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基尼系数的河南县域经济差异产业分解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孟德友  陆玉麒 《经济地理》2011,31(5):799-804
采用基尼系数及其分产业部门分解的方法,依据河南省2000—2009年各县域单元的人均GDP数据,对河南省县域经济单元的区域差异程度、动态变化的产业结构效应和集中效应进行深入探讨。研究表明:第二产业区域差异是构成河南县域经济总体差距的决定因素;县域经济差异波动增大,产业结构效应是推动县域经济差异拉大的主要原因,而集中效应对县域经济差距有缓解作用,集中效应的不断下降超过了结构效应的增加对区域差异扩大的贡献,进而不断的缓解县域经济差距。因此,推动非农产业在各县域单元间均衡发展是缓解河南县域经济差异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加快推进农区县域的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进程是实现河南省县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采用ESDA与GIS技术相结合的空间分析方法,以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县域为研究对象,选取10项经济指标数据,对2000-2008年密集区县域经济空间差异演变趋势、特征与驱动力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随着经济水平相当的县域之间集聚度不断提升,空间极化成为该区域经济空间差异演化的主要趋势,产业结构、集聚效应、边界效应为其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HH型、LL型县域分别趋于向密集区北部和南部集中,南北差异为该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表征;密集区北部(核心区)对南部区域的空间极化作用持续增强,以西宁市区为中心的局部空间扩散作用显现.  相似文献   

3.
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源泉,而产业结构调整是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可能路径。本文基于中国1869个县域的数据,采用Meta-Malmquist指数法测度县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并运用空间SARAR模型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县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对县域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大于技术效率对县域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县域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提高抑制了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高能够促进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4.
基于空间计量的云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空间计量的方法论为指导,基于云南省1985—2013年统计年鉴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变异函数、面板数据空间回归模型,从时空二维角度解析云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及机理。结果表明:1云南省不同县域间经济空间格局关联性显著为正,出现了发展水平相似县域相邻分布的空间集聚效应;2云南省县域经济格局呈现典型的空间二元结构,两极分化明显,经济格局变动幅度不大;3云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同时受到随机性和结构性因素影响,其空间分异主要体现为东北—西南方向,而西北—东南方向则较为均衡;4从影响云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因素看,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财政支出较显著,其中财政支出影响最为明显。研究最后提出了云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整合多部门经济模型、偏离份额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模型,分析了1996—2014年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并揭示了驱动经济增长的产业作用。结果表明: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呈减弱之势,且空间相对差异呈拉大之势;产业结构转型的经济增长效应呈现由市区向外围递减的核心边缘型空间格局,与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层次高而外围县域低的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空间关联上,HH型县域逐渐向豫东、皖北地区集中,LL型县域逐渐向京沪铁路线以东地区集聚,第二产业是驱动整个都市圈空间两极分化的主要动因;核心区域第二、三产业的结构推动效应在降低而竞争优势增强,而外围地区第三产业的结构推动效应在增强而竞争优势在减弱,产业结构合理化更益于外围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6.
采用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和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选取2000—2012年数据,从时空视角对辽宁省县域经济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序列来看,辽宁省县域经济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相对差异逐年收敛;从空间序列来看,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自相关性,县域经济差异总体呈逐年缩小的趋势,在整体格局上表现出一定的集聚态势。在局部差异方面,高度集聚区域和集聚核心区几乎集中分布于辽宁省中部、西部、南部地区,具有更高显著性水平的则是辽宁省的南部地区,大部分辽东及辽中地区表现为中度集聚区和低度集聚区。辽宁省县域经济增长空间格局演化规律不显著,随机性、跳跃性成为其经济增长变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及其交互作用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空间上的影响。在对2012—2021年全国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产业结构升级指数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的基础上,运用双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分析不同矩阵下的静态空间效应和动态空间效应得出:数字经济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协同作用能够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协同作用会对邻接的区域产生虹吸效应,但从长期来看,却能够为经济关联区域产生辐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浙江为实证,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县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化,得出以下结论:2001—2011年,浙江省县域经济差异虽有波动,但整体趋于平稳;浙东北各县域经济差异变化幅度较小,浙西南各县域经济差异逐年减小,而这两个区域间的经济差异逐年增大;浙江省县域经济水平呈现空间集聚态势,"杭—绍—甬"城市带已成为浙江经济的核心发展区域;浙江省县域经济增长空间格局也呈现集聚态势,浙东北地区,尤其是杭州市辖区与绍兴县,始终是浙江省县域经济增长的热点区域,而浙西南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相对较低。研究还从经济发展基础、区位、政策和空间邻近效应这四个方面探讨了浙江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的动因及其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县域经济发展三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杰 《经济论坛》2000,(17):13-15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全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来看,还是从我国目前经济运行的特点来看,我们都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县域经济的研究。但遗憾的是,中国经济学界对县域经济的研究甚少,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在这里我想谈谈我在讨论县域经济时遇到的几个问题,供大家探讨和参考。 一、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问题   讨论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要研究它的产业结构问题,县域经济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研究它的产业结构问题必须要考虑全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从全国经济结构、产业…  相似文献   

10.
孙学涛 《技术经济》2021,40(8):76-88
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产业的竞争,在全面推进高速铁路建设和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基于东北地区147个县和34个城市的数据,运用SARAR模型分析高铁对不同行政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建设存在着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同时高铁建设对城市产业结构产生一定的正向溢出效应;高铁促进了城市和县域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提升;高铁还会带来"鲍莫尔成本病",即高铁不利于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高铁在产业结构的虹吸效应中起到促进作用;高铁会通过抑制第一产业发展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进而影响地区产业结构;高铁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资本要素产生影响.同时采用了4种方法检验高铁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发现相关结论仍然是稳健的.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要素流动、政府干预和交通衔接等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西部大开发10年来四川省经济差异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999—2009年四川省21个市域和181个县域的GDP、人均GDP以及人口数据的整理分析,研究了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省内区域经济差异时空变化的趋势和特点。主要基于标准差及Theil系数的度量方法,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两个方面,分析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特征并探讨其原因,旨在为区域协调提供一定的基础。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省的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迅速扩大,呈直线型的变化趋势;县域人均GDP分布显示四川省的经济实力集中在少数地区,人均GDP小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区县约占70%,而经济收入最高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一带,其他一些以攀枝花为首的地区则借助地区资源及特色优势产业,经济发展水平也处在全省前列;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无论从市域还是县域来看,其变化趋势都呈倒"U"型曲线,与威廉姆逊的倒"U"型曲线理论相吻合;根据锡尔系数的一阶分解,经济区间和经济区内的差异对整体差异的影响相当;从锡尔系数的二阶分解来看,市内经济差异对整体差异的贡献率略高于经济区内及区间的差异,因此在重视各地市发展差异的同时,更应重视各县之间的发展差异。  相似文献   

12.
根据经济增长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个因素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原理,采用因素分解方法分析"十一五"时期各个因素对我国污染物排放变化的具体影响。结果发现: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带来的规模效应是污染物排放增长的最主要原因;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减排技术的改进等因素带来的技术效应对降低污染物排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能源消耗、SO2和COD的排放来看,工业内部结构均趋向清洁化,但这种结构效应对降低污染排放的影响力度不大,原因在于产业结构调整依然缓慢。  相似文献   

13.
张芳 《财富时代》2023,(5):118-120
<正>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升级成为影响区域经济韧性的重要因素。经济韧性受到产业结构多样化和产业结构专业化的影响,其中产业结构多样化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更为显著。此外,空间因素也会导致不同地区区域经济韧性的差异。为研究该空间溢出效应的特点和作用机理,本文采用了空间计量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是正向的且区域间的作用强度大于区域内。  相似文献   

14.
选取2006-2016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区)数据,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并结合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技术创新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的间接效应。研究结果发现:我国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增长具有动态、积极的正向连续性特征。在直接效应方面,本地区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呈显著正向影响,而周边地区技术创新呈显著负向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呈显著负向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呈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转型融合缓解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抑制程度,提升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的促进效果。在间接效应方面,产业结构转型是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中间传导环节,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均为正向中介效应。本地区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大于间接效应,周边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小于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5.
选取2006-2016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区)数据,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并结合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技术创新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的间接效应。研究结果发现:我国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增长具有动态、积极的正向连续性特征。在直接效应方面,本地区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呈显著正向影响,而周边地区技术创新呈显著负向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呈显著负向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呈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转型融合缓解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抑制程度,提升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的促进效果。在间接效应方面,产业结构转型是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中间传导环节,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均为正向中介效应。本地区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大于间接效应,周边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小于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6.
采用ESDA空间分析方法,结合Geo DA数据分析软件与GIS软件,以宁夏六盘山区县域为研究对象,以人均GDP为衡量指标,对1991—2010年人均GDP的变化做出了可视化分析,初步探索了宁夏六盘山区经济空间结构、聚集格局的分布和演变过程及驱动力。结果表明:1990年代以来,宁夏六盘山区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经历了两个阶段,县域经济的空间分布由随机模式逐步过渡到聚集模式,且聚集程度在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核心区出现空间极化趋势且为该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的主要趋势;经济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点—轴模式。LH型县域由零散分布逐渐发展为集聚态势,且趋势不断增强;HH型和HL及LL型的县域单元数量减少,表明宁夏六盘山区总体空间差异逐渐缩小。从县域经济空间集聚演化的驱动因素来看,区域发展政策、产业发展、区位条件等为其演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促进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化解我国经济发展不充分和不均衡的战略选择。以黄河流域35个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双向固定模型实证考察了产业结构升级对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从整体来看,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显著提升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2)从区域来看,产业结构升级对黄河流域下游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强。进一步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对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门槛效应,不同的数字普惠金融水平下,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包含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方面. 本文基于2002—2013年间的中国30个省域的数据, 采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 经验分析了人力资本对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作用. 分析得出: 当前中国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对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均呈现出正向促进作用; 人力资本分布结构并不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 与此同时, 从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空间效应来看, 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9.
水务市场化是水务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文章以浙江省为例,首次从时间和空间二维角度,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水务市场化对区域经济影响的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相关性,而且这种集聚发展的程度不断增强;另外,2005年浙江省的水务市场化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负空间溢出效应,而2013年为正;水务市场化对区域经济的空间效应是有界限的,随着距离的增加,其削减速度很快。  相似文献   

20.
中部六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珂  金声甜 《经济地理》2019,39(1):182-191
采用2005—2016年中部六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面板数据,对其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收敛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LMDI分解方法,探索产出规模、能源强度、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及能源结构等因素对中部六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并分析各影响因素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均存在收敛,且收敛于各自的稳态水平,各省之间的差异短时间内不会消失;(2)除能源结构变化对中部六省碳排放表现为负效应之外,其余五个因素对其碳排放均表现为正效应,各效应按累积贡献率绝对值大小依次是:产出规模效应、能源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人口规模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3)各因素对中部六省能源碳排放影响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其中产出规模扩大对湖南能源碳排放拉动作用最大,能源强度下降对湖南能源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最大,产业结构变化仅对山西能源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人口规模变化仅对安徽省能源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能源结构变动对安徽、河南以及湖北能源碳排放表现为正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