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并购重组中为了平衡信息不对称风险和保障上市公司收益,业绩补偿条款在投资协议中被经常用到。但业绩补偿条款的会计处理方式却没有统一规定,不利于并购重组的继续推进。本文通过上市公司案例研究,探讨业绩补偿的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分析国内外公司并购投资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公司并购投资的交易价格分布规律,应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别对应公司并购交易的三种基本形式建立了相应的风险度量模型,并进行了应用研究,为降低上市公司并购风险提高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3.
上市公司资产并购重组推动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上市公司真正转换经营机制,并且挽救了一批陷入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改善了这些公司的资产质量,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但是,上市公司并购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些问题和风险不但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和上市公司本身利益的损失,也损害了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更给并购公司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这些成因与风险都值得引起注册会计师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基金发展迅速,发展空间是巨大。上市公司为寻求进一步发展,纷纷设立基金以获得更高收益。文章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发起设立产业并购基金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产业并购基金能拓宽上市公司融资渠道和投资渠道,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应加强监督管理,慎重选择目标公司,减少其并购风险,并重视在并购活动进行业务整合。  相似文献   

5.
并购对上市公司业绩提升以及业务转型越来越重要,但并购重组形成的大额商誉,给上市公司未来业绩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商誉减值成为上市公司的主要风险。因此,防范与研究商誉减值风险是上市公司面临的重要任务。文章对近年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形成的商誉进行分析,发现上市公司并购"轻"资产公司形成巨额商誉已成为普遍现象,资产质量风险问题突出。在剖析商誉构成及实质、现行商誉存在减值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净化商誉确认、改进估值方法、对并购重组差额后续计量采用"在一定年限内摊销+减值测试"等相关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蒋弘  刘星  柏仲 《财会月刊》2020,(10):35-43
基于情绪ABC理论,通过构建上市公司投资吸引力综合评价体系,以2006~2017年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上市公司投资吸引力与并购融资决策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投资吸引力越弱,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就越强,公司采用定向增发为并购项目融资的可能性也越高.中介效应检验显示,投资吸引力对并购融资决策的影响以融资约束作为传递中介.研究还发现:制造业上市公司会面临更强的融资约束,也会更倾向于采取定向增发为并购项目融资;并购融资所需要的资金减少时,上市公司选择定向增发的概率会提高.由此可知,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改善自身状态来提升投资吸引力,以摆脱较强的融资约束.在分析上市公司的并购融资决策时,更需要关注"具体融资方式偏好".  相似文献   

7.
提高上市公司并购效率是我国目前资本运营中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资本组合理论对公司并购中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的资本组合、组合风险以及组合的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对两公司合并的收益率分析以及换股比率和持股比例的优化研究成果,对提高上市公司并购效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根据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0~2020年的披露数据,用OLS方法检验并购商誉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发现:并购商誉越高的企业融资约束越大,其主要作用渠道是高并购商誉增加了企业完成业绩承诺的难度,加大了债务违约风险,导致企业获得的投资减少;高并购商誉存在虚假信息,增加了信息不对称程度,企业股权融资成本增大。在更换不同的融资约束测量指标、进行PSM匹配和加入工具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有效。进一步研究发现,非国有企业、外部治理水平低和高管高度自信的企业融资能力更弱。本研究深化了高并购商誉给企业带来风险的分析,为并购及投资风险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上市公司并购投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公司并购的"成功悖论"引发人们对公司并购行为的重新审视.从行为经济学中的管理者非理性假设出发,实证检验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特征与公司并购投资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显示,出于自身利益的长远考虑以及公司并购普遍败绩的现实,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对并购投资表现出较为谨慎的态度.但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与管理者的自信程度高度相关,说明并购投资行为实际上同时受到自由现金流以及管理者自信程度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0.
石鹏 《价值工程》2019,38(35):32-33
国有企业是承载着国家实现经济目标的重任,担系着国家健康运转的重要职责。近年来国家提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针,鼓励国有资本投资民营企业。2018年以来国内大量的国有资本通过并购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模式,完成改革。这些并购是基于怎样的战略目的和商业逻辑,大量的并购给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带来了哪些效益和风险?并购会给市场经济体制带来怎样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将从国有资本并购上市企业的运作模式探究,通过对国有资本并购上市公司背后的动因及模式分析国有资本的运作模式背后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周凤莺 《价值工程》2011,30(18):127-128
近年来,外资以跨境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方式已经成为中国利用外资的一条新途径,论文在分析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特征的基础上,对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趋势进行了展望,指出:在全球经济逐步恢复,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的背景下,国外资本必将掀起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投资与并购的新浪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并购来达到成长目的是目前上市公司普遍采用的一条途径.但是并购中也隐含着风险,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带来风险连锁效应.本文分析了暴风科技并购成长模式及其面临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控建议,希望对其他上市公司并购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提高上市公司并购效率是我国目前资本运营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运用资本组合理论对公司并购中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的资本组合、组合风险以及组合的优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国资本市场的公司财务研究:回顾与评论(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有关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探讨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而这方面的分析又可分为如下两大类:一类研究主要基于并购行为的市场反应;另一类研究主要通过比较并购前后企业经营业绩的变化,来分析并购绩效。  相似文献   

15.
面对加入WTO的巨大机遇与挑战,国内行业整合迫在眉睫,为增强竞争实力、扩大市场份额,企业并购扩张的步伐越来越快.上市公司是国内企业优势资源,必然成为并购与反并购的焦点所在.而股权分置改革后的全流通时代,并购的机会和风险剧增.但可以预见,机会的增量大于风险的增量,上市公司的并购将会更加如火如荼,并进一步推动行业整合及至资本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典  徐富强 《会计之友》2021,(17):19-26
并购重组在盘活资本市场存量资源,助力企业外延式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大规模商誉溢价.近年来,上市公司因并购商誉引发股价"暴涨暴跌"之现象愈演愈烈,引起了市场各参与者的高度重视.文章结合股价崩盘风险与行为金融理论,分析了并购商誉、投资者情绪对企业股价崩盘风险间的影响,以及投资者情绪对并购商誉股价崩盘效应的影响.基于2010-2019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存在并购商誉且并购商誉净额规模越大的上市公司,其股价未来崩盘的概率越高;投资者情绪不仅会使企业股价崩盘风险上升,还使得并购商誉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加剧作用增强;投资者情绪的一系列股价崩盘风险影响力仅由情绪高涨状态所驱动,投资者情绪低落时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17.
并购重组既是资本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也是上市公司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和价值的方式之一。但与此同时,上市公司在并购重组前后面临的一系列风险不容忽视。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并提出了一些风险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8.
吕春竹 《企业研究》2012,(22):87-88
企业并购是一项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商业行为,许多企业希望通过并购转嫁产业危机,规避投资风险,化解企业债务,扩张企业规模。企业并购也是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合理配置资源的手段。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企业的并购额在过去的五年里以每年70%的速度增长,而且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也为我们勾画出上市公司收购兼并的蓝图。在并购越来越广泛的被企业采用的今天,正确认识企业的并购也显的越来越很重要。本文主要对企业并购中存在的财务风险与控制对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并购既是上市公司提升市值、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资源整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其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效的并购能使企业实现几何级数增长,失败的并购则会使企业损失惨重,甚至破产。为避免落入并购陷阱,笔者对并购风险进行分析,并就用好并购提升国有上市公司的运营质效展开思考,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上市公司并购是取得协同效应、实现战略性扩张的重要手段。本文阐述了上市公司并购中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了并购中常见的风险事项,结合并购案例提出了强化并购整个过程内部控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