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全面描述中国农民素质现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农民素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农民素质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王保国 《时代经贸》2007,5(11X):62-6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新时期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一项重大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全面系统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举措,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农民的民主法制观念、科技文化素质从总体上看与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是不相适应的,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而农村劳动力素质日益成为制约我国就业数量和层次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农民先培训后就业,以培训促就业,抓培训就是抓就业,正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加强非农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与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就是国民的生活方式向着城市化和现代化全面转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民生活方式由乡村向城市的转型又是重中之重。城市是人类进步、明的象征,没有城市化,就不可能有全面小康,而现在我国绝大多数人口还在农村,因此,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加快城市化进程,让更多的农民进城享受城市现代明,最终促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型,这是实现城市化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魏杰  张彩坋  宁静  李富忠 《经济师》2014,(12):16-18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城乡差距。为尽快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我们党和政府正在积极探索,努力实现这一目标。而农民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力量,农民素质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作用至关重要。文章通过分析提高农民素质对农民收入、农业竞争力、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生产率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城乡发展一体化中相关指标的具体作用,针对当前我国农民素质现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宋斌文 《经济前沿》2003,(10):44-47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最广阔的农村地区,农业是最大的弱质产业,农民是最大的弱势群体,围绕着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便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与难点。“三农”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在于农民就业极不充分,即农村存在十分普遍的隐性失业和显性失业问题。  相似文献   

7.
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民职业教育,直接关系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所在,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备举措,必须始终把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江苏省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虽然在全国名列前茅,但却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异,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农民素质的高低与其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三地区农民素质的不同是直接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文章在简要介绍调查背景、方法和对象等的基础上,重点对各地区农民素质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在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新时期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一项重大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全面系统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举措,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农民的民主法制观念、科技文化素质从总体上看与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是不相适应的,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而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所在。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影响整个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减少农民、加大农村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基层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11.
公正对待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没有农民的小康 ,就没有全面的小康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和难点都在农村。最需要的一种实质性变化就是减少农民 ,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这种变化的关键和基本出发点就是公正对待农民。公正对待农民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立足点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基本内容 ,也是事关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大事。  相似文献   

12.
提高农民素质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在21世纪 头20年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较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这十几亿人口的绝大多数在农村。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没有农村和农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 然而,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看,要全面实现我国农村和农民的小康目标,任务是十分艰巨的。目前,我国农村尚有3000多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还有6000多万人没有稳定地解决温饱问题,两项合计起来约有一亿多人。按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制订的关于小康的16项发展指标体系,到2000年实现了13项,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居民每天蛋白质摄入量、初级卫生保障体系建设3项指标没有实现,基本问题都在农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还引起了社会的需求不足,工业扩张受到市场约  相似文献   

13.
刘凡 《当代经济》2007,(10S):12-1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三农”,难点也在“三农”,而“三农”问题最根本、最突出的是农民增收问题。近年来,农民增收难,不仅影响了全市总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而且成为引发各类社会矛盾的主要因素之一。农民占我市总人口的80%,深层次分析阻碍我市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对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幼华 《当代经济》2007,(11S):38-40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当前,农村问题最根本的还是农民收入问题。增收难、速度慢、增幅小,长期困扰农村发展,影响农民生活。要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大农业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等办法解决农民增收难问题。  相似文献   

15.
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与农民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是我国全面小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是经过本世纪头20年的努力,农村在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生态环境诸方面都将达到一个比本世纪初总体小康的更高的水平。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使农民增收、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成倍性增长上。惠及全民、以人为本、全面富足、政府支持是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中的新视角和新发展观。达到全面小康目标时的农民是生活全面富足、具有市场经营素质、崇尚科学素质、政治自主素质、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环境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农民。  相似文献   

16.
严仍昱 《技术经济》2006,25(10):98-102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农民素质的高低最终决定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目前农民素质相对较低的社会根源是城乡公共品二元结构。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公共品二元结构使农民丧失了提高自身素质的经济能力、积极的社会环境条件和教育条件。改革公共品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公共品供给平等化,是提高农民素质的体制保证。  相似文献   

17.
牛常伟 《经济师》2005,(8):42-43
农民走出土地,转为城镇市民是繁荣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但是,我国目前有许多因素制约了这一进程的顺利实现,必须通过改革,扫除障碍,为农民进城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8.
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提高农民素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论述了当前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提出了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的根本性措施.  相似文献   

19.
陈雪峰 《生产力研究》2012,(10):33-34,10,261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问题。邓小平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对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有着十分深刻地认识,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农民问题的方法,新时期这一思想得到了新的发展,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和执政党群众基础的扩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略论农民增收的障碍及对策——以河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爱红 《经济问题》2008,(11):93-96,1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潜力在农村,而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农民因结构不合理、非农经济发展缓慢、农民负担重、农业投入不足、农民素质不高、政府服务不到位等诸多因素影响,农民收入存在多元化、不均衡、不稳定等问题,农民增收困难。探讨阻碍农民增收的原因并提出实现农民增收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