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政府以行政手段动员救灾方面有一定优势,但仍然缺乏系统的灾害经济学理论与政策体系。只有在此方面有所突破,才能提升科技防灾救灾的能力和水平,真正形成市场经济体制下防治灾害的科学投资体系和管理运营机制,最大程度地降低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全球各类灾害进入频发期,世界各国在防灾救灾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我国一直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并且在救灾体系建设方面起步较晚。本文介绍了一些典型国家在救灾行政体系建设、法律保障建设、专业机构建设以及与非政府组织协调方面的一些经验,总结出一些对我国救灾体系建设有益的经验,希望能够结合国情兼收并蓄,提高我国的救灾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对于社会保障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定义进行解释,对灾害风险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则介绍了国外的相关灾害风险补偿机制(以地震救灾为主),由此得出启示。第三部分提出借鉴救灾的相关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发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作用,为把灾害造成的风险降到最低而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包晓 《经济师》2009,(11):51-52
构建心理干预机制是完善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政府在重视“物质救灾”的同时,更要认识到“心理救灾”的重要性,要逐步在心理干预立法、心理救助人才培养、社会支持系统完善、信息传播、危机教育、心理干预制度及程序健全等方面加强心理干预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的生态学、经济学和灾害学基本原理,提出了防治林业生物灾害、维护森林健康的基本策略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系统阐述了构建"三项机制",系统防治腐败;健全"六个机制",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制度笼子更坚固。提出要更加有效地预防腐败,发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优势,求真务实,注重实效,抓好落实;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廉政文化建设,健全完善制度;要在领导机制上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有效预防和治理腐败。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逐步增长,保加利亚政府也逐渐加大了国内救灾体系的建设力度,在加强政府职能和技术投入方面都有新的举措.本文简要介绍了保加利亚在设立国家灾害与事故部、建设自然灾害监测中心、开通欧盟国家统一的救援电话等方面的情况,同时还揭示了现存的一些问题,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灾害学原理系统分析了我国区域灾害基本特性及灾害区域划分,详细分析了东北灾害区的灾害种类、成因以及演变趋势。本文认为建立区域灾害防治体系是区域灾害管理的关键。以东北地区为例提出了灾害防治体系的框架。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我国重大地震灾害易引起财政剧烈波动的现实背景,借鉴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保险机制替代财政救灾的方式,根据我国地震相关历史数据,通过构建地震灾害财政救灾支出负担的积累模型,模拟了在不同保险金额下2014-2020年我国地震灾害财政积累救灾支出负担的变动情况,并以此检验保险如何平滑财政波动风险的事例。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购买保险可以有效地平滑财政救灾支出的波动性风险,且波动性与保险赔付呈反向关系。在98%的置信区间与10%的赔付率下,100亿元保额的地震保险可以使财政积累救灾负担的上下界各有08.%和12.%的下降,而1000亿元保额则可以基本消除财政救灾支出的波动性风险。文章研究表明,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运行,有助于政府优化灾害管理、提高救灾效率、发挥市场功能和尽快建立巨灾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10.
白丽萍 《经济师》2010,(2):23-24
灾害救助社会化意味着政府虽然是救灾应有主体,但并非唯一主体,企业、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众等也有承担救灾的责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灾害救助社会化改革逐步加快,2008年抗震救灾中,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救灾,从捐赠救灾款物、人员搜救、医疗、心理援助到灾后重建、社会监督,中华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也为中国政府和人民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印象,这表明我国灾害救助社会化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区是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节点,研究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碳排放和生态效率时空特征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完成“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将耕地利用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体系中,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基于县级尺度,揭示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碳排放和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2007—2017年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碳排放量呈现出“先波动上升再下降,最后趋于平稳”的态势,且在县级空间尺度上呈现出由2007年的中北部集聚分布状态演变为2017年的零散分布状态;2007—2017年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总体有所提高,且趋向于空间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法律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其主要原因表现在社会体制、法律制度和地方政策等几方面.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必须从社会体制创新入手,加强整体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建设,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法律机制及相关的配套制度,依法维护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益.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若干主要国家的比较研究发现,面对重大灾害事故时,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可形成重要的、有机的应对组合,较为妥善地解决遗属的长期生活保障问题。中国可借鉴国际经验,扩大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完善工伤保险、养老保险遗属补偿制度,明确遗属待遇是社会保障制度减灾和重大灾害事故风险补偿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堤垸是洞庭湖区最为重要的乡土景观类型,综合了 农业生产、水利调控和聚落建设。人们在湖区的淤洲上建设堤 垸来控制垸区的水位,以获得生活和生产空间;数百年的堤垸 开垦历史,使得洞庭湖区几乎每一寸土地都经过了设计,积累 了大量的水土整合经验。从风景园林的视角出发,将堤垸看作 一种空间结构和文化表达的结果,而不单纯是水利工程的产 物;通过系统分析和图解的方式,探索堤垸景观的空间设计法 则,推断和解读这类景观的发生机制和特征。首先,简要阐述 了洞庭湖区堤垸的围垦历史,理清了堤垸的发展脉络;其次,总 结了湖区堤垸的现状空间分布情况;再次,从水利、垸田和聚落 3个空间层,对不同空间层、不同尺度下的堤垸空间及其嵌套式 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解析;最后,总结出洞庭湖区的堤垸景观具有 堤垸的更新性、尺度的层级性、形态的整体性等相关特征。上述 分析可以使人们对洞庭湖区的堤垸景观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刻的 理解,并获得堤垸保护与转型的线索。  相似文献   

15.
科技条件平台共享机制建设:难点与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当前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起使各类科技条件资源充分而高效共享的机制,因为平台的有效运行主要取决于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平台制度体系的建立与运行.这是我国平台建设的难点,也是必须突破的关键问题.本文力图针对我国平台建设的现实情况,对平台共享机制建设面临的一些难点和需要把握的关键点进行探索分析,希望对于国家和地方平台共享机制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师》2018,(4)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权力清单制度建设,地方政府推进权力清单制度建设工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在诠释权力清单制度的内涵,深刻考察权力清单制度建设的历程的基础上,合理分析目前地方政府在推进权力清单制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改进权力清单制度建设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我国当前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起使各类科技条件资源充分而高效共享的机制,因为平台的有效运行主要取决于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平台制度体系的建立与运行。这是我国平台建设的难点,也是必须突破的关键问题。本文力图针对我国平台建设的现实情况,对平台共享机制建设面临的一些难点和需要把握的关键点进行探索分析,希望对于国家和地方平台共享机制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基于制度变迁理论,对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将园区变迁过程划分为地方自主探索、制度建设与供给、中央主导下的全面创新实践、总结调整和进一步的制度创新四个阶段。认为农业结构调整升级政策、经开区和高新区建设实践、农业科技国际竞争等在变迁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且变迁带有明显的政府主导色彩,兼具渐进性和路径依赖性特点。针对当前农业科技园区存在的制度优势下降、制度创新乏力、激励约束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创新资源要素投入机制、完善园区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配套政策体系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SARS事件谈信用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3年春 ,非典型肺炎 ( SARS)肆虑中国。在应对 SARS灾害中 ,社会主体行为折射出我国社会信用的危机现状 :政府的公信度一度降低 ,许多企业恶意失信 ,许多个体诚信缺失。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和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也是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当前 ,只有启蒙全员信用意识 ,以制度建设为先导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夯实社会信用体系的数据基础 ,规范信用行业 ,才能够日臻成科学、规范、长效的社会信用体系机制 ,不断推动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相似文献   

20.
建立逐年稳定增长的防灾减灾投入机制不仅会从根本上改变当前中国防灾减灾投入不足的局面,同时会促进社会各个层面积极探索新机制和新模式,寻找不断完善符合中国防灾减灾特点和规律的支持策略,实现防灾减灾投入水平和使用效率的大幅提高。建立逐年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调整投入重点,由注重减灾、救灾向注重灾害发生前的预警系统、灾害发生中的救援系统、灾害发生后重建系统的整体布局、合理配置转变,将是中国防灾减灾未来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