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些年互联网金融创新如火如荼,互联网金融创新伴随着这种风险,这些风险对于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这客观上要求加强互联网金融创新监管。本文对于互联网金融类别、互联网金融创新以及创新风险进行具体的阐述,在广泛借鉴互联网金融创新监管经验的基础之上,探讨了互联网金融创新监管具体思路,希望能够为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带有益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迅猛,但存在监管缺位、网络金融虚拟化等风险问题,亟须我国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文章根据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现状,结合理论与实证数据,集中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风险问题,重点讨论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目前的监管问题。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互联网金融监管方式,提出适合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对策与建议,从而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金融是当今我国经济热点问题。首先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带来的变革,然后探讨互联网金融面临的技术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最后提出监管建议,为企业、政府、监管部门发展和监管互联网金融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金融行业从2013年开始兴起,目前关于互联网金融的观点分为两派。金融风险是互联网金融的必要组成部分,正是金融风险在融资和定价过程中的传导使得金融交易被完成,市场投融资主体得到满足自身风险需求的回报。互联网金融的持续发展与风险防范应当被放在同等的地位上,风险的管制需要市场主体自我规范、法律体系规制和外部监管有效干涉。本文基于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互联网金融对于这些风险的应对、管理措施,并对中国当下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监管机制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金融给金融体系带来巨大进步,同时也带来了风险。而如何进行有效的监管是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从已出现的风险出发,在此基础上提出互联网金融几点有效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金融是在传统金融基础上创新发展而生成的新的金融模式,一经出现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其门槛低、发展渠道便捷,吸引了诸多投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违规操作、跑路、倒闭等现象频繁出现,严重扰乱了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因此,互联网金融领域以及我国监管部门提高了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监管力度,希望通过有效的监管规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降低风险发生几率。基于此,文章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情况出发,分析当前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风险,针对风险种类提出了监管对策,以供互联网金融企业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互联网平台正处于发展初期,金融体系监管机制存在缺失,来自于这两方面的风险叠加导致互联网金融产品频繁出现诸多问题,对其风险监管已刻不容缓。"余额宝"类互联网金融产品依托于互联网以及金融两大平台,从这两个方面分析了风险的来源,并对风险监管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信息技术进步的产物,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是金融就一定要有监管。互联网金融呈现出高效率、低成本、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参与广泛等特点,但同时,信息不对称、非竞争性、金融机构之间关系复杂、参与者信用参差不齐等状况的出现,也使互联网金融存在很大的风险。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一定理论研究,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进行分析,提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对策,指出了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不断冲击着原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和互联网社会。在我国,互联网金融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风险问题,造成了金融安全隐患。因此,对互联网金融应实施监管已经逐渐成为国内外金融监管机构的共识。本文以余额宝的发展现状和监管作为主要内容,在考察余额宝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其进行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金融产品风险管理是金融风险防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业和互联网技术与精神的融合与创新,是对传统金融模式的沿袭与发展;金融产品风险的本质是金融产品未来损益结果对投资者期望的偏离。文章以阿里巴巴余额宝为例,运用主观风险测定法对余额宝的风险来源进行剖析,研究显示: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政策风险、赎回风险以及运营操作风险是余额宝产品的五大风险来源。结合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创新趋势、监管规范,文章提出加强互联网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提高监管部门外部监管水平、构建第三方互联网金融产品评级体系等加强余额宝产品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但在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各种风险,需要我们对其进行研究和必要的监管。本文将从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出发,简要分析中国互联网金融现存的风险,并据此为中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提出对策与建议,希望在不断的学习与研究中能够为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以及所遇到的各类风险。结合国际上已有的关于解决互联网风险的经验,研究并探讨了关于互联网运营商可能遇到的风险、法律文件合法化风险、设备机械等运行风险、资金流动以及流量风险还有市场经营的风险等。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他们行使的监管权仅用于互联网风险较大的第三方支付以及互联网金融(网络借贷)、网上银行以及众筹融资等。与我国不同的是,我国应该加大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力度,适当进行监管以及调整,净化互联网经营环境。发挥行业自主的管理职能,强化监管机制,完善互联网运营管理体系,明确互联网运营商以及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范围。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金融逐渐兴盛,并且发展速度极快。但是,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和金融行业的风险,我国互联网金融仍存在着较大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受到金融行业的高度重视。我国政府相关部门提出加强重视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科学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方法,以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降低风险。本文在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必要性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形式和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金融作为技术进步下的新型金融业态,存在两大类主要风险即基于技术层面的特有风险和传统风险。互联网金融监管至今仍存在法律法规滞后,监管不协调,技术手段落后,监管力度难以把握等问题。借鉴美英两国监管经验,以监管制度及法律法规为支撑;从监管主体、信息控制和优化与保护机制三个层面构建互联网金融监管改进体系,将有助于完善我国互联网监管制度,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金融:成长的逻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的金融业态.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基本内容、运行结构、理论基础、风险特点、监管标准以及替代边界等角度出发,探究其生存逻辑、理论结构及监管准则.本文认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是互联网金融生存的必要条件,而金融功能与互联网技术特性在基因层面上的匹配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充分条件,是其生存和发展的逻辑基础.在理论层面上,金融功能理论、“二次脱媒”理论、新信用理论、普惠金融理论、连续金融理论构成了互联网金融独特的理论结构.互联网金融的内核性风险更多地表现于透明度风险,外置风险则更多地表现于技术和系统安全性,风险的叠加性相对明显.因此,互联网金融监管准则的基石标准应是透明度,外置标准是平台技术安全等级.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相互竞争,会推动金融结构变革和金融效率提升,完成从大企业金融、富人金融到普惠型金融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在此背景下,文章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特点与模式出发浅析了互联网金融目前发展的形态,主要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在第三方支付和信用业务等相关业务领域和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影响。并且就互联网金融可能带来的技术风险与业务风险提出了相关的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金融是基于网络服务为主体的金融服务创新,伴随互联网金融在服务工具、服务渠道和服务范围等方面的创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水涨船高。本文归纳了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剖析了互联网金融在浙江的实践发展,并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风险提出监管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商》2015,(24)
互联网金融已然成为当今社会一股势头迅猛、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互联网金融自身的风险不容忽视。本文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各种业态不同类别的风险,为改善国内互联网金融监管现状应明确创新与防范风险相结合,监管针对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原则,探索并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路径,加快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从而实现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效率与安全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国内迅速发展,模式层出不穷,对传统金融中介产生了深刻影响,但是有人认为它是变相的违规操作,具有更高的诈骗、投机、技术等风险,特别是近来发生的P2P跑路潮,更加深了人们的质疑。本文分析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中介的影响,之后阐释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问题与风险,在此基础上抓住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实质,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设计了监管方法。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特点,尤其是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当中的风险特殊性,要进行及时监管。同时,政府要主动作为,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并且建立成熟的机制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和运营主体风险进行防控,才能够帮助互联网金融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