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电子政务最重要的内涵是运用网络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构建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得到政府的信息及服务.电子政务依托网络技术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全的隐患,安全问题成为电子政务中越来越被人们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孙建军 《质量跟踪》2003,14(12):7-7
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它不仅意味着政府要进一步地公开和透明,而且更意味着政府要利用信息通过网络去处理其职责范围内的部分管理事务.电子政务的实质就是政府部门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手段改变现有的管理体系,以适应虚拟的、全球性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同时也是为了适应社会运行机制的根本转变,这种新型的管理体系就是将大量频繁的行政管理和日常事务在互联网上实施,实现广泛意义上的政府机关间及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经由各种电子化渠道进行的相互沟通以及管理和服务.  相似文献   

3.
电子政务给世界各国政府改革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必构建现代政府管理模式.从电子政务的概念入手,阐述电子政务的涵义及模式,指出电子政务对政务管理方式创新的作用,最后针对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改进电子政务建设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4.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面向政府机关内部,其他政府机构,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和信息处理系统。网络安全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前提,电子政务信息要在电子政务安全可靠的条件下运行。鉴于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各种问题以及国外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经验借鉴,我们必须在正确认识电子政务环境安全的重要性从技术、管理、立法和意识这四个方面同时入着手。文章就电子政务在政府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我。  相似文献   

5.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引言电子政务一词是由英文e-government翻译而来。电子政务的概念起源于美国,现今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部门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实现政府管理信息化和自动化,以实现政务工作的高效、公开和正确。电子政务可使政府机关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进行沟通。电子政务将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它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同时,电子政务将支持政府部门完成信息采集、处理、储存、传输等项工作,并支持政府进行科学的决策分析、宏观管理,更好地完成各项政府职能。我国的电子政务已进入起步阶段,并取得…  相似文献   

6.
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面向政府机关内部,其他政府机构,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和信息处理系统。网络安全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前提,电子政务信息要在电子政务安全可靠的条件下运行。鉴于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各种问题以及国外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经验借鉴,我们必须在正确认识电子政务环境安全的重要性从技术、管理、立法和意识这四个方面同时入着手。文章就电子政务在政府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我。  相似文献   

7.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实现快速发展,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工作方式。其中,以政府机构最为明显,传统的工作方式已不能与新的历史条件相适应,随之,一种以公众服务为重心,以更快、更小、更高效、更经济、更现代为特征的电子政务逐渐走向了人们的工作模式当中。当前,国际上已有很多国家开始为实施电子政务而不断努力。近几年,我国在建设电子政务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其中也存在着许多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应针对重点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以此保证行政管理工作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8.
观点机关文化是多数成员共同遵守的基本信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管理制度以及群体意识、精神风貌、形象标识等具有机关特色要素的总和。机关文化一般是指机关及工作人员在长期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为多数成员共同遵守的基本信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管理制度以及群体意识、精神风貌、形象标识等具有机关特色要素的总和。机关文化建设本质上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机关内部的综合反映和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9.
电子政务标准化是部门间业务协同的基本条件,反映了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的成熟度.本文采用演化博弈的方法,研究政府部门间业务协同标准扩散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达到均衡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电子政务业务协同标准化扩散过程及其均衡点的主要影响因素有采纳业务协同标准采纳之前部门原有的业务基本收益、标准采纳之后所获得的部门内部价值收益、标准采纳有形成本、标准采纳无形风险等.因此,明确电子政务业务协同标准制定与推广部门的主导地位、加强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意识的结合以及实现电子政务业务协同与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有效融合是推进电子政务业务协同标准扩散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0.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决定,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这一决定进一步推动了电子政务的发展.电子政务发展正在并必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必将给档案工作带来深刻影响.电子政务发展对档案工作的影响可谓机遇和挑战并存,它为档案工作、档案工作者提供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革命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机关事业单位开展电子政务的前提是实现信息化,通过对机关事业单位信息化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建设机关事业单位信息化要做好的4个方面工作,即规范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网上名称;建立全省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数据库;做好国有专项资产管理和做好信息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12.
郝娇 《中外企业家》2013,(8Z):86-86
会计监督方式既有外部监督,又有内部监督。外部监督既有财政机关监督、审计机关监督、人民银行监督、证券监督机关监督等政府主管部门监督,又有保险监管机构监督、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档案管理监督等社会监督。内部会计管理是会计管理体系中的重点。内部会计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原始凭证的审核监督、对财产物资的监督以及对财务收支的监督。  相似文献   

13.
一、正确把握统筹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 随着全省区域经济整合力度越来越大,人们对审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经济组织管理方式的不断创新,当前的审计工作面临的形势、环境、任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要想寻求新的发展.就必须寻求与经济组织管理模式、布局相适应的审计工作组织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省厅适时提出统筹全省审计工作发展战略,旨在通过整合资源、统筹协调,充分挖掘潜在力量,提高全省审计机关整体效能.使审计工作更好地为全省改革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4.
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以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就昆明市行政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如何满足全市党、政机关各单位的电子政务应用需求.业务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以及公务员对政务信息资源、INTERNET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满足未来15年以上行政新区电子政务应用需求和信息化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5.
李俊 《审计文汇》2006,(10):40-42
一、电子政务审计研究的相关背景 2002年11月,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11届年会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T审计常务委员会认为,电子政务的出现给审计人员以及政府带来了风险和挑战,必须加以研究以便于发布相关指南并分享在这些方面的最佳实务。为此,这次会议成立了由英国、美国、加拿大、瑞典和挪威等审计机关所组成的研究小组,挪威为研究小组主席国。  相似文献   

16.
办公自动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公路系统普遍建成了机关局域网,设立了办公自动化试点,为公路系统提高行政机关的管理水平,加快内部信息流通与信息有效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文章试对公路部门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作一些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对“文档一体化“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东宁 《秘书工作》2003,(10):38-39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工作,一些机关单位掀起了办公自动化工作的高潮,带动了文档一体化在机关工作中的应用,一些部门的文档一体化项目已经开始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8.
于月英 《活力》2010,(21):96-96
一、行政机关的文档一体化管理随着我国政府向电子政务的迈进.电子公文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记录方式的改变已经扩展到全部管理活动和利用方式之中。文档管理事业正在处于一个完全被重新塑造和重新接受的时代。  相似文献   

19.
随着 Internet 在全球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相对电子政务而言,我国电子商务起步较早,电子商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们之间的发展是辨证的统一.它的建设与发展,为电子政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就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电子政务的影响进行一个探讨.  相似文献   

20.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和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电子政务顺利实施的核心问题 电子政务是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方式,是一个基于网络技术的综合性业务模式.建立电子政务系统参公众服务,必然要求这一系统必须是安全、可靠、抗灾难、可恢复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共享、交互和快速为这种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前提条件,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又为电子政务系统不断走向开放互联提供了巨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