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加坡自本世纪70-8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亚洲四个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之一。1997年其进出口贸易额3822亿新元,国内生产总值1430亿新元,保持了78%的经济增长率。1997年瑞士洛桑管理发展学院的竞争力评价报告中,新加坡仅列美国之后排位第二。这些引人瞩目的表现,自然与新加坡发展政策和政府的有效运作有直接关系,而这些政策和运作的效能如何,始终联系于这个经济系统中人力资源开发和使用的状况。新加坡人才政策人力资源是新加坡仅有的资源,但304万的总人口数和190万劳动队伍并不充裕。为适应经济发展的广泛需要,新加坡的人才政策包…  相似文献   

2.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科技人员外流严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俄罗斯政府为了复兴科技人才在国际上的霸主地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科研人员工资待遇,制定青年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吸引顶尖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等。近两年来,俄罗斯科技人才数量及质量有所改善,科研实力与创新能力日益强大。俄罗斯人才培养及激励政策对我国科教人才发展战略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4.
人才是第一资源,顶尖人才是人才中之人才,是科技巨匠或奇才,是国际社会竞相争夺的第一资源。以汤森路透2015高被引科学家名录为基础进行数据分析发现,我国顶尖科学人才总量连续两年进入前4位,且与第3位差距不大;14个学科已经拥有顶尖人才,1/3学科还属空白;40-55岁顶尖科学人才占60%以上;一半以上顶尖科学人才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来自企业的顶尖科学人才只占3%,均来自生物领域;成才周期约为28.8年;多学科合作型人才更容易成为顶尖人才。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了顶尖科学人才的“学术产量”与“学术质量”,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徐晓东 《经济师》2000,(6):102-102,104
知识经济的崛起 ,给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展现了一个全新发展模式。知识将代替工业经济时代的石油、煤和电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燃料 ,是新一代综合国力、企业经济实力的主要标志。这一经济是建立在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许多国家纷纷制定未来的发展战略 ,调整产业部门 ,加大科技投入 ,充实科研力量 ,以期抢占 2 1世纪的“制高点”,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知识经济的落后 ,将是历史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就要任人宰割。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 ,要搭上知识经济时代的快车 ,奔向…  相似文献   

6.
通过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对浙江省现有人才政策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人才安全政策、人才激励政策、人才选拔和使用政策以及人才评价政策属于"强势影响政策";人才吸引政策、人才流动政策和人才培养政策属于"中势影响政策"。最后提出了浙江省进一步有效实现区域人才集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制定和实施科技人才政策是武汉市引进、培养和使用科技人才的主要基础,研究各类科技人才政策执行效果可以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阐述了武汉市科技人才政策的总体框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武汉市科技人才政策的“引进-培养-使用”三维度模型,通过建立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对各类科技人才政策执行效果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人才数量、人才质量、成果总量和科技收益等都会由于科技人才政策的执行而提高,但是,各政策的具体执行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力度有差别。另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科技收益的政策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学理上比较分析了人才、科技人才、科技人才资源三概念的内涵与特征,阐明了科技人才资源的五大特征;还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实践论证了科技人才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表明加强科技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9.
曹宏霞 《当代经济》2007,(17):68-69
本文从学理上比较分析了人才、科技人才、科技人才资源三概念的内涵与特征,阐明了科技人才资源的五大特征;还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实践论证了科技人才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表明加强科技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0.
国际科技人才流动状况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相继出台争夺科技人才的国家战略。特别是IT人才的短缺,形成了世界范围的IT人才争夺战。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科技人才的外流和回流,正反效应交叉复合并存。及时地掌握这一动向,因势利导是我国人才战略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在京津冀一体化与协同发展的过程中,科技人才的价值和作用尤为重要.不同形式的“人才计划”是京津冀地区引进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与从京津冀各自的发展定位来看,京津冀地区的人才计划应该是“大同小异、相得益彰”.“大同”指的是三地的人才引进应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框架下展开,核心在于形成能够充分流动的人才资源市场;“小异”则指的是各地的人才计划根据自身的需求和比较优势,侧重应该有所不同,并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中央和地方层面的人才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促成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和一体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经济生态.  相似文献   

12.
发达国家一直是科技人才聚集地,凭借其优秀的科研环境和教育制度成为世界科技人才向往之地。在人才战争愈打愈烈的背景下,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不仅出台措施加大了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并且更加注重通过科学奖励、产学研合作、国际交流等方式,加强本国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其科教人才开发政策出现侧重对青年人才、独创性人才、面向产业需求的人才及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趋势。通过研究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科技人才开发的政策与措施,揭示其科技人才开发的趋势及特点,以期为我国科技人才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以“九五”时期以来浙江省颁布的119份科技人才政策为研究样本,采用“政策年度”、“适用对象”、“政策类别”和“政策文种”四维度对政策文本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不同时期浙江省科技人才政策与该时期的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导向密切相关,但是政策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连续性和稳定性亟待提高;有关人才评价、人才激励以及人才保障类型的政策需进一步完善;已颁布政策有较强规范性和约束性,而指导性与可操作性不强。  相似文献   

14.
美国是海外华人科技人才最主要的集聚地,在美华人科技人才的回流意愿是我国海外科技人才引进工作的风向标。其中,自身职业发展状况、所在国的人才吸引力、国际经济形势、我国经济科技发展状况是影响在美华人科技人才回流意愿的四大变量,也是我国海外人才引进政策调整的主要依据。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借助于问卷调查等实证分析,分别探讨了上述四变量对在美华人科技人才回流意愿的影响程度,探寻了我国海外科技人才引进政策转型的基本思路与路径。  相似文献   

15.
刘莹 《发展研究》2004,(4):71-72
中国加入WTO后,外国跨国公司大量进入中国。普遍推行人才本地化战略。用高薪争夺人才。人才争夺战更加激烈。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会有更多国有企业的人才流向外国、外资企业或外国机构。人才大量流失是国有企业综合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和后果。如何激活科技人才或遏制科技人才外流等于解决了限制国有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科技人才战略与政策的演变历程。按照时间段的划分,中国科技人才战略与政策可分为3个阶段:1978—1991年,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指导方针;1992—2001年,科技人事制度改革日益深化;2002年至目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阶段。描述了每个阶段的背景、主要政策特点以及演变原因。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科技人才培养与激励政策的改革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俄罗斯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人才培养与激励政策的改革路径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相关经验与教训,得出了有利于我国科技人才培养与激励的重要启示。研究表明,通过借鉴和吸取俄罗斯科技人才培养与激励政策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我国应注重科技人才培养和激励的立法与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优化多元化的筹资结构和科技人才结构,加强科技软环境建设,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以提升我国科技人才培养与激励工作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从人才投入、环境建设和成果产出3个方面选取18个指标,构建了我国区域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提取资源投入、智力成果、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4个公共因子,对我国区域科技人才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聚类分析法对各省区科技人才竞争力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9.
刘娜娜 《时代经贸》2013,(16):61-62
要完成培育中原经济区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必须把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大力开发人才资源,走科技人才强区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人才强区战略是一项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科技人才规模、结构、投入、产出、环境五个方面深入分析广东省科技人才发展现状,并发现广东省科技人才发展存在培养机制相对落后、引进机制亟需创新、激励机制不完善、服务保障机制缺失、创新创业平台不完备等问题。而中关村人才特区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在人才集聚工程、人才激励制度、人才服务保障、创业创业平台等方面给广东省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对此,综合中关村人才特区及国内外相关人才建设经验,提出了推进广东省人才发展制度创新的国际化人才发展、多样化人才培养、多层化人才聚集、市场化人才使用、差异化人才服务五项战略,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