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GIS技术、计量地理学和空间自相关理论,构建广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其经济综合指数,经极差标准化后,计算广西县域经济的变异系数和空间自相关系数,分析研究广西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广西县域经济差异存在较大的波动,县域经济差异整体呈下降趋势,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关联弱,但区域正相关集聚呈增强趋势。(2)在广西时空格局演变中,存在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变化频繁和县域经济热点区域呈现点状向组团带状分布趋势演变。(3)对广西"两区一带"划分为经济发达、次发达、欠发达、落后4种类型分布区后,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与变异系数、空间相关系数计算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2.
关中-天水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及时空演变的空间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2001—2008年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相关数据,首先使用人均GDP标准差系数和变异系数考察其县域经济增长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其次,通过因子分析法构建和估算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最后,以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为指标进行了空间集聚性和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2001-2008年县域经济增长差异快速拉大;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水平非均衡空间分布状态,二元结构、空间集聚性与异质性、中心-外围模式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3.
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实力的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基于成渝经济区2000年、2007年的县域经济发展数据,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主成分分析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对经济区近8年的经济发展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有所减小,但仍比较明显;县域经济总体呈"凹"型格局,城镇沿长江干支流、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轴线布局的特征明显;成都和重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双核,但两个城市呈离心发展,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经济区中部存在较大的经济低谷;县域经济实力的空间变化呈圈层结构,遵循空间距离衰减规律;2000—2007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集聚的空间范围扩大,由犬牙交错的斑块状分布向连片的面状分布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2000年以来3个时间断面县域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分析,描述了中原经济区范围内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变化状况,并分析其演化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00年以来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局部区域变动较大,但总体格局相对稳定,呈现西高东低态势;30个省辖市市区成为辐射中原经济区整体县域经济发展的极点;市区近郊县域具有二元经济特征。2经济发展空间集聚格局较为明显;热点区呈现双核结构;次热点区围绕热点区分布,圈层结构明显,呈现核心—边缘模式。3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得出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变动是历史基础、农业资源、区位条件和区域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成渝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以1995—2008年人均GDP和GDP为基础数据,结合传统区域差异的统计方法与空间计量经济学软件GEODA,对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成渝经济区整体经济趋同趋势不明显,经济发展的二元化结构严重且空间惯性强,形成了以成都市为核心的发达区及川北、渝东北落后地带区,核心区的经济极化作用占主导且极化趋势有所加深。川渝内部差异和五个次级经济区之间差异及成都经济区内部的差异分别是成渝经济区总体差异的在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上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6.
采用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和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选取2000—2012年数据,从时空视角对辽宁省县域经济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序列来看,辽宁省县域经济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相对差异逐年收敛;从空间序列来看,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自相关性,县域经济差异总体呈逐年缩小的趋势,在整体格局上表现出一定的集聚态势。在局部差异方面,高度集聚区域和集聚核心区几乎集中分布于辽宁省中部、西部、南部地区,具有更高显著性水平的则是辽宁省的南部地区,大部分辽东及辽中地区表现为中度集聚区和低度集聚区。辽宁省县域经济增长空间格局演化规律不显著,随机性、跳跃性成为其经济增长变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中原城市群9大地级市1978~2006年人均GDP数据为资料,基于GIS空间自相关方法,系统的研究了中原城市群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规律.结果显示:中原城市群县域整体上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态势,但这种集聚多局限在郑州、洛阳、焦作的周边县域,其他县域空间相关性表现不明显;郑州市作为区域首位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能力不足,从时间维度上讲从1999年之后中原城市群县域经济集聚与空间关联性整体上呈现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的经济增长迅速,已成为国家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承载地和发展引擎,创新创业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选取长江中游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实证评估2013—2021年长江中游城市创业水平及其空间分布情况,同时运用空间滞后模型(SLM)匹配探讨长江中游各地级市创业活跃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3—2021年长江中游城市创业水平均有所上涨,区域间、城市间的空间差异显著,主要以高创业活跃度的环长株潭地区为核心,集聚效应较强,且有向周边地区逐渐扩散的特征。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人力资本、交通条件、信息水平是造成城市间创业活跃度空间分布差异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9.
呼包鄂榆经济区县域经济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呼包鄂榆经济区内38个旗县区2001、2005和2009年的数据,利用SPSS、AGCGIS、ESDA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空间相关分析和可视化处理,研究县域经济的时间变化、空间变化、空间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县域经济差异的年际变化曲线相对稳定,各县经济差异变化没有明显起伏;四种类型县域经济变化相对稳定,局部有明显变化;大城市的极化作用相对明显,而扩散作用明显不强;县域经济水平类型数量结构从"木桶型"向"橄榄球型"演变;县域经济水平的分布呈中心高、四周低的分异状态,经济发达县和高收入县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中部、呼和浩特城区、包头城区,低收入县主要分布在榆林市南部,集中分布;县域经济水平空间结构呈典型的"三核"形态,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东胜区构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但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县域经济水平具有为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即高值集聚、低值集聚的格局,高值集聚在鄂尔多斯中部,低值集聚在榆林市南部;热点区域主要是东胜区,盲点区域主要是榆林市南部8个旗区。 相似文献
10.
搜集了2000—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9个城市的相关数据,探索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变化及其互动关系,结果发现:(1)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旅游增长速度大于经济增长速度,且旅游增长速度区域差异大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区域差异。(2)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发展的不平衡性大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旅游和经济的基尼系数及重心在不同区域的变化趋势不同,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两者的变化方向也不同,既有同向变化,也有反向变化。(3)整个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对旅游发展的平衡性无显著影响,而旅游发展的平衡性会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性,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的旅游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迅速,总量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但东西区域经济差异显著.探讨了山东省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空特征,为其未来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化及其动力机制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得出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自相关程度呈不断强化的发展趋势;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内陆地区原有的高水平发展集聚区逐渐消失,而沿海地区则出现新的高水平发展集聚区,省域外围地区则由于区位和交通条件等原因一直处于落后的发展状态;通过传统线性回归模型、空间滞后回归模型和空间误差回归模型三种回归模型对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机制进行定量测度,其中空间滞后回归分析具有较强的显著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区位、城市化水平、分权化和全球化在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过程中扮演着显著的作用,其中FDI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更集中于沿海的核心地区,而分权化、城市化水平和区位要素则更趋向于在全省范围内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环渤海经济区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GDP和人口数作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变异系数及空间中心统计法、地带分离系数法,从时间维度及空间角度对环渤海经济区44个城市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①环渤海经济区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第二、三产业收入对总体差异的影响程度加大,产业的地理集中效应大于产业的结构效应;②辽宁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经济中心向辽宁方向偏移,而河北及山东经济区合力拉动人口中心向西南方向偏移;③地带内发展差异特别是河北经济区的发展差异是区域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地带分离系数以2008年为拐点呈现“U”型结构.最后提出促进河北地区的发展是环渤海经济区在今后的发展中的主要着力点,是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的空间聚集效应明显,总体上是一个中心-外围圈层结构状态.县域单位的经济增长只能溢出到4个最近邻接县域单位,市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并不显著,县域的溢出效应仅限于地级市内. 相似文献
15.
利用卢卡斯内生增长模型和贝叶斯地理加权回归方法,使用2006-2009年相关数据,对河北省136个县市经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县域经济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征在不同次区域间表现出很大差别,而在同一次区域内则差别不大,同一市域则差别最小。据此指出在河北县域经济发展的统筹上,应以次区域为单位进行外部协调,以地级市为单位进行内部协调。在总结各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特征基础上,对“十二五”时期河北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熵权法测算2006—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韧性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指数,并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经济韧性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1)时间趋势上,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韧性和高质量发展整体呈现稳定上升趋势,且上升趋势趋同。(2)空间趋势上,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韧性处于中高值区及以上的城市持续增加,高质量发展先呈现出武汉、长沙、南昌“三足鼎立”的分布特征,到2020年形成了“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空间格局。(3)影响效应上,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韧性对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环境规制抑制高质量发展。基于此,应该充分利用武汉、长沙和南昌的优势,使得各城市间进行优势互补,缩小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7.
18.
基于PCA-ESDA的中国省域旅游经济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区域为研究单元,选取1999—2008年反映旅游经济的相关指标,利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出每个省份旅游经济的综合得分,然后对综合得分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从"长三角"及"珠三角"向内陆逐渐降低的特征。1999—2008年中国旅游经济发展全局空间自相关不显著,但局部空间自相关却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沿海省份位于HH区,西部省份位于LL区,西南、部分东部和中部省份位于LH区和HL区。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持续的非均衡态势,1999—2008年中国省域旅游经济的总体空间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省域旅游经济集聚的空间依赖性、省域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与资源禀赋、政府政策是影响中国省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绵阳市县域经济虽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综合实力不断加强;但是绵阳市县域经济发展仍然存在各县市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此对绵阳市县域经济差异进行研究,有助于发现差异存在的原因,促进各县市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地统计分析的安徽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安徽省各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克里格空间插值、空间变异函数等方法,结合ArcGIS9.3及GeoDA软件对安徽省县域经济的空间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县域经济自2002年开始出现微弱的空间集聚态势,人均GDP自西向东有逐渐增加,从北向南有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HH区主要位于皖江城市带中个别县域,LL区主要位于西北地区,LH区与HL区大部分交错分布在中部地区.皖江城市带地区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西北地区逐渐沦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洼地”.冷点地区主要分布在皖西北地区,热点地区分布在皖中及中部偏东地区.空间变异分析发现安徽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受区域中心地区影响力度逐渐增大.总体上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增大,区域资源禀赋与交通区位、发展政策、中心城市发展状况是引起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