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乌鲁木齐市建成区为例,在遥感和GⅠS技术的支持下对乌鲁木齐城市空间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探讨乌鲁木齐城市扩张的影响因素。采用2001年、2010年两期Landsat E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提取乌鲁木齐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信息;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研究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2001~2010年间乌鲁木齐未利用地和耕地向城市建设用地转化,城市建设用地和林地同步增加,增加速率达4.7%以上,水体面积有所增加,但增长速率较小,仅为0.65%;2)乌鲁木齐向边缘扩张,村镇建设用地向城市建设用地转化;3)受特定的地理空间格局、气候、水资源、城市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及地价和城市规划的影响,乌鲁木齐向城市边缘扩张,呈现"南控北扩,东延西进"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企业、产业链(群)和政府土地行政管理部门的角度,对土地利用数字化影响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作用机理及效率提升路径进行了逻辑推演.研究发现,城市土地利用数字化将赋能土地利用信息治理,促进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提升,但不同的土地利用主体,其数字化发展的赋能内容及其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渠道存在显著差别.企业层面土地利用的数字化主要通过赋能企业市场信息、客户特征信息、空间产品供给信息及空间资源利用状态信息治理等方式来扩大市场需求,提升企业占地规模对消费需求变化的动态适应能力,引导消费需求配置及减少管理摩擦等渠道来促进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产业层面土地利用的数字化主要通过赋能上下游企业(或产业链)的生产经营信息治理,优化产业链(或产业群)的信息链接结构,提升其链接效率,增强上下游企业(或产业链)间的协作水平等方式来促进产业链(或产业群)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此外,事前土地行政管理部门的数字化主要通过赋能土地利用规划信息治理,改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信息环境,提升土地利用规划的包容性和预见性等方式来促进城市土地配置及利用效率的提高;事后土地行政管理部门的数字化则主要通过赋能土地执法信息治理、提升土地执法效率、威慑违法用地行为和规范土地利用秩序等方式来促进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变化的旅游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旅游发展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相互关联。旅游发展受制于区域资源要素,同时也是导致土地利用大规模,多样化转变的人文驱动力之一,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也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文章剖析了区域旅游发展进程中,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形态及其价值变化的旅游驱动机制,并根据区域旅游资源分布基础和旅游需求类型,进一步总结了旅游用地的空间分布形态。  相似文献   

4.
工业开发园区土地利用中也存在着土地荒芜闲置、利用效率低下、规划面积过大、占用耕地比例高、用地结构不合理、低价出让土地、国有土地资产流失严重等问题。以新疆阜康产业园区为例,针对如何集约节约利用好产业园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因区土地利用结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园区机制进行了研究。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探究产业目2区土地集约评价的方法.对规范与指导阜康市产业园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为产业园区扩区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城镇规模扩展用地是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热点之一,对城镇规模扩展用地驱动性因素进行分析及趋势预测有利于现阶段的土地集约利用与规划。研究方法:运用扩展模型,对湖南省2000~2012年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未来湖南省城镇建设用地需求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在研究期内,地区人口数、产业结构变动、城镇化水平是湖南省城镇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因子;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2015年、2020年湖南省城镇建设用地分别增至1663.20平方千米、2030.01平方千米,城镇建设用地年扩展率为6.57%。研究结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区生产总值对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促进作用较弱,政策性因素和人口年龄结构对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则有一定制约作用;在"十二五"背景下湖南省两型社会的构建与城镇土地集约化使用将会存在一定压力。最后结合城镇规模扩展中建设用地驱动因子的边际贡献和预测趋势,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西安市各区县2000—2013年的人口数据,将空间统计分析同GIS相结合,探讨2000—2013年西安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演变过程。研究表明:(1)西安市总人口数在不断增加,其中流动人口增长是主要因素;(2)西安市各区县人口增长速度不尽相同,呈现出中心"弱化"、郊区"增强"和边缘县"不振"的变化态势;(3)西安市人口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且集聚作用仍在不断增强。因此,建议:(1)优化人口与经济结构,增强城市CBD人口与经济集聚能力;(2)远郊三区和边缘四县重点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步伐。  相似文献   

7.
建设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成为当前各城市提振夜间经济的重要抓手.文章筛选出福建省90个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地理集中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福建省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福建省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整体呈现出"东多西少、小集聚、大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分布在城市...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梳理和回顾了地价梯度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实证研究案例,利用2009-2013年土地出让数据,采用特征价格模型研究了环首都经济圈住宅用地价格梯度空间分布互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环首都经济圈各区域到北京市中心的住宅用地价格梯度均为负,呈现出住宅用地价格随着到北京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的特征,但各区域地价梯度存在着明显的互异性;到北京市中心的距离和通行能力是影响住宅用地价格梯度差异性的重要因素,两者对住宅用地价格梯度存在显著的减缓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中国能源强度的演变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变化对能源强度的冲击及识别主要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论文使用2000-2016年中国30个省区的能源强度及相关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能源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省区能源强度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能源强度水平相似省区倾向集聚分布;城市化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禀赋对省区能源强度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则为负向;从溢出效应来看,东部省区的城市化水平、西部省区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的能源禀赋均产生了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东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则产生了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空间溢出效应方向相反。  相似文献   

10.
耕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湖南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之一,其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对该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全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对湖南省近10多年来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以及耕地利用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耕地可持续利用面临的压力和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耕地持续利用的相关对策建议,如强化耕地可持续利用意识,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对非农产业及城镇建设占用耕地的管理,以及控制人口数量,合理改造中低产田等。  相似文献   

11.
利用区位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和负二项回归方法,研究2011-2019年间中国31个省(区、市)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产出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全国、东部、东北创新产出的集聚程度不断增强,西部和中部的集聚程度不断减弱;全国各地区创新产出呈现显著的正向空间集聚特征,莫兰指数Moran's I呈现"W"型波动特征;低-低...  相似文献   

12.
袁冰 《全国商情》2009,(5):143-144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的问题分析,属于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经济学的范围,主要针对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规划,结合我国土地资源状况、土地利用状况以及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进行的系列问题分析.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通常会引起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又引起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种类、面积和空间位置的变化,从而导致了各类生态环境系统类型、面积以及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同时土地利用的变化还改变了自然景观面貌和影响景观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分配,它对区域气候、土壤、水量和水质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一种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手段,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国家对经济与社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成都市耕地利用变化的人文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成都市区域范围的耕地为研究对象,以1998年至2008年的耕地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各因子之间直接的相关性,提取两种主成分并分析各主成分中指标因子的载荷矩阵,得出影响成都市耕地数量变化的三大驱动因素是:人口、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必然使人们对房屋、公共基础设施和交通用地的需求增加,从而导致大量的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总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人均耕地面积递减,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耕地减少带来的矛盾,基本满足了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论文选取河北太行山典型泥石流为研究对象,利用监督分类分别提取2000年、2006年和2013年三个时期5类土地利用类型。基于信息量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坡度等级下土地利用类型与泥石流灾害间的潜在关系。结果表明:当坡度为15°~35°时,该区域水体湿地、城乡建设用地和耕地对泥石流的敏感性较大,易导致泥石流灾害发生,其次为0°~5°的耕地、城乡建设用地;坡度在45°~90°间的林地和裸地及0°~5°的水体湿地对泥石流最不敏感。  相似文献   

15.
本论文参考遥感和GIS技术在分析城市边缘区用地分布的应用,利用理想饭店为系统空间,应用GIS技术提供空间分析功能,对饭店物流做准定量描述和分析,为探讨饭店物流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盘锦市2010年的土地利用图形数据为基础资料,选用生态意义较为明确的景观格局指数,从斑块类型和景观格局2个水平上定量地分析了盘锦市的景观空间格局,并揭示了景观空间格局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田景观是盘锦地区面积最大、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强的基质景观,其面积比例为45.82%,斑块个数比例为6.54%,斑块分离度仅为0.02;沼泽地和城市用地的面积比例也较大,分别为22.53%和10.66%;水域和旱地的面积比例较小,分别为9.44%和6.17%。(2)盘锦市东部地区的景观空间格局基本呈现出水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景观类型镶嵌分布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长株潭地区为评价区域,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及综合指数法对长株潭地区12个县市2001--2011年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客观评价,探讨其时空变化特征,为长株潭地区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提供政策依据。结果表明:①2001-2011年,长株潭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呈波动上升趋势,除望城县、长沙县、株洲县、湘潭县四个县以外,其他八个县市耕地利用集约度在十年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②全区耕地利用集约水平空间差异显著,总体上呈高高集聚、低低集聚、北高南低的特点;③PSR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利用DEA评价模型,从"低碳集约化"的全新视角,考察和测度了201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效率及其改进。结果表明,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低碳集约化利用效率整体表现较为理想,区内多数县(市、区)兼顾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低碳化利用。但是,区域土地面积、公路总里程、社会就业人数等投入的冗余程度较高,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资质级建筑企业总产值的产出不足问题较为突出,土地低碳集约化利用效率尚有较大改进空间。为此,建议按照区域功能定位的要求,将用地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合理规划用地规模和要素投入,倡导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土地开发利用方式从粗放外延式转向低碳集约化转变。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典型性山地城市重庆市南岸区为例,利用RS和GIS对南岸区近7年的城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筛选,并建立空间数据库,在时间和空间上分析建设用地扩展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城市扩展的建设用地范围内主要是低植被覆盖度区域和较低植被覆盖度区域,同时新增建设用地的植被覆盖度较低,但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向上一级植被覆盖度转移;城市扩展的方向主要在正东方向,与低植被覆盖度和较低植被覆盖度区域扩展的方向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对于促进山地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维护生态安全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为建设生态城市和城市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环四川盆地区域内地质公园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以及量化研究各影响因素对地质公园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基于环四川盆地2000—2019年的地质公园数据,采用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该区域地质公园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环四川盆地的地质公园空间分布表现为两个特征:(1)在2005—2019年间,环四川盆地地质公园的空间分布类型为离散分布,总体具有“东多西少”的分散分布状态。(2)在时间变化上呈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即2005—2010年为空间分布较为分散的缓慢发展期和2010—2019年为多核形成的快速发展期。在此基础上,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和Pearson相关系数法进一步量化研究地质公园空间分布的影响机制。(3)各影响因子的影响强度大小依次为:年降水量>高程值>土壤类型>地质环境分区>公路里程>人均GDP>地貌类型。(4)各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大小排序为:年降水量、人均GDP和公路里程数对地质公园的建设与发展有促进作用,高程值与地质公园的发展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