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股权再融资、盈余管理与大股东的寻租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上市公司处于大股东的超强控制状态,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大股东在股权再融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本文研究了我国资本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效应.大股东通过操纵报告盈余来改变会计盈余的时间分布和误导投资者,从而攫取更多的隐性收益,造成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降低.研究结果表明:(1)大股东通过盈余管理在股权再融资过程中可以获得中小股东无法得到的隐性收益;(2)大股东的收益随着盈余管理程度的增加而提升,中小股东的财富随着盈余管理程度的增加而降低;(3)盈余管理程度的增加将降低上市公司的资本配置效率和企业价值.因此,大股东通过盈余管理实现了对小股东财富的掠夺效应,造成了上市公司资本配置效率、公司价值、声誉和后续融资能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大股东与小股东代理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公开增发新股与定向增发新股中的盈余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由于大股东在股权再融资中存在获取私人利益的动机,上市公司在公开增发新股和定向增发新股前都存在盈余管理现象,但公开增发新股前进行的是正的盈余管理,而定向增发新股前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与定向增发新股的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3.
盈余管理是一个令全球投资者和政府关注,但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使用修正的Jones模型对1999—2010年中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估计,可以看出中国上市公司存在较为严重的盈余管理,盈余水平与总资产之比的平均值为7.6%左右。对公司治理变量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作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和高管持股比例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显著为负;民营控股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倾向高于国有控股企业。这些结果意味着,中国需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降低盈余管理的幅度。  相似文献   

4.
从股东特质角度研究控制权转移的盈余管理问题,笔者根据控制权的不同把上市公司区分为国有控股和民营控股。研究结果表明,当第一大股东由国有股权转化为民营股权时,第一大股东有盈余管理动机,即国有股权私有化过程中存在国有资产流失嫌疑。当第一大股东由民营转变为民营时,第一大股东变更前后盈余管理存在显著差异。即第一大股东变更发生在民营企业间时,由于民营企业是一种“理性经济人”,因而显著地存在对业绩的盈余管理问题。当第一大股东变更发生在国有企业之间时,无论是无偿转让还是有偿转让,盈余管理的动机都不明显。而民营转为国有的例子在我国当前几乎不存在,但未来有可能出现。  相似文献   

5.
选择了2007—2009年中国A股医药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对中国医药上市企业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试图为优化中国医药企业股权结构,遏制过度盈余管理提供现实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医药上市企业股权性质与盈余管理不相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股权制衡度与盈余管理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选取2006--2009年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拥有控制权的大股东进行股份减持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和测度。经验证据表明管理层进行向上的盈余管理时,第一大股东售出股票,通过股价上升阶段出售获利。同时从数据还可以看出,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通过盈余管理水平进行股票出售获利的水平更高,这与中国从2005年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所造成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我国ST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股权结构、董事会和监事会方面,对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流通股与盈余管理无相关关系,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正相关,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负相关.此外,由于我国股权结构相对比较集中,致使股权制衡度与盈余管理正相关,没有发挥其约束作用.这些结果表明,股权适度集中,有相对控股权的大股东的公司盈余管理较轻,治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上市公司利益转移研究--基于冀东水泥的案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海林  郑垂勇 《当代财经》2005,(11):104-107
本文以案例的方式分析了缺乏制衡和约束的大股东通过盈余管理获取利益,并通过资金直接占用、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等手段转移利益。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随着外部监管的加强,大股东转移上市公司资金的动机并未减弱,只是手段更加隐蔽。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我国ST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股权结构、董事会和监事会方面,对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流通股与盈余管理无相关关系.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正相关.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负相关。此外.由于我国股权结构相对比较集中.致使股权制衡度与盈余管理正相关.没有发挥其约束作用。这些结果表明.股权适度集中.有相对控股权的大股东的公司盈余管理较轻.治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2008年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沪市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公司治理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内部董事比例、管理层持股比例、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第2-10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为了将稀缺的资本配置到优秀上市公司中,避免恶意融资,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配股融资行为进行了限制并直接诱发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虚增报告盈余以达到“配股资格线”的可能性,这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政策诱因。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抑制大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如完善对中小股东权益的法律保护,完善股权结构,加强审计力度和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程度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股权激励制度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提高激励股权数量的意愿可能诱发股权激励实施前严重的盈余管理;股权激励模式会对实施股权激励后的盈余管理产生显著影响,实行业绩股票模式时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比实行非业绩股票模式时的盈余管理更加严重;行权时长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性质也是影响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对上市公司具有较强的控制力,控制权转移前控股股东可以通过盈余管理行为这种低成本的方式取得私人利益,因而具有盈余管理的动机。文章以2002年~2005年发生控制权转移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这种动机。在控制权转让的预期下,当预期的报告盈余为正时,有调高盈余的动机;预期的报告盈余为负时,控股股东可能大幅调低盈余。而控制权溢价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表明收购者对控制权转移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的识别能力较为有限。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影响。以2008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选取2006—2008年间的相关数据作为估计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变量的基础,研究发现:可疑公司运营年度会表现出较低的经营现金流量和较低的可操控性费用,并有调高利润的趋势;公司规模过大容易引发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国家股、法人股、高管持股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正相关;流通股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负相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成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大小非减持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及监管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国A股市场2002年以前上市的共1 106家非金融行业类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研究了股权分置改革和大小非减持过程中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特征.证据表明,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之后,上市公司正向盈余管理行为显著增加;上市公司在大小非减持之前的4个财政年度,与没有进行大小非减持的上市公司相比,都存在差异显著的正向盈余管理.针对大股东通过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行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监管对策,以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大股东控制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隧道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Johnson等(2000)提出的"隧道效应"理论,以我国沪深两市2001年-2003年所有实施了配股和增发的155家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采用系统的方法研究了股权再融资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融资后的资金使用效率和大股东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居于控制地位的大股东,一方面利用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资格从中小股东手中融入巨额的资本.获取了大量可供其掠夺的控制性资源;另一方面,则凭借其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通过资金占用的方式将上市公司所筹集的资金转移到自己的手中,以此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同时,我国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内部控制系统并未能有效地阻止大股东的此种掠夺行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免遭大股东的侵害.因而,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更多地体现了大股东的意愿,表现出很强的隧道效应.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我国积极建立健全企业信息控制管理工作,企业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关系是其中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本文首先介绍了内部控制以及盈余管理的概念,并对企业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最后对企业日常内部控制以及盈余管理提出了建立健全风险评估系统、完善公司管理结构、建立自我评估体系、强化内部控制相关信息质量等一系列建议,确保我国企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我国2008-2014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笔者系统研究了内部控制对于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讨其对公司管理者在职消费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质量水平的提高,可以显著降低公司的盈余操控,而且相比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内部控制对应计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更显著;管理者通过对公司盈余进行操控,以增加其在职消费,且主要通过向上盈余管理,尤其是向上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内部控制质量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减少公司的向上盈余管理,从而降低管理者的在职消费;内部控制通过向上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来抑制在职消费的管控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国外关于大股东和公司治理方面的理论文献进行了综述,对包括公司治理的所有者-管理者之间委托代理问题,大股东的监督和控制作用,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控制权的私有收益以及多个大股东的作用等理论来源和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为分析我国的大股东控制和公司治理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赵静 《经济研究导刊》2012,(14):109-110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董事会引入了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一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盈余管理现象严重,管理者和大股东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的事例时有发生,极大地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和证券市场的发展,也不得不让公众对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产生质疑。通过选取上市公司样本,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独立董事结构的关系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发现了两者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最后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