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为研究视角,选取衡量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15个指标,以2006—2015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结合ESDA以及GIS可视化等手段对边界区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差异呈现出先发散后收敛的动态变化特征;空间上集聚特征明显,趋同效应显著,但随着时间推移,聚集态势有所减弱;局部特征上看,研究期内随时间变化,区域内部热点区范围有所增加,次热点范围有所减小,而次冷点区和冷点区基本没有变化。边界区各地市在区位交通、经济发展、边界阻隔以及政府导向等方面的基础和条件不同,边界效应中产生的"切变效应"大于"桥梁效应",基于此提出了促进边界区域双赢状态下快速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呼包鄂榆经济区县域经济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呼包鄂榆经济区内38个旗县区2001、2005和2009年的数据,利用SPSS、AGCGIS、ESDA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空间相关分析和可视化处理,研究县域经济的时间变化、空间变化、空间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县域经济差异的年际变化曲线相对稳定,各县经济差异变化没有明显起伏;四种类型县域经济变化相对稳定,局部有明显变化;大城市的极化作用相对明显,而扩散作用明显不强;县域经济水平类型数量结构从"木桶型"向"橄榄球型"演变;县域经济水平的分布呈中心高、四周低的分异状态,经济发达县和高收入县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中部、呼和浩特城区、包头城区,低收入县主要分布在榆林市南部,集中分布;县域经济水平空间结构呈典型的"三核"形态,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东胜区构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但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县域经济水平具有为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即高值集聚、低值集聚的格局,高值集聚在鄂尔多斯中部,低值集聚在榆林市南部;热点区域主要是东胜区,盲点区域主要是榆林市南部8个旗区。  相似文献   

3.
中国省际边缘县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以及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两个指标,基于中国835个省际边缘县域1992—2012年多年份人均GDP数据,从全国、地带和省区三个尺度探讨了中国省际边缘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全国尺度上,省际边缘县域经济水平在1992、2002和2012年3个时间节点上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有所增强,空间关联类型总体格局稳定,集聚特征明显,空间自关联类型的格局演变反映了中国经济扩散与经济梯度的空间转移;东、中、西三大地带尺度方面,地带内部省际边缘县域的差异大于省区间的差异且发展趋势一致,地带间的省际边缘县域经济差异和演化趋势具有显著的梯度性,地带间省际边缘县域的经济差异大于省区间的差异,三大地带省际边缘县域经济绝对差异逐渐扩大,相对差异中、西部地带有扩大趋势;省区尺度上,省际边缘县域与省区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的差异显著增大,绝对差异的增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根据经济差异的发展趋势可分为四种类型。在经济差异的形成机理方面,影响因素可以分为资源环境、历史基础、人文要素、区域政策等一般因子和空间近邻效应、省际边缘区位等特殊因子。  相似文献   

4.
以我国新时期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区武陵山片区为例,构建综合指标,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该区域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归纳了其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武陵山片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在逐步提升,经济重心略偏北有弱集聚性,空间差距在缩小。不同水平和发展速度的区县等级数量分布由"纺缍型"变为"金字塔型";空间上优势县呈"斑块"状离散分布,劣势县呈"连片"状相对集中分布,空间相关性不显著,溢出效应不明显。空间格局的变化主要受自然地理条件、资源开发、交通区位、市场发育、政策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文章最后提出优化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根据区域城镇化内涵和省际边缘区特点,从人口、经济、生活方式和基础设施4个方面,运用熵值法,分析了2000—2009年皖浙省际边缘区宁国市城镇化水平发展变化趋势,发现近10年来宁国市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以经济和基础设施城镇化为主要特征,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浙江块状经济传导和波及效应的反映,基础设施的快速完善表现为对前期滞后状态的一种补偿性异速增长,人口城镇化不明显,是其边缘区位对人口集聚引力弱的反映。进一步分析得出:边界效应作用力是省际边缘区城镇化独有的基础动力;主导动力中的政府行政力是最重要的内生动力;周边中心城市和毗邻城市强烈的相互作用是辅助动力;最后构建了省际边缘区城镇化的动力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产业结构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1995、2000、2005及2010年各县、市产业结构系数为研究指标,运用空间自相关、空间变异函数、克里格空间插值等方法,对江苏省县、市的产业空间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5年来,江苏省产业结构的总体空间格局分异显著,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整体上呈现出南-北差异性;由冷热点区演化来看,江苏省产业发展水平的区域空间集聚趋势明显,苏南地区尤其是与上海毗邻地区为高水平集聚区,而广大苏北地区及多数苏中地区多为低水平集聚区;产业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连续性与自组织性逐渐增强,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分异越来越显著,空间关联效应的作用范围增大,各方向产业水平的空间不均衡有扩大的趋势.最后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4个年份的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2000年以来3个时间断面县域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分析,描述了中原经济区范围内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变化状况,并分析其演化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00年以来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局部区域变动较大,但总体格局相对稳定,呈现西高东低态势;30个省辖市市区成为辐射中原经济区整体县域经济发展的极点;市区近郊县域具有二元经济特征。2经济发展空间集聚格局较为明显;热点区呈现双核结构;次热点区围绕热点区分布,圈层结构明显,呈现核心—边缘模式。3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得出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变动是历史基础、农业资源、区位条件和区域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蒋梅鑫  叶滢  钟业喜 《经济地理》2011,31(1):114-117
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外商直接投资绝对差距、相对差距、集聚特征、外资利用水平和发展速度时空格局的深入分析,发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外商直接投资时空格局呈现以下特征:外商直接投资相对差异有所扩大,绝对差异有所缩小;区域集聚程度总体有所缩小,集聚格局由"二"型向"┴"转变;低水平区域由均衡向东北方向演化,高水平区域向南昌市和浙赣线集聚;低水平区域发展速度较快,缩小了区域总体差距。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4和2018年长三角区域115个城市中心城区和县(区、市)域的建成区卫星遥感大数据,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空间发展态势,发现区域空间整体呈现拓展趋势,中心城市、都市圈和交通干线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三省一市"空间呈梯度差异,普遍扩张与局部收缩共存;省际毗邻区空间扩展较快,上海与周边区域协同能力较强;区域空间、人口、经济发展总体协调,部分地区存在"空心化"风险。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要完善规划引领下的空间协同治理机制,加快推进都市圈和省际毗邻地区发展,促进区域空间、人口、产业协调联动,建立区域卫星遥感大数据空间监测管理系统,提升长三角区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采用空间分析技术和空间计量模型对2010—2017年兰州—西宁城市群工业污染集聚格局及其空间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工业污染集聚格局具有"中心高边缘低"和"北部高南部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工业污染集聚高值区和低值区基本保持稳定,具有"路径依赖"特征。②工业污染集聚格局存在空间正相关性,工业污染集聚的热点区和次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兰州市和西宁市所辖的工业核心县(区),冷点区和次冷点区主要集中在白银市、定西市、临夏州和海东市所辖的工业欠发达县(区)。③工业污染集聚存在空间溢出性,工业污染集聚与人口密度、经济水平、工业集聚、产业结构之间呈现正相关性,与技术水平之间呈现负相关性。④工业污染集聚不仅受本县(区)人口密度、经济水平、技术水平、工业集聚、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还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受其相邻县(区)工业污染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冲击。研究认为,城市群内各县(区)应加强工业项目协调发展,促进污染联防共治,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原城市群镇域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数据背景下,基于百度检索量指标分析了中原城市群镇域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并探索了其与实体经济空间格局的差异。研究发现:①从空间分异格局看,高值区呈现出"两个核心集聚区、一个相对集中片区和广布的斑点式扩散区"格局,低值区主要集中在"沿太行山脉的西北部和以驻马店、信阳、周口为核心的东南部"两大片区。与实体经济格局对比发现,高值、低值的分布范围有类似之处但程度远不及实体格局,破碎化、斑块状分布现象明显。②从空间关联格局看,显著HH区、LL区的分布格局与空间分异格局有类似之处但范围有所变化。与实体经济格局对比发现,显著HH区、显著LL区的分布范围和集聚程度明显较实体经济格局缩小、弱化,连绵分布态势下降很多,但整体的空间自相关指数差距不大。③从影响因素看,基于百度检索量的虚拟经济空间格局虽受乡镇经济实力影响但解释力仅有20%~30%,而更多受人们关注主题的影响。其中高水平区乡镇在经济发展的引领下表现出与企业宣传、政府报道、社会民生、资源禀赋、热点事件等相结合的链式搜索效应;低水平区乡镇受乡镇经济实力的影响不大,而更多地体现出社会民生事件,反映出低水平区乡镇亟需提升经济实力和增强社会保障服务等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发展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亮  车磊  孙东琪 《经济地理》2019,39(6):97-107
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3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熵权—突变级数、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等方法,分析2000—2013年中国各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关系,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13年中国城镇化、经济增长以及耦合协调程度均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异程度逐渐缩小,空间上"东—中—西"递减态势依旧。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存在明显的"集群化"与"梯度化"空间分异特征。②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程度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关联与集聚效应,两者关联集聚程度有所减弱。城镇化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程度的地理近邻性特征明显,高高集聚区汇聚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鄂豫皖省际交接处等地区则是低低集聚区。③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程度存在明显的空间正向溢出效应,城市人口规模、投资水平、消费能力、财政水平和产业集聚度具有较大促进作用,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则会抑制其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晓兵  王美昌 《经济地理》2011,31(10):1599-1603,1617
基于2001—2008年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相关数据,首先使用人均GDP标准差系数和变异系数考察其县域经济增长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其次,通过因子分析法构建和估算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最后,以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为指标进行了空间集聚性和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2001-2008年县域经济增长差异快速拉大;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水平非均衡空间分布状态,二元结构、空间集聚性与异质性、中心-外围模式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4.
省际交界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中较为特殊的区域,且易被边缘化和遗忘的角落,其对全面统筹解决贫困问题,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省际交界区研究并未蔚然成风,其中一个重要的缘由就是对省际交界区的内涵和空间范围并未形成有效的统一性.本文尝试从边界与省界的内涵着手,深化理解省际交界区的概念,并有效区分省际边界区、省际边缘区、省际结合部等概念,进一步对省际交界区空间范围进行有效界定.  相似文献   

15.
以浙江为实证,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县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化,得出以下结论:2001—2011年,浙江省县域经济差异虽有波动,但整体趋于平稳;浙东北各县域经济差异变化幅度较小,浙西南各县域经济差异逐年减小,而这两个区域间的经济差异逐年增大;浙江省县域经济水平呈现空间集聚态势,"杭—绍—甬"城市带已成为浙江经济的核心发展区域;浙江省县域经济增长空间格局也呈现集聚态势,浙东北地区,尤其是杭州市辖区与绍兴县,始终是浙江省县域经济增长的热点区域,而浙西南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相对较低。研究还从经济发展基础、区位、政策和空间邻近效应这四个方面探讨了浙江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的动因及其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焦世泰  王鹏  陈景信 《经济地理》2019,39(1):172-181
基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三维视角,构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28个县市(区)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探讨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类型的空间区划,并运用系统聚类法加以验证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大多数县市(区)土地资源利用处于可持续利用的起步和发展阶段,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亟需大力提高;研究区内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差异明显,呈现非均衡的空间分布格局;根据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3大类型进行空间分区发现不同类型的空间区划存在明显的跨区域性与集聚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构建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评价体系,综合采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及面板回归模型对我国省际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2002—2014年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呈现类"S"型稳定上升趋势,局部表现为增长型、波动型和突变型三种演变模式;省际间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绝对差异呈现缓慢扩大趋势,但相对差异呈缩小的态势。(2)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在全局趋势上呈自东北向西南衰减的梯度格局特征;空间上遵循"低水平均衡→较低水平轴带→较低水平均衡→较高水平轴带"的渐进式演变过程,且不同配置水平类型具有鲜明的"集群化"分布特点。(3)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空间上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的俱乐部趋同特征显著,高值先导区主要集中在东北与东南沿海地区,低值陷阱区集中分布于西南与华东地区。(4)面板回归结果显示在研究期内城镇化发展水平、地方政府的行政能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具有正向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18.
以皖江城市带为例,从规模、质量、潜力3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2000~2012年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值;并通过ESDA模型揭示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2年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值增幅达到32.29%,变异系数CV上升说明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日趋显著;县域经济全局上呈现出空间自相关性,表现出集聚型发展模式;局部上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芜湖、合肥的县(市),而冷点区主要分布在池州、安庆的县(市),且分异格局相对稳定。并从重组城镇空间结构、调整城市产业格局、完善区域基础设施3个方面提出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整合建议。  相似文献   

19.
耿虹  李彦群  范在予 《经济地理》2019,39(11):183-193
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乡村旅游经济的重要业态,我国农家乐表现出显著的东、中、西区域非均衡发展差异格局。以浙江、湖北、四川3省为研究样本,基于网络数据平台爬取农家乐空间信息,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及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综合比较农家乐地域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3省农家乐均呈凝聚型空间分布状态,但空间集聚格局与均衡指数具有显著的省际差异;其中浙江省农家乐呈网络状均衡集聚;湖北省农家乐点状集聚于武汉、宜昌等市,省域分布不均衡;四川省农家乐团状集聚于成都平原,省内空间分布较均衡。进一步探讨省际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发现区域政策供给导向是农家乐空间集聚的驱力,高经济水平是农家乐规模扩张的基础,完善的设施供给是农家乐空间分布的外部依赖,山脉与平原地貌交错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则成为农家乐集聚的沃土与温床。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省际边缘区传统制造业集聚现象的观察和反思,结合企业实地访谈,认为省际边缘区双向联系的过渡型区位条件,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传统制造业具有较强的集聚引力。通过对皖浙省际边缘区宁国市耐磨铸件产业集聚过程的分析,发现文化因素、种子企业、主体行为分别主导了省际边缘区传统制造业集聚的萌芽过程、成长过程和扩张过程,提出了省际边缘区传统制造业集聚的动因,是边界效应由屏蔽效应向中介效应转化条件下,多要素时空耦合和系统耦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构建了耦合的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