilitates the formulation and assessment of conservation policies and programs. There is however a lack of empirical research about the economic value of built heritage in Asian cities. This lack is problematic, given the rapid pace of demolition and redevelopment of historic landscapes in Asian cities. This study seeks to reduce the current gap in built heritage research by examining whether real estate premiums are generated by the designation of buildings as ‘conserved’ in Singapore, a city-state in South East Asia. Using 20 years of housing transaction data, and controlling for building, neighborhood and year fixed effects, we found that conservation designation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average sale prices per square meter of built area that was largest at residential locations between 800 m to 1.6 km from the conserved site. Findings also suggest that lower-cost public housing resale units gained a substantially smaller premium compared to private housing units. While our findings suggest an economic justification for building conservation programs in Asian cities, they also raise questions about such programs potential impact on neighborhood gentrification, and the need for appropriate taxation policies to ensure horizontal equity between property owners.  相似文献   

19.
Land use changes have caused important losses of cultural elements around the world. While sometimes due to the impact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recent decades urban sprawl invading coastal areas has intensified these losses. This process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the globalization of urban spaces worldwide, which implies a loss of cultural elements with heritage value. This is the case of the eastern coast of Las Palmas de Gran Canaria city (Canary Islands, Spain), which underwent major transformations from the late XIX century to the 1960s.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lost along this stretch of coast. Historical sources were used to identify lost heritage elements, which wer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military, industrial, commercial/services, and public infrastructure) and evaluated by 56 experts for six clearly defined intrinsic variables: uniqueness, identity, scientific, historical-cultural, aesthetic and social. Overall, the lost elements were given a medium heritage value score, with the highest valued elements tending to be associated with commerce/services. A link was also established between elements with the highest heritage value and the willingness to pay for them. The results of this work are of academic, social and educational interest, and can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cultural sustainability of future urban planning.  相似文献   

20.
2016年1月,四川省蜀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获得了正式申报世界遗产的条件。这一进展表明秦巴山区蜀道作为自然与文化的混合遗产价值开始得到了国际社会初步认可。为了满足世界遗产的申请标准,改革现有蜀道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研究问题,错过这一宝贵机会将对蜀道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极大妨碍作用。对蜀道进一步申请进入世界遗产正式名单中的管理制度障碍、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提出从3个方面:立法保护、机构建设、管理制度全面回顾申请世界遗产的自然资源管理制度的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和整合资源,完善四川蜀道申遗自然资源管理制度,确保四川省蜀道能够成功进入世界遗产正式名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