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中村"非正规部门形成发展机制——以深圳市蔡屋围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非正规部门以其就业门槛低、方便灵活等特点成为城市边缘阶层就业和消费的主要部门,“城中村”既是城市低收入群体和流动人口的聚居区,也是非正规部门相对集中的区域。文章通过对位于深圳市中心区的“城中村”———蔡屋围的案例研究,探讨了非正规部门非正规化、半正规化和正规化的三种发展过程及其形成原因和内在机制,指出由于现阶段“城中村”特殊的经济社会体系和管理体制以及非正规部门在城市发展中承担着为低收入人口提供就业和服务的特殊功能,城市政府应降低门槛,允许非正规部门以非正规化的形式存在,但应纳入管理;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非正规部门采取不同的政策,使之有序发展,最终步入正规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2.
非正规金融契约治理的微观理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对非正规金融契约治理机制的剖析,文章为非常不完备的非正规金融契约与低违约率并存的现象提供了一个分析解释视角。非正规金融契约执行主要是依靠契约的私人治理机制来实现,这主要表现为五种形式,即抵押品化的“社会资本”的治理效应、重复博弈与信誉机制、关联交易与违约成本、联合贷款与连带责任和非法暴力机制。 相似文献
3.
城中村非正规经济的空间演变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广州大学城南亭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国内外对非正规经济空间研究的不足,以广州大学城南亭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城中村非正规部门空间集聚及其功能分化特征,进而探讨了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研究表明:非正规经济在城中村集聚与碎片化现象并存,并产生了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微观非正规经济空间集聚与分化行为,导致了城中村土地利用结构和强度的变化,进而使得城中村中心迁移,空间发生重构,土地利用冲突明显。非正规经济空间形态及格局的演化在大学城城中村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和双向建构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工业化超前和城市化滞后的深圳市原特区外区域,城中村原本为农民的原村民、加上以相对低廉房租吸纳的大量外来流动人口,其社区治理问题并非像一纸文件名义上的城市化那样简单。以原处经济特区范围之外的宝安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考察了城中村公共品供给短缺、覆盖不全的现状,探讨如何利用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和社区传统治理组织资源等多元主体,形成公共品供给的多中心复合治理模式,以有效推动城中村人和物的真正城市化。分析该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存在问题和根源,尝试为转型期中国特别是城中村的城市化和公共品治理,提供一种可能的路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5.
对近年来国内外城市产业空间结构与重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与展望,是开展城市转型背景下城市产业空间演变与重构分析的理论前提。通过对城市转型发展的空间透视,认为我国城市转型发展引致了城市空间的演进、规划思维变化和优位空间的选择,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发展的动力基础,认为产业空间重构的发展取向在于高度集聚的产业空间内核、紧密关联的产业空间网络、有序分布的产业空间层级、动态转型的产业空间建构,提出城市产业空间研究应当进行"时间转向",并开展空间重构过程的多元动力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6.
知识城市是当今世界有关城市发展的一种最新理念,其宗旨在于发挥利用现有城市的优势,以知识为发展基础,加速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型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达到实现城市的科学及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参与全球循环的核心竞争力的目标。本文在解析知识城市的内涵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固有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挖掘和探讨,研究如何在全球知识城市背景下,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空间网络的重组、产业结构的优化、社会结构的变革,实现城市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农户不仅追求收入的提高,而且要避免收入波动的风险.在正规风险规避机制缺失的情况下,农户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发展出一些非正规机制来处理风险.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体制变化和结构变化使农村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了农户各种非正规风险处理机制的变化.目前,农户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事前的收入平滑机制来处理风险,有时甚至被迫承受风险所带来的不利后果,这会同时在效率和公平方面带来消极后果. 相似文献
8.
“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独特现象,是我国城乡不统筹的产物。“城中村”严重制约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城中村”已成为困扰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要问题。要提高城市化质量,提升城市素质,必须进行“城中村”改造。要推进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实现“城中村”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城中村为典型代表的郊区土地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问题。在政府垄断城市土地一级市场的大背景下,城中村建设用地要入市流转必须先经过征收转为国有土地,各地普遍面临矛盾尖锐的城中村问题。本文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宏观视角出发,探索城中村的治理困局,较全面地评析既有的城中村改造模式,揭示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的治理误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最后提出了破解城中村困局的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10.
制度变迁与乡村非正规制度——中国乡镇企业的财产形成与控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各种非正规制度是如何促使在计划经济体系内部顺利实现了一种渐进式的制度变迁的 ?本文首先区分出了非正规市场、非正规合约的概念 ,并将影响非正规合约缔约过程的各种行为和人际关系称为非正规制度。非正规合约作为一种无形资产 ,它不仅创造收入流 ,而且能够形成为协约双方都带来利益增进、促使生产改善、效率提高的新的制度结构。本文分别说明了非正规制度对创新者的创新动机和对创新者权威和合法性的影响 ,同时说明了由非正规合约所形成的产权合约对乡镇企业早期资源动员和财产形成过程中合约的作用及作用的方式 ,回答了长期争论的市场化的交易是如何从计划经济体制内部产生出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非正规金融之于农村反贫困的作用机制与制度安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直以来,非正规金融处于被打击的状态,但是,作为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产物,它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并在许多地区呈扩大之势。非正规金融的制度优势使其在农村反贫困中发挥了正规金融难以替代的作用。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对于反贫困的作用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2.
面对国际环境深刻巨变和国内发展阶段演变,都市圈作为国家城镇化战略格局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空间,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引领国家发展的重要地域单元。文章在对中国都市圈发展历程进行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阐释了在新发展环境中都市圈面临的新价值使命,即都市圈是实现国家空间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支撑双循环发展格局、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关键突破,促进产业链与供应链重组、推动协同创新的优势单元,构筑韧性发展格局、实现区域共同成长的治理联盟。最后,针对都市圈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新时期战略需求,对中国都市圈规划和治理提出了若干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市风貌是人们对城市印象的概括,体现了城市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本文以蓟县总体设计为实践载体,对城市风貌特色塑造中的相关问题作了简要分析,提出了一套城市风貌特色的控制引导方法,目的在于探索如何在城市设计操作中保留并发扬城市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中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转型深刻地影响到城市化机制。文章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化决策模型,解释了制度创新对城市化的作用模式。在对传统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数量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化快速发展主要由第三产业推动的观点。并根据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差额,粗略估计了封闭条件下中国的工业产值,计算了国际贸易对城市化水平的贡献程度。研究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更多依赖于国际贸易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5.
资本的专用性、专有性特征与公司治理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引入资本的专用性、专有性这两个概念,探讨了不同类型资本在参与公司组织租金分配过程中谈判力和掌握公司控制权上的差异。从实现公司利益及各类资本权益最大化的观点出发,主张公司治理机制运行的重要目标是保护专用性资本不受专有性资本的过度剥削,以保持公司的稳定发展和市场核心竞争优势。同时,本文把公司治理结构分为四种不同类型,认为在不同类型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应对不同类型资本的权益予以重点保护。 相似文献
16.
转型时期中央与地方税权治理机制的国际借鉴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转型时期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税权治理问题是困扰我国政府的难点。清醒的改革者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税权关系时,应把握集权与分权的适度平衡,高度集权与不加限制的盲目分权均不可取;实现中央与地方税权的善治必须做出健全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7.
18.
城市化中一座“土”的“桥”——关于城中村的一种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中村以城市廉租屋、流动人口聚居区的方式发挥它在城市社会中的功能,这在为众多流动人口的城市进入提供便利之时,还以民间力量的形式,及时与必要地替代了政府提供廉租屋的功能,并在这一意义上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正是这种及时与必要的替代,城中村获得了城市条件下的生存发展空间及社区属性。 相似文献
19.
『城中村』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结合部的村落已逐渐位于中心城区之中,形成了“城市里的村庄”,即所谓的“城中村”。“城中村”的存在已成为影响城市建设,制约城市发展的一大顽疾。毋庸置疑,破解这一难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消除体制障碍是关键,改革产权制度是根本。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社会不同群体间互联网信息差距的三个细分层次及其内在关联;分析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及信息传播特征,阐述城市群体间互联网信息差距现状,从个体与社会两个层面分析差距的成因;在国家层面上,确定相关的治理政策视角,设定治理互联网信息差距的两个阶段性战略目标,具体提出各阶段的不同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