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阶段,粮食生产者、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粮食产区与粮食输入区之间的利益结构仍不合理,这是实现我省粮食供求平衡的障碍因素。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来解决粮食问题难以长久奏效,而建立一套合理的粮食生产补贴制度,调整各方利益关系,才是实现我省粮食供求平衡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1979—2004年粮食财务挂账的实证分析发现,粮食财务挂账变化的规律是粮食企业亏损挂账的"多"与"少"同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紧"与"松"密切相关,宏观经济环境趋紧时,亏损挂账就多,反之就少;国家历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都从购销价格政策调整开始,财务挂账的增加相伴发生;粮食产量的波动和品种结构矛盾的交互作用成为影响粮食财务挂账问题的直接原因。粮食财务挂账体现了中央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关系,地方政府利益与企业利益、农民利益的关系,以及政府决策部门之间的关系,因此,粮食财务挂账是各有关利益方共同博弈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粮食风险基金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宏观调控粮食经济的专项基金,是确保粮食安全、市场稳定和调整农民利益的一种经济管理手段。自这项基金制度建立以来,对粮食经济的发展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这项制度的完善和如何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值得各级政府及粮食部门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的几对关系袁永贵李隆义孙永仪一现阶段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说到底是诸方各级利益的分配和关系的调整,国有粮食企业在各种分配形式和社会关系的重新调整中始终陷于被动、屈从、两难的尴尬境地。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几经曲折,冲破了以国家巨额财政亏...  相似文献   

5.
粮食流通体制的制度安排对居民的粮食消费偏好与选择、对农民的粮食生产偏好与选择、对粮食流通企业的偏好与选择都有作用和反作用。粮食流通体制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必须注意居民和农民的行为偏好与行为选择,必须同粮食流通企业(国有的或民营的)出于自身利益追求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自1998年国务院实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来,按照“三项政策”的要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只能在农业发展银行开设基本银行账户。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金融政策的调整,农发行和粮食企业之间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产生矛盾的根源除了各自的立场、方法和利益的不同外,笔者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双方没有将二者的关系认识清楚和处理好。一、对二者关系的错误认识(一)猫和老鼠的关系。持这种观点的人一般是农业发展银行的。他们认为现在国有粮食企业正在开展改革,企业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部分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偷卖库存粮食、套取银行信贷…  相似文献   

7.
谈谈粮食主产区的粮价市场化改革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粮改实行“放开主销区、保护主产区”的非对称价格政策。面临不同的价格形成机制背景所出现的新的利益关系调整压力,粮食主产区迫切需要加快推进粮食购销价格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本文就此谈一些看法。 一、粮食主产区放开购销价格和市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浅析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3月以来,我国粮食主销区相继取消粮食定购任务,粮食购销价格全面放开。就其内容而言,此次改革是中国粮食流通制度变迁中具有真正意义的市场化改革。虽然粮食主产区仍保留定购任务,但主销区的市场化改革必将对主产区原有的粮食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政策机制自1992年我国提出“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向以来,粮食购销体制开始由“双轨制”向“市场化”转轨。90年代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虽然对保护粮农利益、搞活粮食流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随着出现了“卖粮难”、“地区…  相似文献   

9.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政企关系和财会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使现有审计难于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也严重影响审计作用的发挥。如不加以改革,势必影响粮食内审事业的发展。只有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才能使粮食内审职能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审计工作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一、在审计观念上要更新思维。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只注重对企业偏离计划指标和违纪违规的审计,其主要目的是‘喳错防弊”。这在规范经济秩序,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上发挥过较大的作用。但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中的十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以企业产权和职工身份“双置换”为核心的国有粮食企业攻坚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旧体制脱胎换骨,新体制应运而生;传统意识潜移默化地向新观念转变更新;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不断调整,寻求新的平衡。其间产生的关系千丝万缕,盘根错节。充分认识和妥善处理这些关系,对于改革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粮食行业的特殊性出发,就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中的十个重要关系作一探讨。一、调整经济结构与企业战略重组的关系深化粮食企业改革,必须调整粮食经济结构,重组粮食企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调整粮食经…  相似文献   

11.
一、价格的基础条件不同最低收购价是在全面放开粮食市场、价格、粮食市场化改革的前提下,引导农民种好粮,发挥价格的导向作用,用市场手段配置农业资源的要求下出台的。而保护价是在粮食供给有余,避免谷贱伤农,稳定粮价,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而制定的政策。二、价格本质不同最低收购价是建立在放开收购价格,收购主体多元化,收购市场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基础上,完全引入市场机制。而保护价制度是政府定价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垄断的产物。三、价格执行主体不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执行主体是由政府按价格执行预案要求委托个别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国有粮食…  相似文献   

12.
虽然在辽浑太流域区内也有城市及各非农、非粮产业存在,但在这里我们把它抽象地考虑为比较纯然的粮食生产区域。由此我们可以集中地从粮食产业或粮食产区的角度来研究该地区域内外的利益关系。首先我们要描述和分析一下该区域内外的利益结构现状,然后将根据促进该区域粮食产业发展的要求,提出进一步调整的方针、措施等。  相似文献   

13.
一、几个需要妥善处理好的重要关系(一)农业结构调整与保护粮食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关系。目前的问题在于,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往往忽视了保护粮食主产区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卖粮难”很可能向“收粮难”转变,给国家粮食有效供给带来安全隐患。因此,粮食主产区需要国家给予保护性政策,也特别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给予具体指导。在这些问题没有明确前,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粮食收购保护价制度不应当轻易取消,以切实保护粮食主产区种粮农民的利益。(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与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关系。原有粮食流通…  相似文献   

14.
2004年初,遂宁市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工作在中央和省上还未全面部署前就率先全面推开。经过实践和探索,粮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形成了粮食购销主体多元化格局,打破了束缚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创建了粮食流通体制的新模式,各项粮食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一、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两放开”,即放开粮食收购价格,放开粮食收购市场从2004年起,取消粮食收购保护价,粮食收购价格由收购主体自主决定,全市粮食收购市场全面放开,允许符合条件经批准的各种所有制法人和自然人参与粮食收购。二是“一调整”,即调整粮食补贴办法从2004年…  相似文献   

15.
粮食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流通管理体制至关重要。粮食流通管理体制,包括政府对粮食流通过程中的经营主体、流通渠道、流通方式、购销政策和价格政策的制度安排等内容。而政府粮食流通管理组织改革和配套的其他各项制度改革没有实现整体制变迁。因此构建符合国情、省情、市情的市场化粮食流通管理体制.是个非常艰巨而又迫切的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笔者近期随团赴加拿大进行了为期半个多月的考察。通过考察,加深了对加拿大的粮食生产、流通及其政府对粮食生产者补贴操作办法的了解,深刻感受到加拿大粮食生产、流通的良性运作与完善的粮食生产者利益保障体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动关系。这些成功经验,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粮食生产、流通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和制度,迎接入世带来的挑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作用。一、加拿大粮食生产及对粮食生产者的扶持加拿大全国共有11.8万个农场,4920万公顷耕地,粮食产量5000多万吨。粮食主产区集中在加拿大西部的马尼托巴、萨斯喀彻…  相似文献   

17.
l 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形式和条件 粮食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共同利益为纽带,产加销一体化的粮食生产经营方式。其核心是将粮食生产、运输、收储、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紧密结成一个完整的粮食产业链,使龙头企业、农户及其他参与主体结成利益共同体。所谓利益共同体,指产业化经营中的利润是龙头企业和农户共同创造的,龙头企业应通过合同定价或者利润返还,使农户能够分享到加工增值和销售的利润。因此,粮食产业化经营是粮食关联产业链(产加销)的连结和多元参与主体共同利益联结之统一,前者属于形式上的联结,后者是实质上的联结。龙头企业收购农户粮食,经过加工销售,但对农户未实行价格保护,也无利润返还的,就是一种形式上的联结。在粮食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和农户有共同的交易利益,有一定的制度和组织作保证,按照一体化运营约束机制来运作,以风险共担为前提共享利润。  相似文献   

18.
粮食调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实现近远期粮食供需的有效平衡,而从消费、流通、生产等环节而对粮食市场实施影响的政治经济活动过程或系统,其实质是根据现有粮食供需状况与事先确定的发展目标,输入某种信号和能量,以引起某种粮食市场结构新状态,即通过影响市场供求的因素而间接地发挥作用。对于粮食调控来说,政策的力量毕竟是一种需通过较高素质的微观基础而发生作用的外部力量。为此粮食调调的成效依赖于以下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一是市场上能出现一些有利于粮食调控的信号与能量;二是现代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或农户能对调整信号与能量做出积极反应,产生良好效果。与安全调控相联系的微观基础,就是指经济主体(企业或农户)对调整信号所作反应的强弱,也可以把它理解为由一个个企业素质为基础所形成的产业素质。影响微观基础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产业制度或企业制度。由于在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基本制度是财产约束硬化的产业制度,一般企业都具有安全获取最大盈利的强烈欲望与相应能力,因此西方国家的粮食调控理论都有一个基本的假定——企业对调控信号愿意并能够做出反应。中国粮食调控经历了一个由市场一计划一市场化改革取向的发展过程。在总结建国初期我国调控粮食经验时,往往忽略了使正确调控措施发挥作用的市场条件,及其以此为基本背景的私营粮商、农户的作用。其实,正是这些私营粮商与农户有独立进行判断与采取行为的动力与能力,以及很好地从利益最大化角度对国家粮食调控影响下的市场价格进行积极反应等才使解放初期中国粮食调控产生了相应的良好效果。而以后为什么调控的效果不明显或调控的成本效率较低,很重要的原因是粮食企业与农户不具有建国初期私营粮商与农户的灵活机制。它使我们真切地明白了一个道理与事实:不以微观基础强化作为前提的粮食调控目标是难以实现的,不以微观基础强化作为改革取向的粮食调控成效是难以提高的。基于我国目前这样的一个内外环境条件,应该注重强化以平等合格的粮食流通主体为其基本表现的微观基础建设,它主要包括培育平等合格的粮食市场主体与加强粮农的社会组织化程度等;必须强化以体现国内外粮食供求变化为其基本特点的期现货粮食市场体系建设;致力于以弥补市场缺陷为其主要内容的政府职能转变,主要包括提高粮食调控有关机构之间的协调效率、规范粮食市场竞争环境与宏观调控依据、积极支持以强化各级粮食行业协会自律作用发挥的组织体系建设与完善等。  相似文献   

19.
粮食种植结构是指一定区域内粮食生产的品种、面积、产量之间的比例。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对上述比例关系进行优化组合。而中国现有的种植结构是长期执行计划经济体制以及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适应市场经  相似文献   

20.
在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衔接进程中,医疗资源的整合是首当其冲,这必然会涉及到医保管理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其实质就是一个部门利益博弈的过程。本文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对我国城乡居民医保不同管理主体如何走出"囚徒困境"作了深入分析和探讨,指出政府在推进城乡居民医保衔接进程中应实现由强制性变迁向诱致性变迁的政策转变,同时应积极促成医保资源管理主体间的利益联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