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普惠金融能否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减轻小微企业借贷市场信息不对称,最终降低其破产风险?为了回答这一问题,首先,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信息不对称的小微企业借贷市场模型,刻画了普惠金融和小微企业破产风险之间的理论传导机制。其次,本文基于小微支行设立这一准自然实验,使用多时点渐进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普惠金融对小微企业破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普惠金融能显著降低小微企业的破产率。具体来说,若县区内新设立小微支行,该县区内小微企业的破产率下降约36%。(2)机制检验发现,小微支行的设立能缓解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减轻小微企业的融资约束,进而降低小微企业破产率。(3)拓展性分析则发现,金融科技创新能起到强化小微支行降低小微企业破产率的效果。本文的研究为如何发展普惠金融,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助力实体经济、维护宏观经济稳定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解决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题是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基于对立统一规律,分析了中小微企业"麦克米伦缺口"融资难题的基本矛盾,认为我国信托业具有破解"麦克米伦缺口"的功能优势。研究表明,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信托公司化解中小微企业"麦克米伦缺口"融资难题的操作模式已比较成熟。可通过对接数家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模式,以打包的方式扩大融资规模,降低交易费用;通过"优先/劣后"的结构化设计,将中小微企业筛选与管理机构作为投资顾问引入交易,降低风险;通过金融科技赋能模式,化解中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的劣势,提高信托公司开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2019,(7)
普惠金融是全球一直关注的难题,我国已经将普惠金融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但是还没有真正的解决中小微企业在发展上的问题。文章通过讨论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和中小银行在关系型贷款中的优势,发现了利用关系型贷款既可以发挥中小银行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又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16,(8)
文章认为,在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通的金融环境下,通过发展融资担保,大力推进普惠金融,使更多中小微企业获得金融支持,从而帮助广大中小微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河南省实际展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数字普惠金融是一种全新的综合性金融业态,它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基础,为尾部客户群体提供了高效多元的金融服务。文章以2011—2020年中国新三板挂牌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结果显示:数字普惠性金融发展通过减少政府投资约束、降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程度鼓励了小微企业创新,而这种激励效果对于非国有公司以及中西部区域企业有着更高的边际效应。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7,(3)
在国家政策大力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当下,小微企业融资约束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效果仍未达到预期。文章从金融产品与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不匹配、普惠金融实体机构难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悖论等方面对实体普惠金融机构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接下来以陆金所为例,对融资服务平台的运行模式及优势进行介绍,并分析融资服务平台在缓解小微融资约束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数字普惠金融是促进民营企业成长进而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本文基于2011—2020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541家创业板上市民营企业的匹配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民营企业成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可以有效促进民营企业成长;分指数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缓解融资约束、提高支付便利性,进而促进民营企业成长。经过一系列内生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高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促进民营企业成长。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东部地区、非制造业民营企业和中小微民营企业,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提高支付便利性两个渠道发挥作用。对于中西部地区、制造业民营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这一个渠道发挥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对非制造业民营企业成长的边际效应大于制造业民营企业,对中小微民营企业成长的边际效应大于大型民营企业。本文为差异化数字普惠金融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对于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陈源 《当代经济》2023,(4):99-104
近年来,“金融健康”理念日益成为全球诸多国家及普惠金融服务组织的共同倡导。通过总结梳理金融健康发展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以及金融健康与普惠金融的关系,评估分析中国金融健康发展现状特点和深层次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金融健康发展路径建议与具体举措,从而不断稳步提升城乡居民和中小微企业主体的金融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议题。本文将数字普惠金融、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创新置于同一框架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与知识产权保护均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对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融资约束与财务风险来促进企业创新;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激励作用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产品与资本市场表现、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异质性检验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对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创新的调节作用具有“规模效应”“融资依赖效应”和“阶段效应”。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企业创新的相关文献,还为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优化知识产权环境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卜亚  刘姝雨 《经济论坛》2022,(7):125-138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而数字普惠金融为解决融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整合2014—2020年中小企业上市公司数据的基础上,选取企业规模、企业成立年限等6个财务指标构建企业融资约束的评分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效应。实证结果证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有效减轻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并且在产权属性、行业属性以及地区属性上展现出显著的偏向性。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减轻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杠杆需求大的压力来缓解融资约束。研究结论为后疫情期间中小企业运营复苏以及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供经验支撑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
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巩固农村脱贫攻坚战成果的关键保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推进农村现代化产业建设的重要引擎,在助力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农产品保险,加快农产品销售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推动了乡村经济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农村产业化改革的重要工具。文章在研究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和数字普惠金融应用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和小微企业信贷的影响,同时针对基础建设、人才培养、农户体验、风险控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国家的方针政策,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为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和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洋  穆博  丁鑫  穆争社 《经济学家》2023,(12):77-85
普惠金融面临着“惠”与“普”难以实现互动发展的困境,制约其高质量发展。本文系统分析普惠金融本质,探究“惠”推动“普”实现互动发展的关键,厘清数字普惠金融的助力机理。研究发现,普惠金融以“惠”为根本推动“普”,“普”发挥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作用促进“惠”,实现互动发展;“薄利多销”为其盈利模式。实现互动发展的关键在于降低普惠金融产品的平均成本;数字普惠金融的助力机理为依托数字平台网络效应、数据信息非竞争性以及数字技术去中心化分别降低获客成本、风控成本和交易成本。然而,数字普惠金融仍存在服务边界。最后,提出搭建“三角平台”运行载体,做实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设施保障。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99%的企业是小微企业,其发展中面临的“麦克米伦缺陷”已成为世界性难题,中国也未能逃离这个难题,中国小微企业融资难已向融资贵转变。分析了中国小微企业发展困境,就中国现行金融体系能否解决此难题进行了探讨,总结了世界各国解决此难题的经验,最后提出了基于共生理论引入民间资本破解小微企业“麦克米伦缺陷”难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加强金融监管背景下,金融结构改革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端将金融创新路径聚焦在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和科技金融三个方向。普惠金融创新体系基于商业银行供给结构改革,互联网金融服务线上中小微企业、"三农"等弱势群体,社区银行和民营银行物理网点服务线下中小微企业、"三农"等弱势群体,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及相关担保、征信、评级等配套市场。绿色金融创新体系基于国际经验比较,从绿色金融专业机构和绿色金融产品等构成要素以及绿色金融全流程配套改革两个方面进行构建。科技金融创新体系从覆盖科技创新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体系以及为金融服务的科技创新引导基金、知识产权评估与交易市场、专业科技担保机构等配套市场两个层面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5.
贺炎林  刘克富 《技术经济》2023,42(4):185-199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世界性难题,银行信贷融资是其外部融资的重要来源,但目前过低的融资规模制约了其缓解融资难的有效发挥,如何提升中小微企业的银行信贷融资成为学术界的研究难点。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是否对解决该难点有所助益?本文以2011—2020年新三板企业为样本对该问题进行考察,研究发现:(1)金融科技能显著提升中小微企业信贷资源获取,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能够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促进商业信用融资以及加剧银行业竞争等渠道显著促进中小微企业的信贷获取;(3)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对信贷获取的促进作用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信用环境较差地区、中西部地区、融资约束较高、产权性质为非国有以及抵押能力较弱的企业中表现得更加明显;(4)进一步研究表明,金融科技能够降低借贷成本;相对于短信贷期限结构企业,金融科技对于长信贷期限结构企业的正向影响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支持了金融科技的长尾效应和普惠性,也为中小微企业获取更多信贷资源,缓解融资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企业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从数字普惠金融缓解融资约束视角,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以2016—2021年沪深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借鉴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使用行业年份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助力企业参与乡村振兴;随着普惠金融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会不断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参与产业扶贫更有利于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这些结论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研究加强了对数字普惠金融推动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效应、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系统性工程。从融资难的角度对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进行了马克思经济学分析。研究发现,对于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中小微企业而言,生产规模的扩大引致较大的融资需求,而中国资本市场体系发展不完善使其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应通过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支持这类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对于采用简单商品生产方式的中小微企业而言,无数偶然事件引发的再生产中断促使其产生强烈的融资需求,这类中小微企业风险较高且不是现代信用体系服务的对象,导致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应通过减少融资需求的产生来解决这类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  相似文献   

18.
郭峰  熊云军 《金融评论》2021,13(6):12-23
随着通信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数字金融已经渗透到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如何测度中国数字金融的发展现状和普惠程度一直是一个难题.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和蚂蚁集团研究院团队合作编制了一套"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缺乏数字金融测度的窘迫.目前该指数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应用,本文对常见的数字普惠金融测度,特别是"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后者应用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可以与家庭、企业、传统金融市场以及区域经济活动等各类数据进行匹配,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但在应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时,也需要高度关注该指数存在的固有缺陷和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如内生性、影响机制讨论等.  相似文献   

19.
实现流动人口高质量就业和收入增长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利用2011—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数据,根据双向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会阻碍流动人口创业,这种抑制作用是因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增加了流动人口的“非创业”就业收入,缩小了流动人口“创业”与“非创业”之间的相对收入差距。进一步检验发现,城市文化多样性可能会削弱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收入效应,从而强化其对流动人口创业行为的阻碍作用。这表明,以普惠发展做大经济蛋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不仅需要优化数字普惠金融对流动人口创业的支持作用、扩大流动人口“非创业”增收渠道,还要促进城市内部融合以降低文化排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小微企业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在促进就业、激发创新活力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持续蔓延,大量小微企业受到冲击,利润下滑,吸纳就业的能力减弱.在普惠金融政策持续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下,小微企业应更关注自身的成本控制,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着重研究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控制机制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