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银行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一个行业,因其政策性较强,其内部竞争有别于其他行业.本文通过分析银行业的特点,提出了必须通过实施有效的政策措施保持银行业适度竞争的构想.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2007—2020年A股上市非金融企业数据,探究企业金融化对经营风险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货币政策对金融化与经营风险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企业金融化程度提升使其面临的经营风险加剧,且随着货币供应量的扩大,这一作用逐渐增强。对样本时期进行划分,采用金融收益作为金融化指标,得到与以往研究不同的结论:在货币政策宽松时期,企业金融化对经营风险的正向影响更显著。异质性检验发现:金融化对经营风险的正向影响以及货币政策的强化效应主要体现在经营者受监督程度较低、财务环境较差的企业以及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企业中。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会阻碍未来企业价值的提升。本文研究使用动态指标衡量金融化,并结合货币政策视角,为避免“脱实向虚”引起企业内部经营风险提升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供应商竞争的“屈从效应”和“监督效应”,以2007—2021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供应商竞争对买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表明:供应商竞争显著抑制了买方企业金融化程度,金融监管和营商环境进一步强化了供应商竞争对买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在商业信用低和产品市场竞争度高的企业中,供应商竞争对买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才得以发挥,并且供应商竞争通过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和内部控制质量抑制了买方企业金融化程度。研究结论揭示了供应链体系中供应商竞争对买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拓展了现有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4.
过度金融化是目前美国银行业动荡的主要原因,也是20世纪储蓄信贷社危机和2007—2009年金融危机的发生根源。自1994年以来,美国银行业呈现脱媒现象持续、行业垄断加剧和净利差收窄三大趋势,迫使商业银行偏离传统信贷业务而更多地转向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业务,即金融化趋势加深。本文首先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银行业监管理念与实践,然后利用1994—2022年行业经营数据探讨了美联储政策调整、过度金融化与经济危机的关系,最后基于2008—2022年美国四大行和十余家地区银行资产负债表数据分析证券投资浮亏对银行业稳定性的冲击。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监管机构加强了银行资本金管理,降低了银行杠杆率,但过度金融化趋势导致行业风险来源复杂化,使得银行体系更加脆弱。  相似文献   

5.
6.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伴随着美国出现的五次企业并购高潮,美国银行也先后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并购,到目前已整整一个世纪。美国银行业的百年并购历程反映了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发展的基本态势,充分体制了以银行业为基础的金融业发展的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等基本趋势。展望新世纪,美国银行业并购所体现的基本趋势将得到进一步的持续和深化,美国银行业以及全球银行业的并购活动在新世纪将会以更加惊人的规模展开。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各国银行业 至全球金融业都将面临更加激烈的、无法躲避的全球化的竞争,现在还在沉睡中的国家和地位应该开始有所觉醒了。  相似文献   

7.
8.
蔡竞  董艳 《金融研究》2016,437(11):96-111
本文利用中国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在各城市的分支机构数据,结合2005-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实证分析企业所处地区银行竞争度对企业研发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业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对企业研发创新行为具有积极作用,且该作用在中小企业中表现更加显著。同时,相比国有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研发创新行为。这些结论丰富了银行内部结构对企业创新行为影响的研究,为支持我国区域金融市场的均衡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三期叠加"作用下实业发展相对萎靡,经济活动的重心逐步由生产领域转向金融领域,企业作为经济的基础部门,将大量的资金用于配置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配置一方面增加了短期资本回报率和资本流动性,另一方面导致实业发展的空心化和虚拟化。在此背景下,企业金融化问题引起了学者的高度关注,围绕企业金融化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本文对现有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五个方面对企业金融化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和治理"脱实向虚"问题提供参考性意见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11.
我国要实现创新型国家这一目标,必须从国家层面上,对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保护和管理做出战略性和前瞻性部署,而金融知识产权证券化就是其中的一个新热点。  相似文献   

12.
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银行间相互竞争日益激烈,普通的资产负债业务给银行带来的利息收入增长空间有限,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以其风险小、收益高、创新潜力大的特点逐步成为银行业竞争的新领域,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进一步拓宽商业银行盈利渠道,降低经营风险,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应引起银行业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14.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都夺去,但是只要保留我的组织成员,四年以后,我将仍是一个钢铁大王。”  相似文献   

15.
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是创建国际化金融业的必由之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金融业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与开展规模化,优质服务全面拓展等创建活动,是衡量金融竞争一个整体的多层次、全方位反映和体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2011-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中国制造2025》为一项准自然试验,检验了实体部门产业政策对实体企业"脱虚向实"的影响。研究发现:实体部门产业政策能显著降低实体企业的金融化水平;该作用主要通过缩小实体企业与金融类行业利润率差异、进而削弱金融化"替代"动机(即"收益效应")实现,且仅在非国有企业和处在市场化水平较高地区的企业中显著;对投资活动而言,实体部门产业政策能削弱企业金融化对实体资产投资的挤出。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加入WTO,外资银行的进入已成为必然,原本国内金融企业间的激烈竞争格局再次被超强拉动,而竞争的内容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合作意识、能力意识等竞争理念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 1.竞争是质量而不是利率。 一些金融企业尤其是个别市、县一级的金融企业在以往的竞争中主要关注“利率”这个杠杆,期盼用“利率”抢占市场,留住客户,因而动辄就搞“利率大战”。“大战”之后,高成本吸入资本导致……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1—2021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金融科技发展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有助于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进一步分析发现,覆盖广度的作用效果大于数字化程度。作用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发展能够通过提高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和银行业竞争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企业内部控制有效、面临高融资约束时,金融科技发展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的效果更显著。研究从理论上丰富了金融科技的经济后果和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因素类文献,实践上为强化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三部门协同推进金融体系深化改革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19.
以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2010-2019年的数据,在利用文本方法衡量企业转型升级程度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制造业企业金融化与其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制造业企业金融化显著抑制其转型升级;(2)在风险收益框架下研究企业金融化的作用机制发现,企业创新和经营风险存在部分中介效应;(3)国有性质产权削弱了企业金融化对其转型升级的抑制作用。研究结论为高质量发展目标下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金融资产配置提供了建议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戴静  杨筝  刘贯春  许传华 《金融研究》2020,476(2):51-70
本文利用城市级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数据,结合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企业专利数据,实证分析银行业竞争对中国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竞争性的银行业市场结构显著促进了企业创新产出,对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尤为显著。进一步地,本文基于资源配置角度,从新进入企业和在位企业双重视角探讨银行业竞争影响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途径。检验发现,银行业竞争提高条件下,更多的高效率企业进入创新部门,更多的高效率在位企业增加创新投入,且上述影响在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中更为明显。本文检验结果显示,银行业竞争能提高银行对高效率企业的信贷支持,优化企业之间创新资源配置,并通过引导高效率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创新投入而推动整体层面的创新产出。本文拓展了银行业竞争对企业创新的微观影响研究,为制定基于创新驱动的金融发展政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