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限价商品住房管理模式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各地的房价涨幅居高不下,已经对城市中低收入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造成很大影响.为了缓解供需矛盾,稳定住房价格,中央提出了"双限双竞"的宏观调控措施,各地也纷纷依据精神推出了限价商品住房供应政策.文章主要从限价商品住房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结合国内几个城市的相关政策经验及存在问题,提出对限价商品住房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一、宁波住房保障实施情况宁波住房保障工作从2002年开始启动。发展至今,已基本构建起了以商品住房为主体、经济适用住房(含限价商品住房和低收入家庭住房)和廉租住房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城镇住房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区别对待、分类供应"的住房解决机制。即中等及以上收入家庭购(租)商品住房、中等以下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最低收入家庭享受廉租住房。  相似文献   

3.
《辽宁经济统计》2009,(12):34-35
《中国证券报》12月07日刊载宣宇的文章指出,在目前高房价的背景下。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广大中低收入居民的安居问题,区分住房的基本生活消费品和奢侈品及投资品两种属性,区分两种不同的需求群体,形成多层次保障性住房市场和住房的奢侈品及投资品市场,隔离两个市场价格的联动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4.
以限购为代表的住房需求管理政策是否应退出,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论文将住房限购政策抽象为针对"住房投资性需求推高房价"这一假设命题所进行的准自然实验过程,在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尝试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对该准自然实验过程作了量化描述与实证分析。基于中国115个城市数据实证结果发现,在控制收入变量后,限购政策对限购城市房价的水平值无显著负面影响。实证结果支持了投资性需求是推高房价重要因素的命题,单纯扩大供给不足以平抑房价波动。住房需求管理政策不应被退出,但限购政策可能被更科学的需求管理或需求引导手段所取代。  相似文献   

5.
张景飞 《企业导报》2010,(10):40-40
即国务院出台决定,限期78家主营业务非房地产的央企退出房地产市场,国土资源部也进行土地出让方式的改革,主要是在部分城市进行试点,对以往"招拍挂"的方式进完善。然而,是不是招拍挂导致的高房价,土地出让制度的二度改革能否真正降低房价、满足住房需求,必须深入分析原因和可能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媒介视点     
正央行降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4年11月22日起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0.25和0.4个百分点。同时,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深圳特区报》的报道认为,利率调整更多的是从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等方面考虑,并非直接利好房地产市场。近年来房价持续快速上涨和部分城市盲目扩张,今年以来的这轮调整正是市场周期性规律作用的结果。在市场化改革、分类调控、房地产税收改革、住房信息联网等政策预期影响下,住房市场正在逐步回归居住属性,住房消费也将更趋理性。如果高房价和购买力脱节的矛盾得不到解决,库存消化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试论城市住房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市住房市场是一个垄断竞争市场。房地产开发商数量较少,住房是有差别的同种产品,土地由政府独家供给,住房需求中有大量的投机需求,由此决定着住房市场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均衡量少于最优数量,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政府规制住房市场的基本思路是,构建商品房市场和保障房市场,管控开发商定价行为和购房者投资性需求。  相似文献   

8.
刘洁 《数据》2005,(8):26-27
高需求带来高房价 房屋需求是在满足了食物需求后,全社会最迫切的需求.目前中国正处于这样一个阶段,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居住消费的渴望不断被提升上来.在这一阶段,住房消费表现得非常刚性,从而形成房屋消费的空前繁荣,在强劲的住房需求下,房价不断被推高将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被推高的程度取决于房屋的供给能力与消费需求之间的对比.  相似文献   

9.
<正>为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目前我国基本形成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房、公共租赁房等形式的多层次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然而,自各种保障性住房推出以来,关于其分配乱象丛生的报道就不绝于耳,从过去"开豪华车申请经济适用房""武汉‘六连号’事件"到近期"保障房变相单位福利房"等。"公平分配是保障房建设生命线",为了确保保障性住房公平分配,学术界对此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房价的组成中,其建造成本是相对稳定的,土地价格对房价的影响较大,但真正决定房价的应该是市场需求和宏观经济环境无论在北京、上海,还是在武汉,对于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房价是太高了。普通工薪阶层即使拿出省吃俭用一辈子的积蓄,也远远不够买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房价却仍在不断上涨,一旦超过大多数人的承受能力,需求量势必大幅减小。那么,高房价因何而来?  相似文献   

11.
杭州市政府日前明确提出,从今年起的5年内,将考虑交通便利、出行方便、可达性好等因素,合理安排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用地。杭州市计划在快速交通干道、地铁周边等交通和生活便利地区,重点选址建设一批以满足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为主的大型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区块,以及建设一批满足中低收入家庭自住需求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为主的限价商品房。  相似文献   

12.
一、经济适用住房的来由1998年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23号),决定停止建国后一直实行的公房低租金制度,实施住房分类供应制度。住房分类供应是许多国家行之有效的住房商品化与适度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制度。其精髓在于,针对居民不同的住  相似文献   

13.
基于"剩余收入法"的北京市居民住房可支付能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期以来,居民的住房可支付能力一直是我国住房政策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但是,住房可支付能力的测度一直是理论和实证的难点,特别是家庭收入差异以及住房质量差距的加剧又增加了住房可支付能力测定的难度.应用新的"剩余收入法"通过一个家庭购买一个"基准住房"总价格,并根据信贷政策测算了基本住房所需的融资成本,再测算基本的非住房消费,得到最低预算收入,并和真实收入比较来评估北京市居民的住房可支付能力.还比较了已购房改公房家庭和首次购房家庭的住房可支付能力.北京不同收入群体住房可支付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中低收入家庭存在购买能力不足,拥有房改公房能提高家庭的住房可支付能力,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对提高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可支付能力的作用很小.提出发展共有产权经济适用房来满足中低收入人群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解决居民住房一直是我国的一个重要民生问题,而高房价则成为解决此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因素是因为我国为解决经济危机所大量投放的货币;其次,“刚性需求”是我国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庞大的“刚性需求”推动了房价的持续上涨;最后,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以及存贷款的加息造成房价的居高不下。本文从住房结构的完善:增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税收政策的改善调整以及汇率的调控来解决高房价问题。  相似文献   

15.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中“地王”现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王”的产生既有土地供应、需求等基本层面的因素,也有分税制、招拍挂、土地国有等制度层面的因素,同时又受到国际国内经济运行大环境的影响.“地王”不仅会直接推高房价,还会提高房价上涨预期,形成地价房价相互抬高的恶性循环.“地王”增加了经济运行风险,不利于国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为抑制“地王”产生,要坚决遏制投资投机性住房...  相似文献   

16.
第一条为规范本市限价商品住房购买资格申请、审核和配售管理工作,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限价商品住房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京政发E2008J8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北京市中等收入以下住房困难家庭购买限价商品住房的申请、审核及房屋配售等适用本办法。  相似文献   

17.
限价房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与限价房紧密相关的四组概念 按照国家公共住房政策设计,限价房应该是专门针对中等收入群体的保障性住房,属于公共住房政策的一部分。为了明确限价房的含义,我们必须区别四组概念:限阶政策性住房、普通商品房、限价商品房和商品限价房。  相似文献   

18.
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限价商品住房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京政发[2008]8号)的有关规定,经市政府批准,现就本市申请购买限价商品住房的家庭准入标准及已购限价商品住房上市交易补交比例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9.
对城市住宅若干问题的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回顾了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和城市经营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围绕当前城市房价居高不下这个核心问题,笔者阐明了"回归住宅基本属性"、"住宅业不等于房地产业"、"炒房的实质就是炒土地"、"住宅应兼顾不同层次人们的需求"等几个观点,同时对当前一些对高房价的错误观点进行了剖析,并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由高房价衍生出的住房购买力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难题。近几年国内房价持续大幅上涨,加上贫富两极分化加剧,中国也正面临严重的住房购买力危机。本文从国际化视角描述了住房购买力问题的全球化,阐述了其产生的原因,重点分析了不同国家衡量住房购买力的标准,评价了相关政策的执行效果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