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创新导向视角归纳提出具有鲜明的使命性、系统性和社会性特质的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导向,初步构建“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核心推动力,在党的领导下,引导更广大群体形成契合自身的创新模式,探索更多样化、具有共同精神内核的,更加注重伦理性、意义性和使命性的创新模式,推进实施更加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创新模式,在实践层面以数字创新、新型举国体制以及共同富裕示范区为抓手,守正创新地构建面向共同富裕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这一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范式,并对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理论体系构建进行理论展望。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我国发展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促进区域战略之间的有机衔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深入推进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以数字经济建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建设数字乡村是实现农业强国的重要路径。当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还存在城乡数字基础设施差距较大、农民数字劳动素养不高、城乡缺少统一的数据要素安全保障机制、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不充分等问题。对此,应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数字乡村和城乡融合的方针政策,提升农业经营者数字素养,加快科技兴农,发挥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纽带作用。同时,进一步补足乡村建设短板,弥合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4.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建立相应的农村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发展的农村支持体系涉及到多个领域,而加快城乡信息化建设步伐,搭建统筹城乡发展的平台,增加对农村资金、信息、技术等要素供给,形成对落实统筹城乡战略任务的有力支持,是加快农村结构调整、市场体系、经济组织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5.
城市在国家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必须围绕国家确定的发展方向扎扎实实推进科技创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城市化建设,必须把包括基础理论、基础技术(包括底层技术)、应用技术在内的创新摆在首要位置,推动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行稳致远。以科学技术助力民族复兴伟业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的不懈追求,建设现代化国家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必须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推动有组织的市场导向应用性基础研究迎接正在到来的智能社会,为有组织的市场导向应用性基础研究创造良好生态,关注并把握好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逐渐深化对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的实际上与时俱进,提出了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再到“国家治理现代化”,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自身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具有丰富的深刻内涵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开辟,超越了长期以来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为人类探索现代化开辟了新道路,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7.
破解人类社会诸多发展难题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类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取得的伟大成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生命力及其卓越的优越性,也为世界各国以及全人类推进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文章深入研究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论述,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意义,并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取得成功的经验进行深刻剖析,以便更好地指导如何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8.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城乡区域视角下的共同富裕是以人为本、高质量和高水平、循序渐进、协调帮扶的共同富裕。实现城乡区域均衡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中国应以“三步走、有条件的重点城市群先行示范、五向发力”为促进共同富裕的总体部署,实施农民工安居城镇计划、欠发达地区造血行动、横向和纵向联动互补机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服务供给和共享五大举措,化解区域、城乡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确保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我国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民营经济发挥着多重突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探索现代化道路做出新贡献。这番讲话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将带领全国人民走一条全新的现代化文明道路,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1.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布后,《中国企业家》杂志联系到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教授,就报告里他印象最深的部分、一些新的提法和表述、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等内容进行了访谈。姚洋说,报告里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强调公平和经济安全,未来要特别关注这几个方面;关于“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他认为怎么去做是个大学问,需要我们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关于“共同富裕”,他认为关键要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他认为中国有中国的特点,但同时又跟世界的整个现代化进程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3.
新发展格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客观条件,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实践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多维度政治、经济与社会目标的实现,通过进一步改革开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管理会计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微观主体稳定健康发展的制度保证。管理会计创新有助于提升经济主体的自主性、可持续性和韧性。管理会计“看似微观,实则宏观”,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的管理会计,必须从宏观、中观与微观融合的视角推进改革创新,借助于宏观的管理中性、中观的管理弹性与微观的管理韧性,提高产业链与供应链的效率与效益。同时,围绕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构建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框架,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帮助管理者明智决策,实现企业管理会计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增值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和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双重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新”在领导力量、价值目标、发展动力、生态文明和实践路径等方面,它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开辟了新道路。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对企业管理哲学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超越性和基本特征为企业管理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内涵。企业需要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逻辑和对抗性文化的超越,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将企业建设融入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实现企业长足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共赢;应扎根优秀中华文化的沃土,超越西方二元对立的文化困境,以和合辩证的思维方式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企业管理哲学。企业要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新发展阶段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途径,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文章在总结广西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做法和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分析广西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短板和薄弱环节,并从体制机制优化上找准突破点着力点,提出优化全方位联动机制、城乡人员互动机制、农村土地制度、工商资本下乡机制、城乡产业融合机制、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等方面策略,持续提升广西城乡融合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7.
18.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一进程中,城镇化作为拉动内需、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最大潜力所在,发挥着重要作用。选取2012—2021年共10年间31个省区市的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方法,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分析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实证结论表明:城镇化水平越高,对消费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越强,对于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就有更大促进作用。在共同富裕背景下,深入推进城镇化以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恶化情况日趋严重,这不但会影响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会影响人们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人与自然关系日益恶化的形势下,用马克思自然观中的合理思想来指导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审视韧性城市理论的演变,梳理其发展脉络,凸显了韧性城市建设在我国城市发展战略布局中的核心地位。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下,人口规模巨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点,为推进中国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独特而丰富的指引。借鉴国外韧性城市建设的丰富经验,我们能够创新适应本国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韧性城市建设路径。这一路径涵盖提升城市治理韧性、拓展国土空间韧性、强化城市经济韧性、提升城市工程韧性以及培育社会系统韧性等多个维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