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渚 《中国报道》2023,(2):20-21
<正>有土地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过春节。回家过年总是每个中国人内心最朴素的期待。今年春节,最美人间烟火气又回来了,很多3年没回家过年的人过了一个团圆年。天南地北、城市乡村,人们奔赴团圆、感受亲情、分享喜乐,这是千年不改的约定俗成。春节是大团圆的节日,这是几千年来春节祭祀列祖列宗、感恩天地父母的文化传承。春节,我们乘坐飞机而回,我们乘坐高铁而回,我们乘坐车船而回。较之地理上的回归更深邃的,是我们乘坐时光之舟,溯历史长河向着我们文明的母体而回,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日子,  相似文献   

2.
又一个春节过去了,家家户户门旁的春联告诉我们,新年的工作开始了。每年春节的内容都差不多。但是,每年春节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过去的几个春节,我是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朋友一起过的。他们的家庭庆祝春节的方式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也是我愿意在这个时节呆在中国和中国人共度春节的很重要的理由。有些人对我在一年之际的这个时候从不回“家”过年感到很惊诧。但是,我觉得在这个时节回到英国,会错过中国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蒋丰 《走向世界》2015,(6):36-37
海外华侨华人虽然身处异国他乡,但对“过年”一点也不含糊。春节的风俗中,积淀了中国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的愿望,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已经成为每一个华人都无法抹去的文化胎记。在日本,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可以看到欢度春节的景象。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日华侨华人现在有了更多可以“过春节”的地方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杨静雅 《宁波通讯》2014,(15):52-53
<正>在很多人对童年的记忆中,农村都有这样一个大礼堂,这里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是全村人精神文化的殿堂。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绝大多数礼堂已经衰败或消失。2013年,我市修建或改建了150多座农村文化礼堂。穿行在一个个文化礼堂,不禁让人想起冯骥才曾说过的一句话:中国最大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万里长城,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春节,最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古村落……如今,我们无法让每一个古村落保持原貌,但可以收集  相似文献   

5.
姚勇 《北方经济》2001,(4):18-19
在外打天下,腰缠万贯的呼和浩特市人回家过年,住进了昭君大酒店.呼和浩特市20万人杀出了一条生路,凭着大漠豪情和聪明才智,硬是打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在中国做保健品生意的棋盘上,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凡麻雀飞过的地方,就有呼市人落下的棋子儿!"作为中国医药保健品重点生产基地的西安人讲:"我们离不开呼市人,我们的产品只有到了呼市人手里才能真正地走向市场."  相似文献   

6.
在外打天下,腰缠万贯的呼和浩特市人回家过年,住进了昭君大酒店.呼和浩特市20万人杀出了一条生路,凭着大漠豪情和聪明才智,硬是打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在中国做保健品生意的棋盘上,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凡麻雀飞过的地方,就有呼市人落下的棋子儿!"作为中国医药保健品重点生产基地的西安人讲:"我们离不开呼市人,我们的产品只有到了呼市人手里才能真正地走向市场."  相似文献   

7.
春节回家过年的在外地工作的北山人发现老家多了一样新鲜事,那就是村里发到每户的《北山村村民手册》。《手册》内容丰富,有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民间纠纷调解工作制度、村干部和村民学法制度等。这是北山村在推进依法治村工作中的一个创新。有位北山村老人双手捧着《村民手册》激动地告诉我:这是我们北山人自己的《手册》,包含着北山972名村民的共同愿望,标志着北山人有了自己办事的尺子!  相似文献   

8.
春节刚过,春运的震荡还未停歇,每年混乱的春运市场已让回家过年的乘客大伤脑筋,虽然春运迎合了供不应求的道理,让商家赚了个盆满钵溢。但混乱的春运市场仍显现出了中国特色:春节变成了春劫,商机变成了危机。究竟谁是这种尴尬转变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9.
“今年过年我不回家了,年年在家过年都是一个样,一点意思没有。”史胜刚说。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回家过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过年就是要图个全家团圆。于是每年春节,那些在外奔波的游子们都背起行囊回家,形成一股巨大的春节返乡洪流。  相似文献   

10.
“今年过年我不回家了,年年在家过年都是一个样,一点意思没有。”史胜刚说。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回家过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过年就是要图个全家团圆。于是每年春节,那些在外奔波的游子们都背起行囊回家,形成一股巨大的春节返乡洪流。  相似文献   

11.
朱飞 《中国西部》2006,(1):38-49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没有一个节日像春节一样,更能显示中国人的独一无二。我们的吃穿住行、我们的交往方式,治理方式,或迟或早将融入主流文明,跟世界其他民族大同小异。只有春节,从同化的模糊里雕刻出我们浮凸的面容。对一个中国人来说,过年是他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宿。  相似文献   

12.
热热闹闹的又过了2006年春节。春节文化的魅力。使春节成为最有凝聚力的节日。每当春节来临。背井离乡的游子都纷纷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每年一度上亿人次的“春运”高潮。生动地说明了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每年一度的春节。又是商家热卖的时间,也是刷新销售纪录的“黄金时节”。更是品牌传播的大好时机,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时机来提升品牌。但是,春节又有其较大的特殊性。因此,要在春节期间做好品牌传播。我们需要从以下四个角度来入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快讯》2007,(8):35-37
春节无疑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在中国,春节一直是民间一个不言而喻的盛事。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春节也逐渐转变成一个国际性的节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知道春节、了解春节、庆祝春节。  相似文献   

14.
正2018年2月3日,"回家过年——2018感恩老区春节大联欢"在正阳县进行现场录制。我作为驻马店市老促会的一员,有幸参加,倍感激动。这是把现代文化与地方元素、红色元素、老区元素有机融合,呈现出扬正气、鼓士气、接地气的红色大联欢。地方元素:本土文化接地气"大联欢"以革命老区驻马店市的地方传统民间艺术《舞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周刊》2007,(8):35-37
春节无疑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在中国,春节一直是民间一个不言而喻的盛事。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春节也逐渐转变成一个国际性的节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知道春节、了解春节、庆祝春节。[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节的联想     
中国人习惯不出正月都算过年,叫过大年。“年”是春节,是一年中最大的节,就特别给它一个月的地盘。于是我就想到年和节有什么不同,比如正月里就还有元宵节,还有更小的立春、雨水等被称为“节气”的节。  相似文献   

17.
年节是破解一个民族"精神密码"的"钥匙"。每年春节,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数亿人的迁徙移动已经成为一道世界罕见的独特景观。是什么力量促使数千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执著地沉醉于春节,不懈地守护和弘扬春节?小而言之,春节,是家庭的团圆,是亲情的归宿,是无数游子历经千辛万苦也要返乡的动力;大而言之,春节,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是生发和集结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特有形式,是中国人用共同的生活理想创造出来——并以各自的努力实现的现实。同样的时刻、同样的仪式、同样的情感……在普天同庆的春节里,每一个中国人都将更加深刻地体味到民族文化在自己心灵深处打下的印记。因此。这是我们的春节。"年味儿"从小年开始,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农历二十三的祭灶揭开序幕的,就让我们从河南省东方中国书画院组织部分书法家赴郑州市周边农村为农民群众义写春联开始,走进春节……  相似文献   

18.
张小荣 《魅力中国》2014,(27):92-92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她有着绵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春节成为我国多民族的重要节日。商朝建立,商王钦定以《夏历》十二月初一日为“春节”,名为“元朔”起,一年一度的春节在中国的沃土上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性、民族性的特征。内蒙古自治区是蒙古族聚居的地方。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这使得蒙古族的民俗文化有别于农耕文化的其他民族,有着自己独特而又鲜明的特点。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更具体的叙述兴安盟东部德伯斯镇--这个游牧民族文化浓郁的地方的春节习俗,力求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内涵及多民族国家中蒙古族民俗文化所体现出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可是,对这个群体来说,回家过年只能是一种温馨的回忆和美好的期待。在一个女子监狱里,服刑人员与干警一起,以自己特殊的方式,迎来了她们的牛年春节。  相似文献   

20.
《走向世界》2009,(6):48-49
由于1月份集中了元旦和春节这两大节日,特别是中国传统的春节,人们忙于回家过年享团圆,济南的房产销售也开始"放假过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