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先德 《经济师》2004,(2):278-278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 ,没有贫困农民的脱贫 ,全面奔向小康就成为一句空话。对担负支农重任的农村信用社来说 ,信贷扶贫是一项政治任务。但农村弱势群体的脱贫 ,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既需要相关政策的配合和信息技术的帮助 ,也需要信贷资金的支持。对此 ,笔者通过浙江温岭农信社在农户信用等级评定过程中掌握到的情况 ,及对温岭部分贫困户进行典型调查 ,就农信社如何支持这些弱势群体增加收入、奔向小康谈些粗浅的看法。一、农村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低下农村弱势群体经济收入偏低 ,靠种粮或打工度日 ,仅能维持最低的生存需要…  相似文献   

2.
扶持社会弱势群体新思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曦 《财经科学》2002,(4):120-121
社会弱势群体的广泛存在及其不可漠视的负面影响是当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政治秩序稳定面临的严峻现实,全面系统地探索扶持社会弱势群体的新思路、新制度和新战略已成为经济发展研究急待解决的重大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3.
农村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纳入到创新社会治理过程当中,是实现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迫切要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和必要环节。当前中国,农村弱势群体面临诸多问题,其问题的显现主要受历史文化原因、现实原因和经济原因的影响。农村弱势群体问题的路径可以从力求提高合法经济收入、切实转变教育道德观念、重点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和积极加强法律保护意识等四个方面得以纾解。  相似文献   

4.
转型期欠发达区域农村弱势群体的制度经济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转型期欠发达区域农村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是 :户籍制度的弊端 ;全国统一劳动力大市场难以形成的制度安排 ;财税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 ;现行农业生产组织制度。相应的对策是 :进行制度创新 ,消除弱势群体发展的制度障碍 ;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财政如何扶持弱势群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常勇 《财经科学》2002,(4):121-122
弱势群体主要是指低收入的家庭困难者,贫困是他们共同的特征.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转轨进入攻坚阶段,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增多,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弱势群体愈加凸现,已成为改革深化和社会稳定的制约因素,迫切需要政府运用各种手段,特别是财政政策手段加以必要的扶持.  相似文献   

6.
赵春娥 《时代经贸》2012,(6):88-88,112
当前,我国农村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存在利益表达主体缺乏利益表达意识、利益表达渠道不健全、利益表达方式不合理等诸多缺陷。构建和完善农村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增强农村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意识,形成合理化的弱势利益表达渠道和理性化的利益表达方式,有利于实现社会公正、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农村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存在利益表达主体缺乏利益表达意识、利益表达渠道不健全、利益表达方式不合理等诸多缺陷.构建和完善农村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增强农村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意识,形成合理化的弱势利益表达渠道和理性化的利益表达方式,有利于实现社会公正、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论完善农村弱势群体帮扶机制的基本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颖  张友祥 《经济纵横》2005,(10):28-30,47
农村弱势群体的存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帮扶农村弱势群体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完善农村弱势群体的帮扶机制。  相似文献   

9.
残疾人是人民群众中的弱势群体。坚持为残疾人着想,帮残疾人办事,替残疾人说话,引残疾人致富,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就是坚持党执政为民的原则、实践“三个代表”要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迫切需求.因受现实、经济和历史文化原因等,我国农村的弱势群体面临很多问题.本文将主要致力于探究和谐社会环境下农村弱势群体救助困境和突破路径,首先指明农村弱势群体显现出的明显特征,然后通过分析和谐社会条件下的救助困境,再结合进行救助的社会意义,最终...  相似文献   

11.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对我国现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基本梳理的基础上,从应遵循的原则、重点制度的建设、资金的来源、法制的建设四个方面阐述了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我国农业推广主体的有限与广大分散农民技术的多元需求这一非对等的现实矛盾出发,提出了在政府的支持下,高校培育农村合作组织开展现代农业推广的模式和运行机制。阐述了通过多方协作,逐步形成专家基层服务组织、支农大学生社团和地方技术员的相辅相承关系;另外,通过在乡村社区建立农村合作组织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强化农民的自我教育和技术辅导与培训,从而扎实地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进而达到农村社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村养老谁是主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社会养老保险不是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主体的看法是一致的,但是对家庭养老还是自己养老谁是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主体,还没有一致意见。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家庭养老,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当前我国农村老人养老主要靠自己。1991年民政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论证报告》的总报告中提出,虽然我国农村老人与子女住在一起的比例高达88.7%,但收入来源和生活料理靠老人自己的比例分别是50.7%和82.2%。这就是说,家庭养老的实际比例并不高,也不占绝对主导地位。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是自己养老。一、居家养老和家庭养老…  相似文献   

14.
从远古时代我国便有了社会保障思想的萌芽,以后各朝君主都采取各种保障措施作为"仁政"对广大百姓加以施舍。鸦片战争后,西方现代保障思想流入我国,古老的对农民的救荒和保息制度逐渐开始向现代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转化。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制订和发布了农村社会养老、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优抚工作等行政法规与行政规章,这些立法存在着法制化不强、立法层次低、立法体系不健全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谭泰乾 《生产力研究》2007,(3):23-24,30
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社会保障能力普遍较低,严重制约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发展。增强农村社会保障能力,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农村社会保障能力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文章分析了制约农村社会保障能力的主要因素,并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提出了增强农村社会保障能力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城市中的弱势群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苗萌 《经济论坛》2004,(9):103-105
近年来,在媒体和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弱势群体”这个概念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但仅仅限于理论研究。自从朱镕基在《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弱势群体”这个概念之后,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我国政府也开始正视弱势群体问题了。那么,什么是“弱势群体”,城市农民工是如何成为弱势群体的,他们的状况如何呢?本文主要就这些问题做初步探讨,以促进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相似文献   

17.
新农保试点应该加快进程,尽快全面覆盖全体农村适龄居民。但在新农保推进工作中,还是应该遵循新农保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相适应,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先慢后快、逐步推进,规范操作、逐步完善,可衔接性和可持续性原则,政府引导、自愿参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等原则。  相似文献   

18.
多角度对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运用推导均衡弹性进行估算长期均衡弹性.分析表明,短期内农村社会保障总体上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出效应,局部地区存在差异性,长期而言农村社会保障总体和局部对居民消费均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一过程中有诸多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其中文化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主要受三大文化因素的影响,即家庭文化,人情文化和贫困文化.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我国弱势群体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做好弱势群体的危机管理工作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并对弱势群体引发危机的理论、弱势群体危机管理特征进行具体分析,对相应的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