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专业村集聚的空间表达——以河南省专业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河南省发展实力最强的1 200个村域经济指标评判的基础上,筛选出487个专业村进行调研,形成487×71属性数据矩阵。通过GIS可视化分析,进行专业村集聚的空间表达。①河南省专业村集聚空间上极不均衡,具有明显的中心—外围特征;②农业主导型专业村发生时间最早,数量最多,分布最为广泛,河南省有平原农区、山区、城郊三种空间集聚模式;③与农业主导型专业村集聚空间相反,工业主导型专业村主要分布于交通便利区;④服务业等其他类型专业村发展最晚,空间集聚态势目前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白丹丹  乔家君 《经济地理》2015,35(3):145-153
服务型专业村对传统农区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以河南省画虎专业村王公庄为例,阐述欠发达农区服务型专业村的形成、影响环境及其演化机理。研究发现:1在专业村形成的不同阶段,其廊道不断变化,由血缘、地缘关系路径逐渐向业缘关系转变;2绘画行业规模的扩大主要发生在专业村形成的后期阶段,即扩散机制的二、三阶段,且学员来源在空间上不连续,呈跳跃式扩散,空间跨越尺度较大,不同于特色种植型专业村多邻近扩散的形成规律;3绘画产品销售市场逐渐趋于稳定,销售途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4王公庄绘画产业专业村形成的影响因素是村内部因素和村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模仿创新、网络联系、规模经济、分工经济是服务型专业村发展演化的内在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3.
专业村消失因素的分析对专业村的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经验性借鉴意义。本文以曾经发展较好而今消失的日本理想大根萝卜种植业专业村——河南省郏县前王庄村为例,通过分析该专业村的发展历程,探寻专业村迅速消失的原因。研究发现,影响专业村消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专业项目自身属性因素,如地方特色不明显;2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因素,如比较优势变化;3生产规模扩张限制因素,如空间非均质性;4龙头企业管理因素,如行为主体间利益不一致。基于此,文章指出鉴于我国多数村域的环境与发展条件,区域专业化生产或许能从根本上破除专业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从村域视角探讨农业区域专业化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可透视农业区域专业化的实现过程。以河南省西峡县香菇产业为例,以村域为单元,运用调查数据,采用Arc GIS空间分析法,对该县香菇产业空间分布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西峡县香菇种植专业村数、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村数均在逐年增加,且以西北部为重心,空间分布范围逐渐扩大。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线性回归分析法对以上空间现象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能人带动作用、政府推动作用对村域专业化生产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机会成本深刻影响村域专业化生产水平的状态;但并非所有类型的资源及优势都有利于村域专业化生产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以西部地区典型城市重庆作为研究样本,采用熵值法、空间分析方法,从总体特征、规模特征、产业特征和空间特征4个方面对重庆市812个小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总体特征方面,重庆市小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为橄榄形状分布,多数小城镇处于中低级水平和中级水平。但是,主城区小城镇和周边小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差异显著;在规模特征方面,随着小城镇规模的扩大,重庆市小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不断提升;在产业特征方面,以旅游作为主导产业的小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最高,其次分别为工矿、农业和商贸服务;在空间特征方面,重庆市小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在全局上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渝西地区的小城镇多属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扩散型区域,而渝东南和渝东北的小城镇多属于低速增长型区域。  相似文献   

6.
南京市农家乐专业村的网络空间中心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农家乐专业村的旅游收入、旅游资源等级、旅游区位条件、村庄之间的最短距离等作为专业村空间相互作用的主要因子,构建了南京市农家乐专业村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南京市农家乐专业村的空间网络结构,揭示了农家乐专业村空间中心性。发现南京市农家乐村庄网络体系中,世凹桃源村为一级核心,长江渔村、香樟园村为次一级核心,锁石村、山凹村、大山村为区域二级核心,联合村、茉莉花村为三级核心。从区域看,江宁区农家乐专业村在网络中整体影响力最大,较大的有栖霞区、浦口区,其次为溧水区、高淳区,最小的为六合区。围绕核心村庄,南京市农家乐专业村可以规划出城南近城、城北近城、城南中郊、城南远郊、城北远郊等六个专业村群落。  相似文献   

7.
基于虚拟水战略背景,以榆林市12个区县为研究区,运用定量分析模型和GIS技术,通过构建时间序列的农业调整指数模型,对榆林市的农业生产空间布局进行优化研究,并对各县区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1)榆林市2000—2014年各区县的农村人均虚拟水含量在时间上具有波动性,呈现"北部高,南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榆林市2000—2014年各区县的农业生产优势度空间差异明显,时空变化显著,整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格局,且各区县农业生产优势度的空间差异逐年缩小。(3)榆林市区域农业生产布局分为合理型、过密型和过疏型3种类型。(4)榆林市北部农牧过渡区六县区水土资源丰富,应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以旱作农业为主,大力发展现代化、产业化和集约化农业和专业化草畜牧业,兼顾水土资源污染的防治;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六县区,水资源相对匮乏,应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优势农业和林果产业,兼顾水土流失的治理。  相似文献   

8.
基于1997—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将环境规制分成命令型、市场型和自愿型三类,以核密度估计分析碳排放分布的动态变化,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了不同环境规制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997—2017年中国三种环境规制与碳排放量变化表现同步增长,碳排放区域差异明显,命令型环境规制占据主体,市场型环境规制波动性变化特征明显,自愿型环境规制稳步增长;碳排放和环境规制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并且环境规制对邻近地区碳排放减少或增长的影响能力增强;三种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影响均存在空间溢出,相比较而言,市场型环境规制的正向溢出效应最为明显,不同环境规制影响的区域差异特征表现为:命令型环境规制"东部>中部>西部",市场型环境规制"东部>西部>中部",自愿型环境规制"西部>东部>中部"。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沿线之中国新疆—中亚—西亚城市空间扩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2、2002和2012年DMSP/OLS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借助GIS技术支持,提取中亚、西亚和中国新疆共25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像元,从分大区与分国家和地区的夜间灯光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对沿线城市空间的扩张类型、扩张强度的速率和程度、形态紧凑度方面及其驱动机理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中国新疆和西亚城市空间扩张以外延型为主,中亚以填充型居多;填充型扩张以增强填充型像元为主。(2)三大分区城市以加速型为主要扩张类型,各分区内部具有空间分异性;近20年间城市平均扩张程度中国新疆最强、西亚次之、中亚相对较弱。(3)中国新疆和中亚城市平均紧凑度指数都先增大后减小,西亚城市紧凑度指数变化空间差异性明显且总体城市形态更紧凑。分析认为,自然环境约束、城市化进程、国民经济能力、人口分布趋势、政局稳定性及内部现实发展诉求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城市空间扩张类型、强度和形态紧凑度变化。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类型与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邢谷锐  徐逸伦  郑颖 《经济地理》2007,27(6):932-935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给城市空间带来了显著变化的同时,也对乡村聚落空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聚落空间的演变受到用地、人口、产业、设施和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变化的影响;根据自身发展趋向与城乡空间演变特征的差异性,将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类型归纳为主动型、被动型和消极型,并对其发展演变特征分别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休闲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选取农业部2010-2015年评定的636个休闲农业示范点作为样本,通过Arc GIS和SPSS软件,对我国休闲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休闲农业资源类型丰富,总体可以分为5个一级类和18个二级类,且发展规模和内部结构存在差异。2我国休闲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休闲农业资源在八大地理区域中集中分布均衡性较低,最为集中的是华东和华北地区;从省域尺度上看,休闲农业资源主要集中在山东、浙江、福建和辽宁等省,西藏最少;在空间分布密度上,京津冀、长三角是高密度区,川渝和闽东南是次密度区。3我国休闲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是资源、经济、交通、人口和农业基础等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区域内的GDP、公路密度、A级景区数量及农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重庆市休闲农业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差异和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以期对重庆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将重庆市301个示范点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最邻近指数、变异系数、核密度指数、空间自相关指数,得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表明:示范点呈集聚分布且具有多中心核密度集聚特征;全局自相关Moran’s I指数的结果表明重庆市相邻区县间的示范点具有集聚的相似属性;局域自相关的LISA聚类显示,示范点多存在“低—低聚类”分布,主要在渝西地区;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示范点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水平和交通运输能力较显著相关,但与旅游发展水平相关性较弱。最后在农业发展、产业融合、交通网络建设、旅游资源优化方面对重庆市休闲农业示范点的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王海飞 《经济地理》2020,40(4):175-183,222
以绿色农业发展为导向,选择农业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采用超效率的SSBM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相结合的方法,以县域单元为尺度对2000-2017年安徽省农业效率水平、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①传统DEA模型忽视了农业碳排放等非期望产出的负面效应,从而高估农业资源利用的实际状态,基于超效率的SSBM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能较好地识别各评价单元之间的优劣关系。②研究期内,安徽省农业效率值呈波动式上升态势,但总体上处于效率中等水平,农业效率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出皖南地区>皖中地区>皖北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变化趋势呈现自西向东递增、自北向南U型增长的变化态势,南北差异的增大是安徽省县(市、区)农业效率差异增大的主导因素。③除2010年外,安徽省农业效率呈正相关,空间差异有所缩小,但空间集聚程度相对较弱;安徽农业效率HH集聚县区集中分布于皖南地区,且呈现出向周边县区扩散的态势,LL型县(市、区)则主要分布在皖北地区,且空间分布较为稳定。④研究期内,安徽省农业效率空间正相关的县(区)数量有所增加,表明该时间段内安徽省农业效率空间上进一步集聚,LL型集聚的皖北地区应当是安徽省农业发展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选取2012—2020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灰色关联模型研究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耦合演进。研究显示:中国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耦合度呈现先递减、后递增的“U”型变化特征;东部地区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化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东部地区省份耦合协调类型以耦合型为主,中西部地区省份以拮抗型为主。据此,提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升级普惠金融服务质量、完善地区要素资源配置等政策建议,以期促成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化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专业村类型形成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的专业村发展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文章以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专业村类型形成机理和主导因素分析框架,提出企业家精神是专业村形成的主导因素,分工与专业化、邻里效应与距离衰减理论是专业村形成机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传统文化与习俗以及经济基础决定着专业村类型.在此基础上,以河南省四个典型专业村为案例对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能人决定一个村庄能否成为专业村,而不同地理因素对专业村类型的作用大小和作用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基本支持所提出的理论框架,进而提出各地应充分发挥村内外能人的作用,根据其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专业村.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变化的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佑印  顾静  黄河清 《经济地理》2012,32(4):155-159,172
利用区位熵、产业集中度指数和产业结构变化指数以及产业结构变化方向四个理论模型,以2000—2009年旅游产业统计数据基础,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旅游核心产业之间的变化及差异。结果表明:旅游核心产业的区位熵总体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梯度递减格局,其中旅行社业的区域特征最为明显。从多年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旅游产业的区位熵总体呈现出区域均衡化发展的趋势;产业集中度指数方面区域特征相对较弱,但总体向酒店行业集中。发展趋势方面,总体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说明我国旅游产业间的空间差异也在向均衡化发展;产业结构变化指数近年来发展趋势相对平缓,空间方面总体呈现出北大南小,东、西部变化大,中部小的格局;产业结构变化方向有一定差异,但较为一致,总体表现为旅游景区业和旅行社业上升,旅游星级饭店业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基于FA-SOM神经网络的农业技术水平省际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5大方面的13个指标,构建出区域农业技术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引入FA-SOM神经网络模型,对中国农业技术水平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的结果,把农业技术水平分为5个类型,并从总体特征、局域特征两个层面探讨了中国农业技术水平的空间格局及其内部差异。  相似文献   

18.
基于网络关注度的湖南省居民旅游需求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2014年湖南省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等有关数据,利用季节强度指数、旅游需求偏好指数,揭示湖南省居民旅游需求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影响其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发现:年内居民对景区旅游总需求呈山岭型变化,对单个景区的旅游需求存在单峰、双峰、多峰3种类型;居民对景区旅游需求的年内时间变化主要受到景区资源特性、气候舒适度、节假日、景区景观季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单峰型景区旅游需求的季节性差异相对较大,双峰型和多峰型景区相对较小;全省居民对景区的旅游需求在空间上呈"多中心"分布,其中最主要的3个中心为以凤凰古城为主的湘西景区群、以衡山为主的景区群和以长沙世界之窗等为主的长株潭景区群;居民对景区旅游需求空间分布主要受到景区级别、经济发展水平、景区类型、空间距离、可进入性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9.
农业生态效率是衡量农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以农业碳排放和农业污染排放综合指数作为非期望产出,利用组合DEA模型评价了2000—2016年中国31个省份的农业生态效率,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了两种前沿距离下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东、中、西部农业生态效率呈现出"U"型发展格局;基于两种不同前沿距离考察,中、西部农业生态效率被低估。(2)两种前沿距离下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但集聚水平较低且具有一定的波动性,有些年份表现出微弱的空间分散趋势。(3)两种前沿距离下农业生态效率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热点"及"冷点"的省份数量均在减少,且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因地制宜制定地区农业生态化发展政策、创新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是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20.
选取2009—202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借助门槛模型实证探析农业高质量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农业高质量发展显著促进了共同富裕,且该作用具有持续增强的动态规律特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共同富裕促进效应存在空间异质性,表现为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影响分别呈现出边际递增非线性、倒“U”型以及正向线性特征;数字普惠金融、公共财政支农偏向对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关系的调节作用呈“N”型特征,数字农业生产力对二者的调节效应则呈倒“U”型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