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37调查”是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根据《关税法》第“337条款”授权,对进口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公平行为”和“不正当手段”进行调查,违反 337条款的产品将被禁止进入美国市场。迄今为止,337调查案件大部分涉及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对于美国企业来说,提起337调查的门槛比较低,而对应诉企业来说,应  相似文献   

2.
黄莹  李娜 《现代商贸工业》2008,20(6):292-293
337条款又称"不公平贸易做法"条款,源于《1930年美国关税法》(U.S.TariffAct)第337节,即以不公平竞争方式和不公平行为将货物进口到美国,由其所有人、进口人、收货人及其代理人在美国销售,造成现存的工业企业受到实质损害或损害威胁,或阻碍该工业的建立,或限制和垄断商业贸易,这种不公平竞争方式和不公平行为属于非法,美国应采取适当措施予以处理。需要指出的是,该条款以"不公平做法"这一宽泛的概念囊括了所有包括垄断、知识产权侵权等在内的反竞争行为,虽然实际解决的案件大部分都是知识产权侵权案,但仍可以称之为处理不公平或不公平竞争方式的条款。  相似文献   

3.
美国关税法337条款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及我国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关税法337条款是针对美国进口贸易中其他国家对美国知识产权侵权和不公平竞争而规定的。近年来,337条款调查矛头直指中国企业,美国厂商利用337条款指控我国企业侵权,从而阻止我国产品进口。本文对337条款及337调查程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我国企业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美国“337条款”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出口产品在美国遭受的贸易限制日渐增多,美国企业频繁地提起涉及中国产品的“337条款”调查,截止到2005年5月,在USUSITC(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已经启动的111个调查案件中有42个涉及中国内地和香港。一、美国“337条款”及其特点(一)美国“337条款”主要内容所谓美国“337条款”,最初规定于《1930年关税法》的第337条,是美国贸易救济法的一种,它旨在防止外国厂商以不公平竞争或不公平贸易行为,向美国出口或在美国销售外国产品。之后的《美国1974年贸易法》、《1979年贸易协定法》、《1984年关税与贸易法》、《1988年综合贸易与…  相似文献   

5.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美国频繁使用其《关税法》的337条款对我国企业进行立案司法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仅有不到20%的企业未发现侵权和申诉被撤回,337调查逐渐成为在反倾销和保障措施之后美国遏制中国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产品对美国出口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337条款是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的简称,它主要规范的是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对进口贸易中的不公平竞争方法和不公平行为进行调查的行为。本文试图对337条款的特点、内容、救济措施及和特别301条款之间的区别进行介绍,加深对337条款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7.
美国《关税法》第337条(简称337条款),又称不公平贸易做法条款,是美国对不公平进口做法提供法律救济的主要工具。337条款与国内所熟知的美国《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301条款的作用机制不同,301条款主要针对美国贸易伙伴的不公平贸易做法,由政府授权贸易代表署(USTR)与有关政府谈判,促使对方政府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在谈判无法达成协议时,采取报复性措施。而337条款,则针对侵犯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  相似文献   

8.
如何胜诉337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对外贸易》2005,(6):38-40
作为一个对美国337调查有着深入研究的中国律师,北京高朋天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冉瑞雪律师,支招中国企业——提起337调查的条件ForeignTade:众所周知,所谓337调查是指美国针对进口贸易中不公平的竞争行为,主要是知识产权侵权而采取的一种措施。据悉,目前针对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侵权官司中涉及专利侵权的尤多,而其中涉及到机电产品的则过半。请问,为提请美国ITC基于知识产权侵权发动337调查,申请人需要哪些条件呢?  相似文献   

9.
正当我国企业逐渐熟悉并积极应对技术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等新型贸易壁垒之时,近年来,美国企业频繁地提起涉及中国产品的"337条款"调查案件,"337条款"调查成为美国限制产品进口保护本国企业的新贸易保护手段.  相似文献   

10.
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由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以下简称 ITC)针对侵犯美国知识产权的不公平贸易行为实施的调查,属于准司法程序。一旦确定进口产品侵犯了美国知识产权,且争议双方无法和解的,ITC 将发布行政命令,禁止侵权产品及相关下游产品进入美国市场。近年来,337调查已在相当程度上构成制约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美出口的贸易壁垒,并成为出口产业升级的现实障碍。本文主要介绍JW 公司应诉美国337调查的成功经验及其如何借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又遇“337”今年年初,美国爱普生波特兰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交申请,认为向美国出口和在美国销售的墨盒侵犯了申请人的专利权,要求进行“337调查”,要求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发布普遍排除令或针对被申请公司发布永久排除令,停止这些公司和所有相关公司在美国境内与侵权产品有关的进口、销售、分销,营销等行为。国内打印耗材巨头——纳思达、格力磁电均在被申请调查的范围之内。如果国内耗材企业不积极应诉,将有可  相似文献   

12.
朱桂方 《商场现代化》2005,(11):104-105
近年来,中美间的巨额贸易逆差对美国工商、政治均产生了一定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美国一些相关产业的不满,而频频申请启动"337调查",已严重影响到中国企业的出口.文章通过对美国337条款的介绍,着重提出了我国企业针对337条款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3.
美国“337条款”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及法律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编者按:"337条款"是美国外贸法律体系中调整外国产品的关键条款之一,随着中国企业对美国出口具有高级知识产权内容商品数量的增多,美国利用"337条款"对中国企业提出的投诉数量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4.
“337条款”是美国外贸法律体系中调整外国产品的关键条款之一,随着中国企业对美国出口具有高级知识产权内容商品数量的增多,美国利用“337条款”对中国企业提出的投诉数量也越来越多,由于该条款对美国市场的保护,使得我国产品对美国出口极为不利。我国企业需要尽快增强对“337条款”的认识,以便在对美贸易中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  相似文献   

15.
尤琳  陈世伟 《商场现代化》2005,27(22):78-79
随着中国对美国贸易的增长,美国关税法"337"条款正成为美国企业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知识产权诉讼的主要武器.然而,对于这一新式贸易壁垒,国内的大多数企业对其认识较为陌生.由此,笔者在分析美国337条款对我国企业的冲击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美国“337调查”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所谓“337调查”是指,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根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19 U.S.C.1337),应美国国内产业的申请,针对进口贸易中的不公平竞争行为发起的调查。从1974年至2006年5月底,已经有571起337调查案。其中多数涉及专利侵权,少数涉及注册商标、版权和集成电路布图侵权,极少数调查涉及商业外观或商业秘密。在全部571起337调查案中,涉及中国大陆产品的调查共计51起,占调  相似文献   

17.
智慧的较量     
《WTO经济导刊》2004,(12):8-8
10月4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正式宣布了对中国电池337调查案的终裁认定:原告美国劲量控股公司(简称美国劲量)拥有的专利属无效专利,包括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在内的中国7家电池企业不构成专利侵权--这意味着,中国此类电池今后进入美国市场将不会再遭遇专利侵权诉讼。 据了解,这是近年来中国企业面临"337"调查案惟一终裁获胜的案件。本刊派出记者兵分六路采访了此案的"利害关系人"--商务部公平贸易局、中国电池工业协会、被诉企业、代理律师和相关专家,解析在这场智慧战役中险胜的内在缘由。在WTO大背景下,贸易摩擦将会是中国企业不得不迈的门槛.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如何研究对手的杀伤力,都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大舞台上必练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18.
美国"337"条款之防范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37 条款”是美国实施贸易保护的一大法宝。本文首先分析了该条款的法律内涵和法律适用状况,然后从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出发提出了企业应对“337 调查”的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直面“337”     
夏廷 《新商务》2003,(8):52-53
自本刊刊登《公平贸易任重道远》一以来,很多读写信或致电本刊,询问美国“337条款”究竟是怎么回事。为此,本期“在线”就“337条款”的不公平贸易做法、救济措施、时限、反诉等五大问题作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20.
陈健  徐松 《大经贸》2007,(5):68-70
中国加入WTO之后,中美贸易战正在出现新的变化。美国在不断强化反倾销手段的同时,越来越多地使用知识贸易保护法中的“337条款”。上个世纪80年代,“337条款”主要针对欧洲和中东,90年代则针对中国台湾、韩国等地,而到了21世纪中国内地成为了“337条款”的主要目标。2007年1月,20余家中国强化木地板企业在美国“337调查”中败诉,重新引起了人们对“337”的警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