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纵观历次成功与巴菲特共享午餐的商界精英,华人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尤其是2008年有“中国私募教父”之称的赵丹阳以211万美元成功拍得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成交价创下历史之最。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进程。发达国家垄断生产关系在全球范围内急剧扩张,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已成为全球化的第一推动主体。认为全球化一定会带来经济全面增长,就业增加,人民生活改善,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是“互补”,都是“赢家”,是一个认识误区。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全球化的规则是由国际倾向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等重要世界性组织制定的,谁出了钱谁就有权决定游戏规则,它必然产生利益分配的不平等。最重要是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最大限度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遏制它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6.
7.
最近,“航空联盟”的延续和国产轿车新一轮羞答答的“价格战”,正成新热点。我们在呼吁价格竞争时,值得注意的是:有的现象属于违反“游戏规则”,对此有必要公开批评;而有的现象属于企业自主行为,虽然可能有碍产业发展,但最好以商榷取代批评。因为,我们正进入市场经济时代。 相似文献
8.
9.
"25年后,北京房价能否涨到80万元/㎡?",如果你用这个问题在北京街头随便问个路人,他肯定会觉得,不是你疯了就是市场疯了。但在最近,《人民日报》和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的董藩老师却为此较上了劲儿,双方对于北京未来的房价会不会卖到80万一平米展开了口水战,并且引来无数网络围观者"互掐"。北京房价真的能涨到80万元/㎡?董藩老师的万言博文说的很清楚, 相似文献
10.
苏南模式是苏南人民创造的经济社会发展之路,不承认苏南模式的存在或否定苏南模式都是不可取的,苏南模式与温州、珠江等模式一样,都是改革开放条件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进入新世纪,为适应变化了的国内国际环境,苏南模式必须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如何看待“刘易斯拐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正梁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0,(7):33-35
从今年初的"沿海用工荒",到前一时期的丰田"罢工门"、"富士康"事件,一系列劳资纠纷事件和全国多个地区纷纷调高最低工资标准等现象,使得一个经济学名词"刘易斯拐点"成为当下的热点话题,"拐点"是否真的来临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经济学界高度关注和激烈争论。笔者对此问题试作简要梳理,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13.
《经济日报》刊登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居民储蓄的增速略高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表明储蓄增量不仅来自于居民和企业的增收,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居民的“超储蓄”。如何看待中国居民的“超储蓄”增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任兴洲认为,中国储蓄率居高不下是社会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她分析说,首先是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去年由于公务员增加工资、财政发放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同比有所增长等因素,使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明显增长。由于中国股市“行情”不尽如人意,部分投资股市的资金也转为银行储蓄。据央行调查显… 相似文献
14.
“延长退休年龄”我们如何看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波经济》2010,(10):48-49
最近,关于“是否应该推迟退休年龄”的话题又再度引发热议。起因是在《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的发布会上,人保部副部长王晓初表示,有专家指出,到2035年我国将会面临两名纳税人供养一名养老金领取者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外汇金融资产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充足、合理的外汇金融资产和健全的外汇金融资产管理体制,是应对内外冲击的重要防线。对于我国来说,资本项目的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必然进程,随着我国资本项目开放度的放宽,外汇金融资产规模也在不断攀升,这既体现了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市场清淡,消费需求增长幅度乏力的问题;据调查分析,市场上主要商品供过于求的比例上升。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明显减弱。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是进一步加大扩大内需政策力度的关键,这不仅关系到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而且直接关系到能否把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保持下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利用外资的真正潮流起自1993年。在这一年,涌进中国的外资达到270亿美元,几乎等于过去十几年引进外资数量的一半。1994年,中国利用外资额又上一个新台阶。外资流入达到350亿美元,占当年世界流入发展中国家资金的25%。从80年代初到1992年,中国利用外资额总共才不到500亿美元,直接投资不过300亿美元。然而,自1993年后,两年之内中国吸引的外资 相似文献
18.
19.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是城乡就业岗位并没有相应增加,导致一些学者夸大就业与增长的矛盾,提出就业优先还是经济增长优先的问题,认为就业优先应该成为宏观调控的最主要目标。针对这种现象,本文分析了就业优先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对待失业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并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分析政府在失业问题上的职责。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