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前严峻的新药研发形势下,本文提出进行医药企业新药研发中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观点,增强企业的新药研发主体地位,促使企业成功地从单纯的生产型企业向研发生产型企业转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产业》2021,(4):27-48
在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进程中,一大批优秀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产学研合作为突破口,以项目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联合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攻关,进行新技术、新产品及新工艺的研发推广,充分发挥各方资源互补优势,加速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进程,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发展格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了表彰在产学研合作创新中取得的重要成果,经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奖励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公示,对以下成果授予“2020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相似文献   

3.
当前面临知识经济和技术进步的挑战,各国纷纷致力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多年来,江苏的产学研合作一直走在全国各省前列,通过培育企业创新能力、挖掘高校创新源泉、构建创新联盟和创新平台、搭建国内外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等,推动江苏产学研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4.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措施。由企业的自身积累和创新到产学研互动创新,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普遍趋势。江苏省常州市以科教城为载体,集聚高层次研发人才和管理人才,使科教城成为科技创新的孵化器、新型的现代化的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对外辐射平台。其引进名校、名院等高科技研发资源为当地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服务,具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党中央、国务院早在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和随后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曾明确提出,要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相似文献   

6.
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与民生科技产业发展研讨会上,25位来自政府、企业、大学、研发机构、金融机构、学会协会、产学研基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代表紧紧围绕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与民生科技产业发展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大力发展民生科技产业,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和案例分析。本刊撷取此次研讨会的专家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企业研发机构是企业集聚创新资源、开展技术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载体,大力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举措。基于科技统计年鉴、经济普查等主要数据,研究分析山东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整体情况,剖析山东省企业研发机构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山东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能够有效整合企业.大学,研究院所的技术。设备、人才.资金等各类资源,集中精力攻克产业战略高技术、超前技术以及共性技术;能够有效降低研发成本、分担研发风险、共享成果收益,形成长效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能够为行业企业提供产业技术交流和研发平台,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学习、共同研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积极营造良好环境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充分认识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意义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和随后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  相似文献   

10.
2006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温家宝总理在会议上指出,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2006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强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  相似文献   

11.
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把产学研合作提升到新的高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以后,国家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是企业的主体地位显著提升,产学研合作日益紧密。2010年企业研究开发(R&D)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总额的73.4%。高校、科研院所主动深入企业、与企业合作研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目前研究型大学来自企业委托的横向科  相似文献   

12.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发展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重大创造性、突破性、交融性、创新主体多元化等特征决定了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面对技术创新战略协同性不强、产业技术创新质量不高和创新管理效率偏低等问题,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应推进科技创新制度顶层设计,增强产学研合作的协同性;完善创新责任与利益分配机制,增强创新主体创新积极性;加强产学研合作公共服体系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产业》2021,(4):50-51
为促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意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按照《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认定与指导办法》,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组织产学研界专家对2020年申报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进行了调研和评审,评选出一批在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过程中成效显著、具有一定引领示范作用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现将名单予以公布。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产业》2013,(7):52-53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围绕国家产业振兴计划,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及国务院有关规定,做好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以下简称产学研基地)认定和指导工作,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产学研基地应拥有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条件和技术创新氛围,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高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这是十八届三种全会《决定》对如何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全新指引。  相似文献   

16.
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产学研融合是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的有效方法.江苏省自2013年启动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建设,坚持把产学研合作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系统,促进了经济与科技的紧密结合.文章在概述江苏省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现状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江苏省技术创新体系构...  相似文献   

17.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企业就没有生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尽快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而迫切的任务。作为第十届中  相似文献   

18.
2012年以来,上海市按照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要求,积极推进企业为主体、多模式、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协同创新,促进企业提升技术创新的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求十分明确。借此机会,与大家交流四点想法,概括为"四个有":  相似文献   

19.
《发展》2012,(11):14-15
(一)全面推进自主创新。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和市场环境,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投入、研发和成果应用转化的主体。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计划,支持骨干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强重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创新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20.
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我国今后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重大任务.其中,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创新能否健康发展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