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企业具体会计准则规定,商誉只有在在购并时入帐,平时不予确认。商誉只确认外购商誉,不确认自创商誉。随着世纪之交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形资产中最无形的自创倍受关注,成为会计确认、计量的一大难题,在此谈些个人看法,求教于同仁。一、自创商誉确认者说译议反对确认自创商誉的理由是:自创高誉不具备会计确认的一项重要条件,即可计量性;确认自创商誉不符合稳健性原则;不符合会计目标的要来,即不能提供对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违背了传统的会计计价基础,即历史成本。这些理由在十年前可能是对的,因为自创商誉价值少时不予…  相似文献   

2.
企业并购经常存在商誉,并在初始确认时计入资产灸债表,后续会计处理则引起关于商誉减值测试和商誉摊销的广泛争论。商业并购行为所涉及经济内容不仅仅包含并购商誉价值,而且包含非商誉价值。并购商誉会计确认与商誉会计确认一样,应该进入利润表而不是资产负债表。非商誉价值不是商誉,更不能够进入资产负债表。企业并购行为所形成的支付差额应该采用立即注销法。  相似文献   

3.
李洁慧 《财会通讯》2007,(11):42-43
一、商誉的确认及会计处理在关于商誉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公认会计准则中,世界各国一般都只确认外购商誉,不确认自创商誉,确认的自创商誉仅限于在企业购并交易中形成的购并商誉。我国关于商誉的最新会计处理规范主要体现在2006年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中,《企业会计准则  相似文献   

4.
随着企业并购、改造、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活动的不断深入及知识经济的兴起,有关商誉的会计问题日益成为理论界和实务工作者关注的焦点。而在现行的会计实务中,只对外购商誉予以确认而自创商誉不予确认。文章从自创商誉的涵义入手,分析了现阶段企业不进行自创商誉确认的弊端,提出了自创商誉确认的必要性及核算的具体方法,目的在于阐述企业实务中应该对自创商誉进行确认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按照传统的会计模式和会计惯例,对于商誉只确认外购部分而不确认自创部分,这种观点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对于高科技企业已不适用。本文对在会计上确认自创商誉的可行性作了研究探讨,并对其确认与计量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浅谈自创商誉的发展及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会计学界在其他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使人们有机会借以重新审视有关商誉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1992年美国《会计月刊》发表了《商誉会计:彻底检查的时刻到了》一文,列举大量实例,对现行商誉的会计处理进行了批评。沿用传统财务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在会计上只确认外部购买的商誉,而不确认内部自创开发的商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确实存在着缺陷。一、关于商誉的相关理论(1)“好感价值论”认为商誉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有利的商业联系、良好的职工关系和顾客对企业的好感。(2)“超额收益论”,有的称“超额利…  相似文献   

7.
康均 《广西会计》2000,(6):21-23
在传统会计理论中,对企业的自创商誉不予确认。但在知识经济时代,自创商誉逐渐成为企业无形资产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而且占总资产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自创商誉的确认再度成为当前会计理论界的焦点话题。一、现有商誉确认理论的不合理性1.现有商誉确认理论不符合一致性原则。现有商誉确认理论只确认和计量外购商誉,而对自创商誉则不予确认。其理由是外购商誉的市场交换价值使确认具有可靠性。事实上,这种商誉确认理论并不科学,它违反了会计的一致性原则。自创商誉是外购商誉的基础,外购商誉是自创商誉的转化形式,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外购商…  相似文献   

8.
商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企业获利能力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商誉不能同企业的整体价值相分离.不能单独交换.不能单独转为现金:它难以进行可靠的计量:同时它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所以在会计实务上.理论界学者只确认外购商誉而不确认自创商誉。因为自创商誉比外购商誉更难以公允地量化.但自创商誉在很大程度上又影响着投资人等相关利益的决策。所以适当披露其会计信息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商誉的实质是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多种因素,如拥有较高的品牌度,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水平,稳定的客户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等等。这种能力在被买卖之前称之为自创商誉,被买卖后确认为商誉。对此《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商誉只能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以收购方的价格超过被并购企业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入账,自创商誉不加以确认。”对此项规定中自创商誉在会计实务处理中不加以确认笔者有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宋起 《企业活力》1996,(4):40-41
商誉的会计确认宋起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形象维护意识日趋强烈。近几年,经常可以看到关于企业发布自身商誉价值方面的报道,说明商誉价值已引起企业界以及社会的重视。这里谈谈商誉的计价确认问题。一商誉和商标权、专利权、...  相似文献   

11.
自创商誉确认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传统的会计模式和会计惯例,对于商誉只确认外购部分而不确认自创部分,这种观点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已不适用。本文对在会计上确认自创商誉的可行性作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2.
购买商誉的确认与计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萍 《会计之友》2003,(5):42-43
笔认为核心商誉以及被确认在商誉中本质上不属于商誉的资产要素是一种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购买商誉符合会计确认的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标准,应该在财务报表中对购买商誉进行初始确认和计量;购买商誉后续确认和计量的较为科学的方法,是在对所有商誉进行摊销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商誉价值的减损评价。  相似文献   

13.
康玲 《会计之友》2006,(30):11-12
按照传统的会计模式和会计惯例,对于商誉只确认外购部分而不确认自创部分,这种观点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已不适用.本文对在会计上确认自创商誉的可行性作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4.
商誉会计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各国对商誉会计没有统一的认识和处理方法,特别是“商誉”与“外购商誉”的混淆表述,使人们对商誉的认识及相应的会计处理产生误区。本文从超额盈利能力角度出发,对商誉会计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认为商誉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的特殊优异的无形资源,在本质上代表了一种比较优势;外购商誉只有满足获取超额盈利能力才能加以确认;超额收益折现法是计量商誉价值的较好选择;同时提出采用定期价值重估与减值测试相结合对商誉进行后续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15.
自创商誉会计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兵 《审计月刊》2006,(9):42-43
自创商誉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各种优越条件和无形资源。国际上对外购商誉作为资产确认基本达成共识,但对自创商誉的确认在会计实务中至今未被认可。目前,我国自创商誉因其不能合理可靠地计量而被排除在传统的会计确认体系之外。但持相反意见者也大有人在,如葛家澍教授曾指出:“在现代企业中,自创商誉是存在的,也是可以计量的……自创商誉之所以长期在会计上得不到反映,是由于传统会计有一些框框难以突破……会计中的一些传统偏见应当逐步改变。”自创商誉是否应进行确认。笔者认为,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随着会计计量技术的发展,自创商誉的确认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6.
商誉的确认计量亟待革新○中南财经大学石春茂商誉的来源有自创和外购之分,但现行的商誉会计实务却以此为切入点,来解决商誉的确认计量问题,值得研究。一、按现行实务,企业购买一家企业并愿支付超过帐面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价,形成所谓外购商誉,这是被购买企业业已存...  相似文献   

17.
商誉就其本质而言,是一项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在目前只对并购商誉进行会计处理的情况下,无论是摊销还是减值测试,都不能完全反映其经济实质。最能反映商誉经济实质的会计处理方法应当是在平时就将企业自创商誉确认为企业的一项资产,并对其定期进行评估;当企业发生并购时,产生的并购商誉也同样作为资产予以确认,之后的会计处理方法与自创商誉相同。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全球企业并购逐渐增多,而商誉是企业合并中的难题,国内外对商誉的会计处理既不尽完善也不尽相同。因此,让企业正确认识商誉及其价值,解决商誉的会计处理问题意义重大。本文对商誉进行了分析,对商誉提出了新的认识,回顾了商誉的确认及计量问题,对我国商誉会计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自创商誉入账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誉目前在会计领域备受关注。支持自创商誉的研究人员认为,商誉只在企业合并时才予以确认.既不能满足经营者正确报告受托责任的要求,又难以满足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而笔者通过对自创商誉确认入账支持者论证依据和观点的仔细分析发现,自创商誉的确认和入账,不仅不会给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者的决策带来好处,相反,只会给会计信息带来失真,给社会经济带来泡沫。自创商誉入账观点,是哲学上形而上学观点在会计学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商誉会计进行分析,认为目前国际会计界尚没有确认和计量企业自创商誉的规范,未进行负商誉确认使利润虚增,商誉会计减值测试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商誉会计理论体系、完善实务操作等一系列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