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正>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是以追求人和自然高度协调发展为目的,以技术进步和人类生态意识加强为推动力,以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地尽其利、生态良性循环、经济稳步增长、社会显著进步为特征的一种崭新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型城市  相似文献   

2.
山丹 《北方经济》2014,(10):61-63
正生态型城市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前期阶段,是基于城市长远发展目标的系统过程,是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它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源、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生态型城市建设的目标是社会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和社会上的各种要素达到最高效率的运作。近几年,随着内蒙古自治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拥挤、住房紧张、交通堵  相似文献   

3.
生态城市建设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和谐相处与发展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如何调控城市这个复合的生态经济系统,探索一条能正确处理城市发展、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有效路径,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田园城市"首创于十九世纪末的英国,改革家霍华德认为,理想的城市应该是不仅能供养自然,而且能满足人类自身发展需求,达到城市自然生态舒适宜人,经济生态高效先进,社会生态文明和谐的人类理想居住区。  相似文献   

5.
一、生态城市及其内涵 1.关于生态城市的认识 生态城市(eco—city)是由苏联城市生态学家亚尼茨基于1981年提出的一种理想城市——自然、技术、人文充分融合,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保护,建立生态、高效、和谐的人类聚居新环境。  相似文献   

6.
刘昇  伊武军 《开放潮》2005,(9):98-99
生态城市也称可持续发展城市,其实质是城市与自然环境、人与生存空间的和谐统一及良性循环。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城市”曾经有过多种定义,目前国内较为一致的说法是: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与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在其中,人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互惠共生,物质、能量、信息得到高效利用,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为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生态城市是人类要寻找的"诺亚方舟",城市生态规划理论是建设生态城市的理论依据,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的"三赢",其中保护建设生态环境是前提,发展生态经济是核心,培育生态文化是保障.  相似文献   

8.
陈旖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3):19-22
城市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其发展模式演进对经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自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生态文明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生态文明战略背景下,城市发展逐步从经营城市转变到生态城市,并趋向和谐城市。生态城市、和谐城市是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展生态城市、和谐城市是实践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文章围绕生态文明理念,从空间优化的角度分析了典型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并对其发展趋势——和谐城市进行思考,由此提出对城市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艺是以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为题材,或者主要反映生态内容的文学和艺术形式。生态文艺从古至今经历了兴盛——衰微——复兴的发展历程。现代生态文艺的复兴对于人类回归自然,重塑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当代生态文艺必须创造性地开发生态文艺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0.
生态城市管理是把生态城市视为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控制和实施对生态城市的全面管理。有效的城市管理离不开良好的城市管理体制,生态城市建设需要探索适应生态城市发展的管理体制。我们既要重视发挥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又要充分发挥社区、社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企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同时,生态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上程,必须运用多种管理方式和方法,多"管"齐下,多种方法协调配合,相辅相成,确保生态城市持续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一、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分析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的主流价值取向主动与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自然生态效应(正效应和负效应)被自觉地纳入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之内,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为主旨.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从维护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重视资源和生态有限的支撑力,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可持续性、和谐性等四大特征。  相似文献   

12.
2008年,里水镇提出了全面建设"南海东部的生态新城"的发展目标。"生态新城"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建设"生态新城"是里水今后城镇化发展的方向,也是提高里水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人类将进入城市世纪和生态世纪。城市世纪,即全球城市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各国经济将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化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渐转向生态化社会,一个高度的生态明建设高潮正在全球兴起。而“天人合一”说作为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生态哲学思想.理应在这场生态城市建设的大潮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生态足迹看上海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定量测度和评价是加强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与众多量化方法相比,生态足迹通过测量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提供了一个核算城市、区域、国家和全球自然资本利用的简明框架。本文以上海市为案例,估算了1995年-2005年间上海生态足迹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2005年上海市生态足迹为3.68hm^2/人,其中能源生态足迹为3.03hm^2/人,而生态承载力仅为0.12hm^2/人。由此可见,上海地区单靠本区域内的生态资源(尤其是能源)已经无法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上海市的发展严重依赖其他地区自然资源的输入。因此,上海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区域生态资源外部供应的可持续性。在上海今后的发展中,保证能源安全,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节约型社会和提高资源规划管理能力是工作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建设生态型城市,创造最佳的人居环境,是推进镇江市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镇江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镇江建设成为沪宁线上环境最佳、最适宜居住的现代化生态城市的目标,体现了新时期人类的明与进步,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对于加快经济跨越发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城乡人民的生活质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凯兵 《魅力中国》2013,(13):73-74
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危机,特别是对于城市而言,生态问题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但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城市病”又成为城市生活的严重困扰。针对这种形势,力争对城市的发展前景进行探索,提出对解决生态问题的大胆设想,形成了新的城市发展和建设理念——生态城市论。  相似文献   

17.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环境污染愈发严重,产生了诸如生态环境破坏、交通拥挤、住房不足等"城市病",给城市居民的生存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与危害。事实表明,城市建设越是符合生态要求,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越稳定,人们的生活就越舒适。如何规划和建设更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满足人们对生态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生态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建设模式,是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的构建应以生态学原理为基奠,是基于社会,经济、自然三者高度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城市。  相似文献   

19.
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的主流价值取向和社会实践已能自觉地把自然生态效应纳入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之内.它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的核心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涉及环境保护,目前已经深入到环境与经济融合、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生态文明进步等更深层次的领域。因此,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指导思想对我们建设生态文明仍然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