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周刊》2015,(2):77
到处旅行固然可以体验很多风土人情,但是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家,你永远不可能再找到这样一个充满了纯粹感情、也不会有任何旅游胜地能让你心里产生这样留恋的地方。春节长假就要来临,年关来到之前,又要掀起旅行的高潮。繁忙的都市人终于有时间,放下手中的工作,通过旅行来放松自己一直以来紧绷的神经。但是面对风起云涌的旅行浪潮,你能淡定吗?值得庆幸的是,去年春节年假,我由于家里原因,没有时间去旅行,简单地收拾下自己的旅行背包,回家、、而正是因为在家里待着,让我体验了一次心灵的旅行。也让我明白,回家何尝不是一次另类的旅行呢。  相似文献   

2.
伦敦     
如果让一个旅人在他的背包里只放一本旅行参考书,我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Lonely Planet(孤独星球,简称LP)公司出版的旅行指南系列。在无数的风景名胜区,人们手持LP,按图索骥,寻访  相似文献   

3.
我们开始重新思考旅行的意义,想明白了,又再次回到原点,脚踏实地地生活。看着身边不断有人因为各种所谓的意义,踏上新的旅程。有人说,旅行,就是从自己呆腻了的地方到别人呆腻了的地方。想要去旅行的你,是否也这样觉得呢?在网络上看到背包客们不断更新的照片,有华丽的殿堂,有隽永的细流,有挺峻的高山,有纯净的雪域,有微笑的人,有哭闹的人,有寂寞的人……有好多细小的美丽在镜头的那一端魅惑着我们,仿佛是杜美莎的魔音,让我们不再满足于仅仅是个旅行的旁观者。我们也想要不顾一切,走在路上,被旅途的情味包裹。可是,这就是旅行  相似文献   

4.
刘毅 《新经济》2021,(1):4-5
经典电影《罗马假日》有句经典:"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一些人便是将此作为出门旅行的宣言或者借口.但身体在路上了,灵魂是否留在家里?当然,出外观光,亲近自然,放下沉重的工作或者学习压力,放松身心也是旅行的一大功能.故此,名句只取半句"旅行,身体必须在路上",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田丰教授新作《...  相似文献   

5.
向杰 《商周刊》2015,(Z1):61
带孩子旅行,路上遇到的一切都在展示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让他们遇到完全不一样的文化、语言、习惯,他们的大脑会因为这些不同而得到更多刺激,有更奇妙的发展。每个生命都是一场蒙恩宠的奇异旅行,尤其是当看着一个新生命孕育、诞生,然后养育他、培育他。人在此过程申,不禁会回想自己成长的过程,然后自然而然地会希望给他更好的经历,给他自己在同样年纪无法得到的东西。我的孩子快两岁了,我想带他去旅行。得知这个想法,朋友建议是:他还太小,带去了,你们会玩不好,最好不带。父母更是大摇其头:他还什么都不  相似文献   

6.
帝迷 《商周刊》2014,(20):71
我们常把旅游与旅行混为一谈,其实两者可谓差之一字,谬之千里啊。旅游的核心是一个游字,游逛、游玩、游乐、游荡,游山玩水。可是旅行呢?旅行的核心是一个行字。行走、行旅、远行、独行、苦行,还有环保行、绿色行,这都是突出一个行字。旅游是一种消遣和消费的过程,花钱享受异地的风光、风情、美食和服务。有人说旅游就是从你活腻味的地方到别人活腻味的地方去。讲究什么呢?讲究走得顺利,住得  相似文献   

7.
旅行在外时,我们不再早早入睡。而是跟随自己的内在冲动,就像恋爱了一样敞开心扉。至少有那么一瞬,我们既非生活在过去、也非生活在未来。旅行带给我们两个好处:一方面它让我们见识到了平时很容易被忽视掉的风景、价值和事物;另一个,它帮我们全面地了解自己,避免慢慢被腐蚀掉。当我们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旅行时,不可避免地会触及自己的情绪、心态和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没有旅行,我们几乎不会去触碰这些。  相似文献   

8.
在路上,我见过无数牛人,也见识过无数装牛的人,还见识过无数羡慕牛人并正努力成为牛人的人.在旅行者眼里,成为牛人很简单,谁不停止地漂在路上时间长,到过的地方多,谁就牛,反之则是“菜驴”. 作为多次走过间隔年旅行的人,我不赞成鼓动所有人忘记一切去间隔年旅行.我还认为不能为了卖书赚钱或赚取名气,而不负责任地夸大间隔年旅行对人生的意义.我遇到过几位已近不惑的男旅行者,他们出发在路上已经几年,从旅行者角度看来,他们是大牛人,然而从普通人观点看,他们的人生实在乱七八糟:没有工作,口袋里永远只有很少量的钱,没有结婚,没有正常的家庭,只有父母无奈的操心.网上曾经讨论一位长年累月骑行全中国的牛人,他几近赤贫,只有老母相依为命,母亲生病,他都掏不出医药费,即使如此,他依然骑行中国,经费一般就来自心生敬意又怜悯他的网友捐助.有网友评论,他吃亏在读书少,不能写,没法拉到赞助,或写下经历变成书换钱养活自己.  相似文献   

9.
张雅乔 《商周刊》2016,(Z1):86-87
"1905年,德国人开辟了从市区到崂山柳树台的一条道路,这就是青岛最早的一条汽车道路——台柳路,这条道路到崂山的麦克伦堡,也就是给德国士兵修建的疗养院。台柳路最早是从台东到柳树台,然而馆陶路上有德国高级海员公寓,是给德国高级士兵住的地方,为了方便他们的出行,台柳路的一端从台东延伸到了馆陶路。"青岛道路交通博物馆中,讲解员介绍道。2015年9月10日,位于馆陶路49号的道路交通博物馆开始试营业,从开馆至  相似文献   

10.
《经济导刊》2015,(3):30-33
雷锋是一名普通的人民解放军战士,也是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帮助了无数人,一部朴实无华的《雷锋日记》也激励了无数人,"雷锋"二字已经成为无私奉献的代名词,雷锋精神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1981年愚人节,某外电播发‘消息’:西点军校学员学雷锋,高唱《学习雷锋好榜样》。我便把它  相似文献   

11.
李丽 《技术经济》2003,22(8):18-19
<正> 从1962年的《寂静的春天》,到1972年斯德哥尔摩的《人类环境宣言》,到1992年里约热内卢的《21世纪日程》,再到2002年约翰内斯堡的《执行计划》和《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人类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艰难地走了整整40年,还是没有走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犹犹豫豫地走得太慢了,那是因为我们没有一个正确的目标,也没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倘若我们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坚定不移地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给我们指明的共产主义的目标走,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先是落到“不可持续发展”地步,尔后才艰难地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上转舵——我们走了一大段弯路,才刚刚踏上正确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苏苏 《商周刊》2015,(3):75
喜欢的,就去做,不追求一定要有什么结果,也就更为平和开心,更容易听到内心的声音,所以美国人常见的状态就是"一直在路上"。刚去美国的时候,中午瞧见美国同事的餐桌:汉堡包,沙拉,速冻意大利面……我皱起眉头,对这么懒散随意的行为深感遗憾。吃,生命中如此重要的事情,就这么糊弄过去了?我心中甚至燃起了一丝悲悯,想象哪天餐桌只剩沙拉,我定觉得人生灰暗。后来细逛美国超市,发现速食区里真是无奇不有:一大排冰柜的微波炉食品和罐头食品,沙拉是配好的,牛肉是腌好的,连鸡汤都是灌装的,蛋糕粉也多是预拌好加牛奶就  相似文献   

13.
<正> 一异化的说法由来已久。但在我国,理论界讲异化,大体上都是以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依据的。这部《手稿》,本来是1843年马克思移居巴黎以后,主要是为批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而写的。当时,他打算写一部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书名是《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1845年1月20日,恩格斯在致马克思的信里说:“目前首先需要我们做的,就是写出几本较大的著作,以便给许许多多非常愿意干但自己又干不好的一知半解的人以一个必要的支点。你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还是尽快把它写完吧,即使你自己还感到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这也没有什么关系,人们的情绪已经成熟了,就要趁热打铁。”恩格斯催促他一定要在四月以前写完,尽快出版。信中指的可能就是这部著作。  相似文献   

14.
德波顿曾在《旅行的艺术》一书中这样写道:"很多地方,我们去过了,但却只是走马观花,或者不以为意;然而它们之中也会有几个地方非常特别,给我们强烈的震撼,迫着我们去注意它们。这些地方共有着一种特质,可以用‘美’这个笼统的字来概括。这种品质不见得是指漂亮,  相似文献   

15.
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中,马克思以俄国特有的农村公社为引子系统论述了俄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并提出著名的"卡夫丁峡谷"理论。马克思在《复信》中论证揭示出俄国社会发展趋势具有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为人们选择社会发展道路的实践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马克思的《复信》丰富完善了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理论。  相似文献   

16.
栾福迎 《商周刊》2011,(14):85-85
美国作家沃尔特·肯在其著作《在云端》中写到,人生就是一场未知目的地的旅行,更多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接下来会遇见怎样的未来。只不过有时候,我们只是一味地狂奔,却忘记了旅行的意义。大多数旅行者只是把旅行当作一种愉悦身心、放松自己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携书远行     
《新经济》2013,(3):68
首推书《亲爱的,这不只是一次旅行》作者:汤佳著出版社:龙门书局出版时间:2012-7-1定价:38.00元如果说汤佳的蜜月旅行还算不上蜜月旅行的话,那恐怕就真的没有什么能够称得上蜜月旅行了。一个80后的湖南妹子,一个同样80后的德国小伙,在旅行中相识,在摩托上相爱。婚礼过后,他们决定以一趟摩托上的旅行渡过自己的蜜月。跨越两大洲,游历15个国家,骑行26320  相似文献   

18.
杨澜 《商周刊》2011,(12):110-111
2010年是我人行20年,也是《杨澜访谈录》10周年的纪念,有一位媒体朋友不经意中说,今年正好是你的2010。还真是有这个巧合。10年也好,20年也好,在人生中不长也不短。回头一看,其实一直在匆匆忙忙地赶路,顾不上停下来。借这个机会我停下来,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再望望前面的天卒,是件好事。我们生活在一个渴望成功的时代,我也想成功,我也想证明自己。我跑遍厂世界各地去寻找那些成功的人,然后去询问他们有没有什么成功的秘诀。我采访r500多位精英人士,对成功的定义有了质疑。  相似文献   

19.
李华 《新经济》2013,(25):1
"金九银十",特别是十一黄金周,是旅行的好时节。虽然每一个旅游点都几乎爆满,虽然每个游客都多少有点不满,但我们相信,即使你因顾虑旅游质量而没有动身,也肯定会因渴望体验生活而动心。是的,旅行最能发现不一样的生活。比如去一趟《浓烈变幻的西班牙》,在塞维利亚感受混血摩尔文化,在龙达体验私奔的浪漫,在格拉纳达聆听摩尔人最后的叹息,在托莱多看尽穿越时空的交织,在巴塞罗那陷入加泰罗尼亚情结……所有你不曾知道的,甚至不敢想象的生活,也许都能在旅行中发现。  相似文献   

20.
许知远 《商周刊》2014,(6):75-75
旅行更深的意义是什么?是加缪说的吧,旅行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恐惧.正是在恐惧中,你变得敏感,外界的轻微变动都令你颤抖不已,你的内心再度充满疑问,要探询自身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