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5世纪末至 1 7世纪中叶 ,中英两国都处于中古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 ,随着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海外贸易势力的消长对社会转型的影响至关重要。中英两国虽然共同面临着发展海外贸易的历史性机遇 ,但是中国日益退缩而英国后来居上 ,从而深刻影响了两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 ,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两国海外贸易商人主体权利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形而上学是人类精神的本性,是人对已有确定性怀疑并对终极关怀执着追求的一种特有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当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分别从不同的出发点力图消除和克服形而上学,结果却使自己的理论陷入独断与绝对。科学主义强调理性、逻辑、追求所谓严格性、明晰性,却失去了精神所独具的无限性、超越性、终极性;而人文主义强调终极体验,如意志、直觉、生命等非理性因素,却失去了理性、逻辑作为把握世界的普遍性、有效性、现实性。维持根斯坦和海德格尔的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内在分裂与冲突,从而使形而上学精神重放异彩。二十一世纪正逢人类知识的整合时期,形而上学作为人类精神本性将在未来哲学发展中更加突显出来。  相似文献   

3.
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男女地位问题。目前,我国也已把落实男女平等纳入基本国策。 男女地位不平等的原因何在?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就是人类将自己和自己的社会生活不断生产与再生产的历史。而生产包括人的生产、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4.
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两种基本文化,科技文化体现的是求真、理性、规范、公平、宽容、批判、创新、效率、协作等科学精神,具体地说,求真地科技文化体系的基本内核:理性与规范是科技文化的价值观核心:公平与宽容是科技文化的突出特点:批判与创新是科技文化的根本使命;效率与协作是科技文化的组织功能要求,它们构成了科技文化价值观体系的基本构架。科技文化是以自然知识为基础的,在人与外在自然世界的两极中,侧重点在于关注外在世界,它体现在一系列的科学精神之中。  相似文献   

5.
幸福感是人民群众对自身生存发展所处客观环境满足程度的心理感受。提高幸福感,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的普遍永恒追求,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体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民众幸福感具有阶段性特征,反映了不同发展时期民众追求目标和认知程度的变化。在现阶段,关注和改善民生是提高我国民众幸福感的根本着力点。民众幸福感源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其中文化发展繁荣则属于提高民众幸福感的精神条件。  相似文献   

6.
鲁迅与金庸的作品有着相近而又不同的渊源。他们都生活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大时代,他们不约而同的探寻国民灵魂的劣根性,而面临的不同的时代主题两人作品指向的具体方位又有所不同;两人的生活经历的不同造成了他们作品风格和内涵的相近与差异;多种文化精神对两人作品产生了相似而又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时期经济领域内道德失范现象严重,随着财务丑闻层出不穷,会计行业的信用屡受怀疑和关注.不能诚信执业的问题成了会计行业的一大弊病。会计诚信缺失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近年来会计造假案件的频频爆发,美国的安然、我国的银广夏等知名大公司相继曝出假账丑闻,致使会计行业的公信力和独立性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质疑,使会计信息这一“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的信誉受到了严重损害。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如何走出诚信危机,再塑会计的诚信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人性、爱情及共感受的悖论——解读昆德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永宁 《开放时代》2005,(5):151-158
他与先哲们或尚存的大师们的共通之处告诉我们,抓住当今人类精神真实的存在,一是要避开昔日辉煌的金字塔,从一个个毫不起眼的蜂窝中见人所不见,发掘所谓现代和后现代社会多元的真理;二是应不辞艰辛地走进人的精神世界,包括内心最隐秘的角落,不仅要认识人类共同的精神体验,尤其要深入自己往往无法走进的自己的精神世界,从那里寻求真正的非物质的“生命之轻”。  相似文献   

9.
信仰是可信与确信的统一。根据确信与可信的不同地位,可以把信仰分为宗教信仰与科学信仰。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存在着一种信仰危机,重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是社会转型时期党在社会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重要任务。可以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方面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信仰的确立。  相似文献   

10.
政治合法性在社会转型时期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将在社会转型的语境中,从宏观社会环境的变迁下把握中国政治合法性在现实上的发展变化,并探寻当前政治合法性危机凸现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